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曾多次創造電影神話、被譽為「電影之神」的詹姆斯·卡梅隆自2009年的《阿凡達》之後,仿佛消失了一樣,再也沒什麼消息。
卡神素有「高質低產」的拖延症毛病,《阿凡達》就是十年磨一劍的產物,以至於《阿凡達2》快10年了,還沒出來。
不過,正是因為他慢工出細活的品質保證,也讓觀眾有理由相信,卡神的作品值得等!
事實上,他只是在沒拍電影的時候,去幹了導演之外的另一個身份應該幹的事——
那就是探險家的海洋冒險。
卡梅隆對海洋非常痴迷,他多次乘潛艇到鐵達尼號沉船做實地考察,也曾親自拜訪二戰沉船俾斯麥號,甚至自建潛艇下潛到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完成了單人抵達這裡的第一人壯舉。
卡神從馬裡亞納海溝探險歸來
豐富的海洋探險經歷,不僅讓他看到了海底的奇觀,也讓他發現了許多海洋新物種,他把這些新發現的海洋生物,都運用到了《阿凡達》裡。
除此之外,他也把多次海洋探險經歷拍成了紀錄片:
由此可見,卡梅隆是多麼痴迷於深海探險了,也難怪忠實的粉絲調侃說他「不務正業」。
甚至於你在百度搜索他的名字,出現的第二條提示就是:
而卡梅隆最近一次出現在影視新聞裡,還是4月份《復聯3》在美國上映時,卡神表示——
希望觀眾能夠對「復聯」電影疲勞,因為科幻片還有其它的故事值得講述。
當然,卡神的表態引起了漫威粉絲的熱烈抨擊。
關注卡神的人應該了解,他是蜘蛛俠的死忠粉,曾經想拍攝自己的蜘蛛俠電影……
但誤解已經造成了,以至於《阿凡達》女主角佐伊·索爾達娜(同時也是漫威宇宙裡的卡魔拉)不得不出面為卡神澄清。
她建議漫威粉絲去看卡梅隆關於「復聯」電影觀點的全文,而不是被斷章取義的媒體所誤導。
順便,她還透露了一個大驚喜:
去年秋季開拍的《阿凡達2》《阿凡達3》(套拍)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一半!
對於苦苦等待的影迷而言,著實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壞消息是,由於卡神這次想要實現裸眼3D、水下3D等革命性的技術,電影的後期製作任務非常艱巨,所以《阿凡達2》暫定2020年上映。
別急,為了安慰粉絲受傷的心靈,他在拍攝《阿凡達》續集的同時,又抽空推出了一部神級紀錄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這部紀錄片共6集,於4月30號在AMC電視臺上線播放。
它採用訪談的形式,由卡梅隆召集科幻電影界的大導如史匹柏、雷德利·斯科特、喬治·盧卡斯、克里斯多福·諾蘭……
還有那些主演了許多優秀科幻片的演員,如基努·李維斯、威爾·史密斯、西格妮·韋弗、佐伊·索爾達娜……
以及科幻小說界的大神,包括我們熟悉的劉宇昆(雨果獎得主,《三體》翻譯者)、姜峰楠(雨果獎得主,2016年科幻片《降臨》原著作者)等知名華裔科幻作家,還有其他領域的許多科學家一起探討科幻小說、科幻電影的發展歷程和現實意義。
這個陣容,猶如科幻領域的華山論劍。
所以,必須給大家安利一發。
前兩集討論的主題都是關於外星人的,而對這個話題最有發言權的業界大佬,則非史匹柏莫屬。
卡神的第一個訪談對象,就是老斯。
關於拍攝科幻片的起因,老斯說他在六七歲時就有這種想法。
在史匹柏六七歲的時候,他父親用硬紙筒做了一個望遠鏡,讓他觀察星空。
有一天半夜,父親把他叫醒,他們跑到附近的山坡上,那時已經有幾百人躺在野餐毯上,他們一同仰望星空,觀賞獅子座流星雨。
一道道光從夜空划過,他就對爸爸說:「如果我能拍一部科幻片,我希望那些傢伙(外星人)是為了和平而來的。」
果不其然,1977年31歲的史匹柏拍出了《第三類接觸》。
他把那段童年經歷放進了電影中,並且以樂觀的態度構想了外星人來訪的場景。
友好的外星人用音樂與人溝通
參與本片的一位科學家說,這部電影最開始的名字就叫《仰望天空》。
這是為了向1951年的一部經典科幻電影《怪人》致敬。
《怪人》劇照
隨著訪談的深入,老斯向卡神坦白,後來的《E.T.外星人》其實是《第三類接觸》的續集。
當他拍到影片結尾的時候,他就在想如果從UFO裡出來的外星人小朋友之中有一個沒有回去,而是在地球上迷路了,會發生什麼……
於是乎,就有了影史經典《E.T.外星人》。
這兩部影片展示了我們對外星人本能的好奇心,就像兒童看到新奇的玩具一樣興奮。
在《第三類接觸》裡,有一場戲是小男孩看到門外的外星人發出的紅光,然後開心地大叫。
在片中擔任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翻譯官的演員鮑勃·巴拉班透露,拍攝的時候,老斯讓演員們穿上玩偶服,扮成兔子、老鼠等形象,然後讓小男孩打開門,這才有了電影中的這一幕。
對此,卡神點評說,做科幻片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保持童心。
老斯還提到,科幻片中無限優越的外星文明,不只是對外星人的樂觀態度,他們其實也是人類文明自身的一個投射:
高階文明是人類必然會進化的一個方向,他們其實是人類將要成為的比當前階段更優越的版本。
這一語道破了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的現實意義,他們不僅互相影響,同時也是人類科技進步的一個先導。
而在老斯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外星人都被認為是邪惡的,這其實是對人類自身的另一種投射:
外星人可以成為我們罪惡感和恐懼感的載體。
這要追溯到外星人入侵電影之父《世界大戰》。
這是由英國著名科學家、歷史學家、預言家,同時也是科幻作家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於1898年所著的小說,被先後兩次翻拍成電影。
左三即威爾斯,左一是愛因斯坦
從這部小說開始,可以梳理出一條完整的外星人入侵題材科幻片的簡史。
還能看到科幻電影導演們站在前人肩膀上持續發力的傳承。
1953年,《世界大戰》被改編成了電影。
這之後,在好萊塢掀起了持續的外星人入侵題材的科幻電影熱潮。
1956年,一部經典的科幻片誕生了。在《天外魔花》裡,外星人以更加隱蔽的形式入侵地球:
其可怕之處就在於,你無法分辨到底誰是外星人,誰是地球人。
這部電影超前的奇思,並且抨擊冷戰時期麥卡錫主義的政治反思,都讓它成為了科幻恐怖片的一個標杆,影響了《異形》等後來的許多經典。
與此同一時期,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外星人入侵題材電影:
時間來到70年代末期,既有翻拍自《天外魔花》的《人體異形》,也有兩部劃時代的外星人題材代表作。
一部是老斯1977年的《第三類接觸》,另一部就是雷公雷德利·斯科特1979年的《異形》。
卡神對話雷公
雷公透露,《異形》就是關於恐懼的演化。
異形的設計師漢斯·魯道夫·吉格把性心理學的特徵強化在了異形身上。
在造型設計上,它們既有男性的特徵,也有女性的特徵。
這在直觀的視覺上,就給人造成了困惑,因為這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範圍。
對性別的判斷是人類出於安全感的本能需求,比如嬰兒出生後,我們第一個問題便是,男孩還是女孩。
所以,當異形在外觀上同時展現男性和女性這兩種特徵的時候,人類就認為其具有天然的危險性。
把對外星人的恐懼心理繼續拓展放大的,是德國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在1996年推出的科幻災難大片《獨立日》。
這一次,外星人直接駕駛著巨大的宇宙戰艦降臨在地球各大城市的上空,儼然一副全面入侵的架勢,人類陷入毀滅的恐慌之中。
導演艾默裡奇為了給觀眾造成巨大的衝擊感,在電影裡把華盛頓的地標建築、總統官邸白宮都給炸了。
這在當時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當時劇組人員都勸導演不要這麼搞。
他們說,你是德國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白宮是不能炸的。
而艾默裡奇則悠悠地說,這很有爭議性,會引起大家的劇烈討論,有什麼不好的呢?
然後,這一炸,就成了影史經典。
劉宇昆說《獨立日》還悉數致敬了許多科幻片的經典場景。
致敬《2001太空漫遊》裡的哈爾9000電腦,和《第三類接觸》裡的宇宙飛船:
致敬《世界大戰》裡的病毒:
還直接引用了《侏羅紀公園》裡的臺詞Must go faster:
兩部電影的演員都是傑夫·高布倫
到了80年代,科幻片在外星人題材的基礎上,衍生出了一條重要的分支,這個分支的核心,就是人與外星生命的溝通。
促成這個演變的,是美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科幻作家卡爾·薩根創作的科幻名著《接觸》。
1997年,羅伯特·澤米基斯(《阿甘正傳》《回到未來》)導演、朱迪·福斯特主演的《超時空接觸》就改編自這部小說。
2002年,史蒂文·索德伯格(《永不妥協》《十一羅漢》)又將波蘭哲學家、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名著《索拉裡斯星》搬上大銀幕。
影片由喬治·克魯尼主演,裡面出現了一片有感情的外星海洋,可以與人交流。
然後,就是2016年,丹尼斯·維綸紐瓦導演的《降臨》。
該片改編自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姜峰楠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以顛覆性的視角講述了外星人與人類溝通的故事。
以上這些,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第一集部分內容。
王老實其實是把大神們零零散散的討論,給簡單梳理了一下。
但紀錄片裡的內容更豐富多彩,遠比我在這兒囉嗦一篇要有趣得多。
豆瓣短評
在記錄片開頭的旁白中,卡神說:
「任何類型的科幻片,都是我的心頭好。我喜歡那些點子的力量,喜歡它們提出的問題,宇宙中有什麼?世界將會如何終結?科技會毀了我們嗎?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從這些精彩的故事中學到什麼?」
看完這部紀錄片感觸很多,既體驗到許多科幻電影幕後故事的樂趣,又對科幻小說到科幻電影的發展歷程有所了解,更對他們熱衷於科幻探索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
喜歡科幻電影,或者說對這些「神仙打架」式的探討感興趣的朋友,推薦一看。
畢竟,這是「神與神的對話」:
推薦閱讀
2001太空漫遊 | 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