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我去了趟香港,香港去了無數次,這次有點特別,原因是這次受港島英迪格酒店所邀,要在灣仔展開一段不一樣的旅程。這是去之前我得到的訊息,具體怎麼個不一樣法,在到埗前,我也不清楚。
直通車抵港,紅隧過海,出來便是灣仔,轉入皇后大道東,駛至太原街口,即是港島英迪格酒店。之前住過上海的英迪格,酒店裡外散發的浦江氣息頗得我心,走進港島英迪格,撲面而來的則是香港市井情懷。具體點說,是灣仔區的人文風情。
從未住過一家酒店,像港島英迪格酒店這樣極致地將所在區域特色融入酒店的每一方空間:大堂的活字印刷藝術裝置,以獨特方式延續已經清拆的囍帖街;走廊盡頭的廣告招牌畫作,以精緻又獨特的字體拼湊出香港街頭的獨特景色,重現灣仔的繁榮與熙攘。
客房的內部設計更是將灣仔的情懷盡力融入到每一個細節:房間沙發的地名抱枕如同一張立體的灣仔地圖;牆上的馬賽克壁畫,充滿本地文化創意;床頭橘色靠枕、浴室藍色地毯上徜徉的金魚圖案,則將你帶入灣仔傳統的金魚街市。
不僅如此,酒店還連同攜手本土樂隊殺手鐧將灣仔改編進歌曲《I Believe in Tomorrow》,歌裡有舊郵局,金魚街市和玩具街的美麗舊年華,更有著眼現在,對未來的期盼。現場聽在《中國好聲音》中載譽的主唱陳樂基傾情演繹,對灣仔的感覺又深了一層。
入住之後,我被告知,酒店沒有安排任何行程,請根據自己的喜好,展開屬於自己的灣仔之旅吧。原來這就是#不一樣的旅程#的涵義,沒有任何限定,每個人隨心而行,旅程自然全都不一樣。這樣的安排有趣,我喜歡。
走出酒店大堂,向右望便是著名的皇后大道東,馬路對面的小白房子大有來頭,那是香港的第一所郵局。郵局門口的幾級石階,提醒著我如今所站之處百年前還是一片汪洋。不過,那並不是我的目的地。
出門左轉,穿過有「玩具街」之稱的太原街密密麻麻的鐵皮小商鋪,經過熙熙攘攘的灣仔街市,沿灣仔道斜插入軒尼詩道,走幾步目光便會被玻璃櫥窗中活色生香的燒鵝吸引,甘牌燒鵝到了。時值下午5點,不必排隊,徑直走進這家米其林一星燒鵝鋪,向夥計要份燒鵝燒腩雙拼飯,跟一杯凍鴛鴦少甜。
盛名之下的鏞記鵝已經教人失望,價越高人龍越長的一樂也許久不幫襯,唯獨在灣仔的甘牌,依然能舒舒服服吃上美味的酥皮燒鵝,皮燒得極香酥,皮下脂肪極少,鵝肉的質感與香氣在與絲苗米合嚼時去到極致。如此一餐米其林下來,買單不過60元。
甘牌燒鵝與鏞記系出同源,背後有著一個豪門恩怨的複雜故事,在此就不展開了。除了燒鵝之外,甘牌的烤乳豬亦是上乘,只是燒鵝腿與烤乳豬均是出了名的「人品菜」,由於太過搶手,只有在人品爆燈的時候才吃得上。至於好評不少的蜜汁叉燒,之後我有更好推薦。
離開甘牌燒鵝,往南走看到有軌電車行駛便是莊士敦道,一路向西行,不遠處已見一幢歷史感十足的唐樓,它不是復古建築,而是建於1888年的香港第一當鋪和昌大押。如今,經過政府投入1500萬修復活化,由廣告導演兼設計師又一山人操刀改造,便誕生了The Pawn。
從狹小的樓梯拾級而上,推門進去,藏身古老唐樓之中的竟是一個簡約與古典結合的英式酒吧。The Pawn兩端各有個吧檯,近樓梯的一個貼著白瓷片,吧檯上擺放著一個個正在進行陳釀的小酒桶。在這個吧檯可以點咖啡或是酒類純飲,如果想喝調酒或店藏威士忌,則得去另一端的吧檯。
穿過粗糲水泥牆、大靠枕矮沙發等空間走到另一端,拱門之後是東南亞英式殖民風格酒吧,紅木吧檯、粗圓扶手、古老的檯燈、座扇與屏風門,居然還有一臺爆米花機。坐在高凳上翻看酒單,酒按Sunset、Night、Late Night來分類,還有豐富的威士忌以及近50款金酒選擇。
穿著短袖花襯衣留著大鬍子的調酒師剛完成開吧準備,抬頭問我,今天的第一個客人,喝點什麼?我看了眼透過屏風門射在吧檯上的夕陽餘暉,說想要一杯與此刻感覺相符的。不消片刻,他已將酒調好遞過來:這杯叫做Magic Hour,適合對著落日喝。
酒下得不少但非常清爽,香氣充足又無負擔,的確挺適合的。由於晚上約了朋友在蘭桂坊浪,下次再繼續。聽說它家的特製尼格羅尼極贊,要試。
說起灣仔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政府大樓、會展中心等,而我首先想到的總是各種吃。前一晚中環夜蒲,次日睡到自然醒已臨近中午,決定從酒店晃過去福臨門喝茶。先別「哇」,「富豪飯堂」也未必一定要天價,看你吃什麼而已。
喜歡福臨門的原因,是它家對品質的要求,比客人更高,無論菜品或服務都是。從走進大廳的一刻起,每一位服務人員的用心與教養都會讓你感受到香港最鼎盛時期的魅力,這點在灣仔店保持得尤為好,禮貌、周到、不過度熱情,與客人交心。
福臨門能吃到我覺得最美好的蜜汁叉燒,隨著都市人養生需求,叉燒肥膏部分已經減到很少,但它有本事能將純瘦肉燒地軟嫩如桃,蜜汁與肉香融為一體,恰到好處的燶邊錦上添花,僅有的一小口肥膏畫龍點睛。口感與味蕾雙重享受,澎湃的香氣在口中螺旋上升,衝破天靈蓋。
每家粵式茶樓都一定有蝦餃,如今的蝦餃千變萬化已經改到我不太認得它們了。如果你想了解蝦餃起初的美好模樣,來福臨門吧。看上去平平無奇,輕輕將薄如絲緞略帶黏韌的餃皮咬開,蝦仁精肥肉比例恰到好處,筍尖甜嫩欲滴,甚是性感。還有珍珠雞,調味清爽沒有鹹口醬汁,每一粒米都吸飽了荷葉清香和餡料的脂香,又保持適度的嚼勁,吃起來每個毛孔都透著舒暢。
收尾的是甜點豆沙萍葉角,一道已經買少見少的珠三角小吃,對它不需要任何華麗辭藻形容,它就是「歲月靜好」本人。兩個人開壺茶,水滾茶靚,吃幾盅點心一碟叉燒,買單人均200多,幫襯「富豪飯堂」其實也還好。我始終強調,圖過癮湊熱鬧的朋友大可不必去,你自問吃過不少好料且懂得欣賞才好來,這裡每樣東西都比別家好一點,就這一點,值得貴很多,在社會久了這個道理你才會懂。
這次灣仔搵食行程的最後一家店是無心發現,我正閒逛至船街,突然下雨,拐進騎樓避雨正好對著電梯口,通往廚魔Bo Innovation,同入口還有另一家新晉米其林餐廳,單名一個字「呇」(qǐ),是家川菜館,剛好最近在廣州覓好川菜不得,心血來潮進去試吃。
這次在灣仔吃的三家米其林餐廳都沒有訂座,也不用等位,隨時走進去就有得吃,真好。店面裝修走黑色摩登風,座位區隔設計不錯,不會顯得擁擠嘈鬧。翻看菜單,連左宗堂雞這種唐人街菜式都有,不禁擔心是否外國人「專供」的坑店,不過既然都來了就試試看吧,一個人用餐,點了口水雞、麻婆豆腐和龍抄手。
出品竟相當有驚喜,尤為出色的地方是其它家的調味,鮮香麻辣味做到足,口水雞中蒜香迷人米醋勾魂,麻婆豆腐更是精彩,不像很多地方一味重麻辣,它的最大亮點在於一個「鮮」字,而且是豆腐遇上魚的那種鮮,服務生說奧妙在於豆腐用秘制高湯煨透。
最後上來的龍抄手,一看到先是想翻白眼,這臉圓脖子粗的分明是北方大肉餛飩,哪像精緻小巧元寶狀的四川抄手啊?同一祖宗的餛飩、抄手、扁食、雲吞、肉燕、清湯、包面看似相似,其實從內到外都大不相同,只是很多人分不清所以,連米其林餐廳都擺烏龍。不過,在四川以外吃過許多外形正常卻很難吃的抄手之後,我寧願要這碗好味的餛飩。
灣仔實在是個有趣的地方,這次只分享了幾家吃的,還沒跟你們聊經歷風雲變幻的修頓球場、見證百年海港滄桑的駱克道酒吧街。之後應該還會有Part II,如果你們有喜愛的灣仔私竇,也請帶我去見識。
灣仔太原街的日與夜,喜歡這種有趣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