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服老否?
今年3月13日,是兒子50周歲生日,一家人圍坐在長桌四周,吃著兒媳為兒子訂做的蛋糕,歡快地為兒子慶祝生日。望著兒子黑髮中的幾根白絲,一陣酸楚湧上心頭:兒子已到了知天命之年,自己焉能不老?
我出生於1947年年底,為了參軍入伍,將年齡少報了兩歲,歷盡波折,終於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中的一員。參軍之時,兒子已出生9個月。
我們那批1970年底入伍的戰友,年齡差別相當大。我基本屬於年齡最大者之一,還有比我大一歲的。年齡最大者和年齡最小者居然相差10歲。「白浪情」中的才華出眾,寫作勤奮,頗具藝術家氣質的王莉莉戰友,和我同年入伍,年齡卻小我9歲。
今年年底,同鄉戰友要聚集天津,慶祝參軍50周年。50年之久,人生中的大半輩子,卻也是彈指一揮間。當年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青年小夥,已經被歲月的利刃將臉部雕刻出密密皺紋,年齡最小者也早已步入花甲之年,也斷斷續續傳來幾位戰友的先後辭世。當年青春洋溢的戰友,大都滿頭銀髮,老秋縱橫。我作為同鄉戰友中年齡最大者,更應該顯得垂垂老矣。
雖然我的頭部還是黑髮居多,牙齒也未出現整顆脫落,但垂老已是不爭的事實。相比60多歲時,體質明顯不如以前,特別是2018年底的一場腦梗,更使我認識到衰老的來臨。幸虧患腦梗時正值白天,發現及時,治療及時,未留下任何後遺症,已是萬分僥倖,但腦梗向我敲響了警鐘:千萬注意自己的身體呀,否則,生命就將進入倒計時。
將生老病死想明白了,心中就會坦然許多。每個人的終點都是走向死亡,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就連功勳顯赫的秦始皇,派人到處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也難免逃脫生命的終結。我們這些平頭百姓,誰敢做那種美夢呢?
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只要始終保持良好心態,坦然自若面對疾病、死亡,就能活得長壽。
想得通了,你對人生自然規律的認識就會升華,你就感覺到:兩鬢染霜,那是滄桑歲月的記錄;眼角皺紋,那是時間贈予你的勳章。服老,是服的自然規律。已經七十掛零了,身體的各種器官都逐漸衰退甚至衰竭,在這種情況下,要接受衰老的身體,要正視體弱多病的現實。在這個年齡段,只要生活能夠自理,還能做些家務,幫助照看孫輩,已經算是不錯了。
年齡大了,進入老年階段,一定要服老,但是,還要有另外一種心態,那就是不服老。
不服老,掙的是人格尊嚴。要知道,老去的是年齡,不老的是心態,是氣質。雖然年老了,但仍要充滿理想,充滿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樣才能使人煥發出生命的光彩,才能夠當好老人,不當廢人。要知道,皮膚上的皺紋沒有什麼可怕,可怕的是喪失追求,喪失熱忱,讓靈魂上的皺紋快速出現。這就需要忘掉年齡,忘掉疾病,時刻保持童心和好奇。這樣,就能夠經常接受人類發出的美、希望、鼓勵、勇氣和力量的信息,就會永葆青春。
當你沒有了年齡拘束,就會有一路曼妙風景和鳥語花香的陪伴,就會有高雅的情調、欣賞的目光和不斷進取的學習態度。
看看我們「白浪情」群的諸多戰友,除了幾位鐵二代,不都是老頭老太太嗎?稱之為「美女帥哥」,那是相互鼓勵!但我們這些老頭老太,由於受過鐵道兵部隊的長期薰陶,暮年仍像「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曹操,從未放棄對人生的追求,從未將自己視為老態龍鐘的老人,仍然壯懷激烈,筆耕不輟,尤其令人尊敬的老田地前輩,年屆九十,詩作連連,幾乎沒有一天看不到他的詩篇,而且愈寫愈精彩,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和超強毅力!這樣的老同志,精神上會老嗎?
我們的群主李衛華胸懷開闊,海納百川,致使「白浪情」群人員愈來愈多,呈現出兵強馬壯的態勢;總編輯嚴京平等編輯們,常常通宵達旦,義務地、廢寢忘食地整理、編輯著戰友們眾多的稿件,有這種精神境界,談何老去?
我們的群友,都那麼勤奮地進行創作。群內佳作連連,突破新華網瀏覽量百萬人次、甚至二百萬人次的佳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別說拿不到一分錢稿費,突破百萬瀏覽量作品的作者還會主動地、興高採烈地為大家發放紅包。沒有強大的精神支柱,沒有樂觀向上的心態和夕陽路上奮蹄再揚鞭的境界,誰能做得到?
說說自己吧。不謙虛地說,我的確有不服老的思想。我的兒子很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奮鬥,終於在北京有了立足之地。我和老伴來北京後,兒子怕我們寂寞,除安排好我們的衣食住行外,又訂了一份《新華每日電訊》報紙。原來在鐵道兵部隊服役時,曾在《鐵道兵》報發表過幾篇文章,併入鐵道部後,在《鐵道工程報》上也發表過文章。
後來調回老家工作,20多年來,工作總結、工作報告之類倒寫了不少,卻一次也沒向報刊投過稿。閱讀《新華每日電訊》多了,特別是「草野-宇下」專欄發表的那些短小精悍、很能強烈反映人民呼聲,極具時代特色的文章,很受啟發,心想,這樣的文章,我也能寫呀!
於2013年11月,試著寫了篇《接生的變遷》,裝到信封投稿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報社居然給打來電話,說文章寫得不錯,明天見報。請以後在投稿時,改用電子版。
當時真是高興呀,就趕快讓上中學的孫子教我在電腦上如何打字。好在我曾經教過8年中學語文課,拼音並不生疏,很快就學會了打字,以後一發不可收拾,接連在《新華每日電訊》報上發表30多篇文章,還進軍到該報的「草地」周刊,發表了一些長篇文章。為了付稿費方便,報社為我專門設立了付款帳戶,每年還免費贈送報紙,使我很受感動,更加激發了我的寫作熱情。
後來通過微信,結識了《中國鐵道建築報》文藝部主任梅梓祥戰友,在一次聚餐時,他對我說:寫作就是這樣,越寫越想寫,越寫越會寫,越寫越有素材。通過實踐,我體會到了,寫作正如梅主任所說,只要入了門,就會很有興趣的一直寫下去。得益於梅主任對我拙作的修改、潤色,在《中國鐵道建築報》上,也發表了我的一些文章。
年逾古稀後的2019年,又進軍到家鄉的報紙,發表的文章更多。今年春節期間因疫情宅在家裡,拙作幾乎是兩天一篇。二月中旬,有了照看孫輩的任務,寫作才變得少了。有了這種追求和創作衝動,感到時間過得飛快,渾身也充滿了力量,更感覺不到自己已經變老。粗略計算了一下,這些年,在報刊、大型網站發表的文章已有百篇之多,詩詞也發表了不少。就連患腦梗住院期間,還發表了兩篇文章。
和其他戰友相比,我的知識面比較狹窄,見識短少,寫不出比較滿意的文章。只能自己和自己比,現在和以前比。這樣一比較,我清楚地看到,通過讀書、學習,特別是向群裡戰友學習,我的知識面比以前寬廣了,舊的知識得以鞏固,新的知識不斷增長,寫作技巧也漸漸掌握的比較得心應手,雖然年逾古稀,卻迎來了讀書、學習、創作的黃金時期。有了這種樂趣,並不感到自己已經垂老,時時都有一種青春的衝動。
適度鍛鍊身體,也是不服老的一種手段。多年以來,我的體育鍛鍊從未中斷,即使是春節那天,晨起也要鍛鍊身體。今年二月中旬,來到密雲北部的郊區,每日都和老伴、阿姨帶著孫子孫女進行戶外長達三、四公裡的鍛鍊,除這之外,早晨、晚上還要外出鍛鍊一段時間。這裡屬丘陵地帶,藍天白雲的日子居多,遠處群山起伏,四周草地空曠,道路綿長,河流縱橫,加之人煙稀少,更是鍛鍊身體的理想境地。
保持年輕的心態,接受衰老的身體,這句話在我腦海裡已是根深蒂固。心胸開闊,心情愉快是保持年輕心態的前提,我要一直這樣做下去。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曾經說過:「不服老是一種精神,服老是尊重科學。」已經年逾古稀的我,服老乎?首先要服老,要面對現實。但更需要不服老,始終保持年輕的心態,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寫作到老。愈是晚年,愈要儘可能地發揮餘熱,反哺社會,才無愧於自己的初心,才能在不服老的徵途中,不待揚鞭自奮蹄。
2020.3.16
作者:吳聚雲
責編: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