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藝術性?《美國哥特》及哥特文化

2021-02-13 三聯生活周刊

大多數「哥特」,內心有著一股洶湧強烈的要和「平庸」分割的願望。他們討厭一切平庸之物,於是主流審美和價值觀越來越讓他們厭惡和不屑。


根據瑪麗·雪萊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弗蘭肯斯坦》劇照

今夏美劇似乎不約而同掀起一股暗黑風潮。從向哥特文化致敬的《美國哥特》,到《行屍走肉》主創嘗試「驅魔人」題材的《驅魔浪人》;接《傲骨賢妻》檔的《吃腦外星人》;頹廢糜爛的「天使臉孔殺人案」《有罪》;一股神秘黑暗力量出現的「死亡夏令營」《夏日亡魂》。

其中,《美國哥特》(American Gothic)以一種獨特的哥特文化魅力和內涵,在這些黑色題材劇中呈現出一股悲傷和華美的意味。哥特文化,這一在西方主流社會極具辨識度的文化形態,一直以來是頗受爭議的。愛倫·坡在哥特文化形成中的文本貢獻功不可沒,也在他眾多作品中勾勒出一個神秘、略嫌詭異、充滿特定事物及意象的文化。這些意象包括:墳墓、死亡、華美虛無荒宅、晨霧。而這些,在更新中的美劇《美國哥特》中似都有展現,全劇一直致力於對種種哥特文化之細節,呈現一種低調式致敬。


美劇《美國哥特》劇照

一直以來,人們對哥特文化有一種很深的誤解。很多人討厭、反感「哥特」(Goth),是因為他們舉止、行為、穿著怪異。這種「不同」,總能引起大多數人的不適。但是,正如南希·基爾派屈克(Nancy Kilpatrick)在《哥特聖經》這本書中說,哥特其實並沒有那麼恐怖和標籤化。這位恐怖小說家認為,內心深處的浪漫,才是哥特一種最根本的標誌。有「哥特情結」的人,是出於一種生命本質的對於「悲劇」和「夢境」的迷醉,因為兩者都是現實生活中所不可得的。「哥特」是什麼?定義哥特本身就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簡單理解或許就是,一種黑暗的藝術性。

奠定哥特文化最早意象之一的應該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6年,英國詩人雪萊和當時的婚外情人瑪麗、瑪麗的妹妹克萊爾以及拜倫爵士、拜倫的私人醫生波利多裡等一起去日內瓦度假。在度假期間儘管有鴉片的飄飄然可他們還是覺得無聊。於是拜倫爵士提議每個人寫一篇鬼怪小說來解悶。在那個下著暖雨的夜晚,瑪麗創造出《弗蘭肯斯坦》的雛形。而波利多裡醫生寫出了《吸血鬼》,這也成為後來那部著名的《德古拉伯爵》的雛形。後者成功開創了吸血鬼文學,而當時他們或許怎樣也沒有料到,吸血鬼在本世紀一度成為最時尚、最受青少年女生喜愛的英俊怪物。成為哥特文化中幾乎最賺錢的一大IP。


瑪麗·雪萊

而在現實生活中,該書作者瑪麗的生活也似乎總是被死亡籠罩。1816年12月,雪萊的妻子在海德公園自殺淹死。於是苦戀許久的瑪麗終於正式和雪萊結婚,成為後世聞名的瑪麗·雪萊。那時她21歲,並且已經因為《弗蘭肯斯坦》的出版而聲名大振。

可是,當時看來一帆風順的她卻並沒有一帆風順地走下去。她的一生似乎都為「死亡」陰影所籠罩。結婚後不久,她的另一個妹妹範妮就自殺了;而她自己的兩個孩子也都不幸在義大利夭折。1822年,雪萊和兩個朋友一起划船釣魚。突如其來的風暴來臨,三人全都葬身海底。並且在火化屍體的過程中,還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可怕事故。而瑪麗本人,也在還很年輕的時候——53歲那年就因為腦癌去世。

可是,她留下的《弗蘭肯斯坦》卻對後世哥特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其中之一的表現就是衍生出後世哥特文化裡對於屍體的迷戀。在小說中,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被處死刑的犯人的殘肢創造出一個「科學怪人」,他當時打的名目是「以科學之名」。而在美劇《美國哥特》中,當卡姆的兒子傑克把鄰居家的貓尾巴剪掉以後也向他父親大喊:「這是實驗!科學實驗!」

《弗蘭肯斯坦》還展現出「與世隔絕」的哥特特質,它的主要人物大都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而2016年的《美國哥特》,大兒子蓋瑞特離家出走後,就生活在一個樹林中的小木屋與世隔絕長達14年。

除去瑪麗·雪萊的悲劇人生,愛倫·坡的一生其實也很不幸。他作品中總是出現的「早夭年輕美麗女子」來自現實生活中自己妻子的早逝。而在照顧妻子患病的過程中,他又遭受了病情時好時壞的心理折磨,使得他那一段時間創作出諸如《紅死病面具》《金甲蟲》,以及詩歌《烏鴉》。這些作品中都有他這段時間經歷的影子。那種焦灼感、對於疾病逼近的恐懼和年輕女子的早夭。也為他日後的作品定下了重要基調。


電影《白衣女人》劇照

比愛倫·坡晚出生十幾年的英國作家威爾基·柯林斯,他寫的《白衣女人》也被認為是奠定了哥特文化的一部重要小說,通常認為是「女性哥特」。這部小說雖然遠沒有《弗蘭肯斯坦》那種赤裸裸的恐怖或愛倫·坡作品那樣非常極致的心理恐懼,卻在營造神秘感方面絲毫不輸於前兩者。並且它創造出一個非常經典、流傳後世的人物形象——白衣女人。這一人物形象及其上漂浮的那種神秘、未知、不定氣質,影響了後世眾多文藝作品。美劇《邪惡力量》第一集就是根據這部小說而引申出的一個民間傳奇鬼故事;之前上映的英國電影《黑衣女人》更是從名字上就能看出對前者的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哥特》中有一個鏡頭頗有深意,帶到了背景中主人公正在閱讀的《呼嘯山莊》。《呼嘯山莊》也是長久以來被認為是頗「哥特」的一部小說。除去開頭關於凱薩琳鬼魂的那段震顫確實頗毛骨悚然。還在於其間男主角希斯克利夫實際是來源於在英國流傳甚廣的民謠中「魔鬼情人」的形象。這一形象在後來英國女作家1945年的小說《魔鬼情人》中得到了更直接細膩的展現。女主人公與水手陷入熱戀;在他出海之際許下諾言要等他回來;然而在得知他生死不明的情況下她當然只能選擇和別人結婚,並生下三個孩子;正當她享受婚姻幸福、家庭溫暖時,多年前的那個情人卻突然回來,誘導她拋家棄子與他遠行;到了船上以後她才發現他根本已經不是人而是鬼;於是情人把船弄翻,拖女主人公一起沉入深深的海底。

這不是愛情,不是為他人著想,而根本就是一種佔有。這一點和《呼嘯山莊》中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形象其實如出一轍。由此,《呼嘯山莊》雖然幾乎沒有任何超自然情節,但光是這一民間流傳許久的影影綽綽的影子,就為全書布下一種陰沉、悲哀的基調。而《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血脈僨張的一種暴力傾向,也是貫穿在民間傳說甚至和《弗蘭肯斯坦》中怪物最後的謀殺,也是有著某種深層一致的。而作為向以上種種致敬的美劇,《美國哥特》中的謀殺也是無法避免的。但可惜的是,作為本來應該吸收這麼多精華的美劇,劇中懸疑的設置、解謎的套路,卻可以說是二流的。人物形象也意外的扁平。


電影《蝴蝶夢》劇照

20世紀初達芙妮·杜穆裡哀的《蝴蝶夢》,似乎開拓出哥特文化中另一種風格:精緻華美大宅。小說中初讓人毛骨悚然的除了那種時時可見前妻影子的片段,其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景曼陀麗莊園更給人留下了一種豔麗、奢華、綺靡的強烈意象,也奠定了日後哥特文化中對於華美精緻大宅的歌頌和迷戀。《美國哥特》中霍桑一家居住的宅邸,是全劇最醒目的亮點。有一兩個鏡頭飄過晨起時略有白霧籠罩的年代感房屋,其間凸顯的哥特意味是透過鏡頭呼之欲出的。

很多人對哥特文化的理解,似乎僅止於「恐怖」,這一點當然是膚淺的。哥特不僅需求陰森、神秘、懸疑,其間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其實是浪漫;並傾向於對超自然現象的解讀持保留意見。而據《哥特聖經》這本書中描述,大多數「哥特」,內心有著一股洶湧強烈的要和「平庸」分割的願望。他們討厭一切平庸之物,於是主流審美和價值觀越來越讓他們厭惡和不屑。他們的靈魂是特殊的、天性是敏感的,所以面對庸常,才會用一種常人所不能理解之極致,和「平庸」分裂。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新刊「不丹」

相關焦點

  • 你懂「哥特建築」,可你懂「哥特文化」嗎?
    >「野蠻的、陳腐的、黑暗的」哥特文化的回潮進入20世紀哥特文化也深入到了更多的領域但其主題仍然是黑暗、頹廢卻又華麗、精緻的當下,哥特文化對時尚界也有著的重要的影響首先是以哥特電影和音樂「哥特文化」與「哥特建築」共同見證人類文明類型和趨勢的變革
  • LOL:聯盟中的哥特文化,獨特的背景,並非只有哥特蘿莉安妮
    在聯盟中提到「哥特」主題,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哥特蘿莉安妮這款皮膚,畢竟就是直接以「哥特」來命名的,皮膚的背景各位也清楚,這是一款限定皮膚,也是安妮的伴生皮膚,在國服和外服都屬於限定,源於這款皮膚的背景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重點要說的是這個文化背景哥德式(Goth)首先要說的是,聯盟中擁有哥德式
  • 哥特電影(三) 哥德式黑暗童話
    哥特電影(三) | 哥德式黑暗童話電影《剪刀手愛德華》一條鍾愛奇幻電影和童話故事的鯰魚,將在未來為大家分享黑暗與童話相互融合的哥特電影系列專題。原文寫於二〇一三年,公眾號將通過五篇文章,以我最喜愛的鬼才導演Tim Burton作品為主要示例,淺析哥特文化在英美電影中的復興。內容可能幹澀枯燥,但相信對於哥特電影文化研究工作者和電影愛好者而言,這個系列 YOU WANT IT !
  • 哥特王朝
  • 【哥特的21種分類】
    理念/特點:現代文化對物神的新式崇拜及思考.. 每個人都有無意識地參與其中戀物哥特:也會刺青,穿孔或以其他方式改造身體。每人的床頭櫃裡都塞滿了手銬,面罩/塞口物和鞭笞工具。每個哥特樂隊都或多或少寫過和性有關的歌,所以戀物哥特並不特別看中哪個流派,但他們認為80年代的新浪潮(如Depeche Mode)和工業音樂(如Throbbing Gristle)會更戀物一些。
  • 【服飾風格】二十三種哥特
    類型五:嬉皮歌特 根源:嬉皮 音樂/興趣:黑暗民謠,天音,異教搖滾等...把歌特中的黑暗和陰鬱過於當真,總是呆在家裡寫詩和日記,去俱樂部也是在角落的陰影裡徘徊。類型十四:中世紀歌特 根源:對中世紀的熱愛 音樂/興趣:歷史,中世紀文化,格裡高利升詠,民謠 裝束:寬鬆的袍子,文藝復興時期樣式,與都鐸和凱爾特元素混合的裝束。
  • 電影中的哥特少女簡史
    隨著哥特的發展,特別是哥特風格樂隊的出現(不是特指哥特金屬,如The Cure或Bauhaus),哥特文化從文學及藝術走向音樂和穿著,更從外在走向內在(人格)。這些女性角色變得更加有趣和複雜,而且女權運動的發展,使其常常有故事講述她們試圖奪回權力的複雜方式。
  • 什麼是哥特-朋克?
    其次,和第一點緊密相關的,是重金屬樂隊在視覺形象上對哥特意象的運用,比如KISS和Alice Cooper(時至今日,儘管重金屬樂隊不再那麼耀眼,但很多音樂作品和樂隊形象的暗黑氛圍卻更重了,如Nine Inch Nails和Smashing Pumpkins)。哥特和朋克形象最廣為人知的結合之作,便是經典邪典片《洛基恐怖秀》(Rock Horror Picture Show)中。
  • 21世紀哥特人群觀察報告
    但如果要求歌手戴假牙上臺唱歌,這樣難度可能大了些,所以原始哥特風基本上只保留了吸血鬼的黑衣白臉元素。    而這種風格經過音樂界的洗鍊後,最後竟又反傳回電影界,影響了1990年代後的恐怖片、黑色幽默片服裝設計,例如剪刀手愛德華、亞當斯一家、黑暗之影等。
  • 朋克哥特電影,PG級的狂歡
    然而對於任何一種渴望超越報紙評論的流行文化批評來說,一種針對其文化現象的智力謹慎的理論建構是必備之材。我要提出的知識建構需要回溯到千年的歷史中,為我稱之為「朋克-哥特」的當代電影趨向提供框架。這種電影趨向的代表作有老一代的《銀翼殺手》,也有新時代的《第五元素》、《蝙蝠俠與羅賓》和《再生俠》,這個潮流起源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哥特小說,而這種文學浪潮則源自(或名稱上)中世紀的哥特建築。
  • 關於「哥特影片」的解析,從造型表現到文化意識對經典塑造的作用
    本文作者:汪子子引子哥特(Gothic)—詞最早起源於北歐的哥特部族,被認為是「野蠻、恐怖、無知、愚昧」的代名詞。隨著歷史發展,「哥特」從建築開始,在文學、音樂、電影等領域不斷融合演進,成為歐美國家特有的亞文化形態的符號指稱。1989年《沉默的羔羊》小說在英國出版時,有英國評論家將作者哈裡斯稱作「當代英語哥特小說的最好典範」。
  • 沒想到吳昕走哥特風會這麼驚豔…
    華麗又黑暗的誕生史從寬泛的意義上說,哥特(Gothic)是一種多元的文化,更是古代歐洲的一個民族。後來又有了新的擴展,按美國人的說法,哥特小說已經延綿到了安妮·賴斯(《夜訪吸血鬼》的作者)的吸血鬼系列小說,甚至還包括了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 愛倫坡和他的哥特風格
    後來也聽過瑪麗蓮曼森,也看過一些哥特類型的裝束,多半和死亡,黑暗相關,看得嚇人,對於14歲年幼的心靈衝擊太大,所以沒怎麼接觸這個領域。除了中二,感覺無它。哥特風格就好像黑暗版洛圈,看起來非常格格不入。但是試想回到愛倫坡或者洛夫克拉夫特所在的年代,頂著電燈,只有書看的年代,那個現象裡豐富的年代,代入感還是非常強勁的,而且他們所描述的風格的確引領出了一套不一樣的東西,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蘇魯風格更多體現在亞文化上,目前主要是遊戲和電影中,我猜因為跟海鮮有關的裝束不大好穿出來吧。哥特的風格影響就更寬廣了,在這裡要強調下,愛倫坡並不是哥特風格的起源,裝束和詩集其實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發展。
  • 哥特時裝,不僅是暗夜中的浪漫
    超自然的意象,扭曲與自我掙扎的人物心理,反世俗道德的、略帶病態的浪漫,哥德式的逃逸轉向了一種哥特的次文化。社會學家將這種趨向關聯於當代文化中日益加重的文化壓力。新自由主義所誕生的脆弱的經濟與政治體系、全球化下文化的劇烈衝撞加之碎片化的社會階級結構,一方面迫使人們在一種更為劇烈的感官刺激中達成某種逃逸;在另一方面,也正是在這一時代的多元價值觀的藍本上,一種小眾的趣味可以成長為一種體系的文化符號。
  • 神秘暗黑的哥特風格
    哥特風格設計 說到哥德式,你腦海中可能會浮現蒼白的面孔,黑色的服裝,或者中世紀的廢墟與哥德式建築。 Gothic源於德語Gotik,詞源是Gott音譯「哥特」,意為上帝。哥特藝術以黑暗風格為主,以恐怖、死亡、超自然、古堡、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
  • 盤點2012年不能錯過的暗黑哥特大作
    2012年又是暗黑哥特風格盛行的一年。黑暗電影、哥特文化和暗黑網遊已有愈演愈烈之勢,在這些光怪陸離的異世界傳說裡,哥特迷們已經開始無從抉擇。現在小編就盤點2012年不能錯過的暗黑哥特大作。沃克上映日期:2012年06月22日推薦指數:★★★☆推薦理由:這部新作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不過電影中的美國總統,不僅是那個倡導解放黑奴的偉人,更是一位身負殺母大仇的「武林高手」,在得知母親其實死於當地吸血鬼家族之手,與吸血鬼不死族搏鬥,並一路殺進了白宮。就情節來說,很多中國觀眾會拗不過彎來,絕對的荒誕野史嘛。
  • 動漫中穿哥特蘿莉裝的妹子,黑貓的哥特裝真的讓人「一本滿足」啊
    在動漫中,哥特蘿莉裝是一種很特殊的存在,穿上這種服裝的妹子具有一種黑暗的神秘感,而原本就很可愛的妹子,如果穿上哥特裝,會更讓人覺得很萌。不過也並非是所有角色穿上哥特裝都會好看,像《魔法禁術目錄》裡面的雪莉,穿上哥特裝之後反而感覺有點詭異,因此不是所有的妹子都可以駕馭哥特裝的。
  • 哥特風、謀殺主題、神話色彩......非同尋常的」黑暗「品牌 #新品特輯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國內外一些「非主流」品牌,他們都很特別,風格迥異但無一例外都有自己的黑暗色彩。美妝界的黑暗系大佬當然非Kat Von D莫屬了,此外,黑幕上還有很多顆閃耀著細碎光芒的新星,那我們就來一起瞧瞧了吧。
  • 哥特厄運金屬(Gothic Doom Metal)
    哥特厄運金屬一方面保留了歌特金屬和諧與悽美的旋律,另一方面融合了厄運金屬沉重毀滅的氣質,可謂悽美和沉鬱兩者並存。另外這種風格的音樂更願意將各種樂器融合到音樂之中以起到一種烘託氛圍的效果,所以也有人提出了Atmospheric Doom Metal的概念。由於其優美的旋律和非極端的情緒,這種音樂的受眾相當廣泛。
  • 哥特風格服裝特點
    朋克批判一切;哥特看破一切。朋克認為白天也是黑夜; 哥特只喜歡黑夜。朋克喜歡黑色;哥特喜歡黑色和白色。朋克以身體強壯為美;哥特以講究曲線為美。哥特的服裝一般是較寬鬆的豔色,例如紫,暗藍,頹廢黑,哥特不愛在衣服上打釘,而是喜歡加些金屬製品,或者是在嘴上打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