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張珍貴照片曝光,起底港片最美時代

2021-02-08 奇遇電影


2018年年末以來,一批罕見的黑白照片在FB瘋傳。


這批照片珍貴之處在於,它從1979年開始拍攝,「意外」地紀錄下了香港影壇黃金年代即將來臨之前,那些馬上要大紅大火的明星、導演們青澀的模樣。


王祖賢、惠英紅、林青霞、劉德華、徐克、許鞍華、章國明……那時他們大概也還沒意識到,在即將到來的金黃色的80年代裡,他們是臺上的絕對主角。


香港人太忙也太善於淡忘了,當年也沒有人意識到,需要將時代的細節點滴紀錄下來。


在塵封40年之後,這批照片重見天日,儼然拉開了一出「港萊塢往事」的序幕。



這批照片是自1979年10月11日開始,發表在《電影雙周刊》雜誌第二十期「曝光人物」一欄的舊照,瞬間帶人夢回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自六十年代經濟騰飛和73年股災之後,八十年代經濟正穩健發展,香港電影的盛世也隨之而來。


正如1976年9月9日的《大特寫》所言,香港正掀起一波電影新浪潮。


這場浪潮的先聲由蕭芳芳、梁普智合導的《跳灰》奏響,序幕由嚴浩執導的影片《茄喱啡》揭開。


隨後,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翁維銓的《行規》和章國明的《點指兵兵》更是宣告浪潮正洶湧。


眾星璀璨,歲月流金。



彼時,許冠文的「許氏喜劇」漸成主流、嘉禾與邵氏雙雄對峙、效仿好萊塢明星制度漸興、而獨立製片也正悄然崛起,電視臺也不甘示弱。


當時任人像攝影師的盧玉瑩,用她28mm的鏡頭真實記錄了這些星光熠熠、風華正茂的電影人:


香港新浪潮教母唐書璇;「大哥大」洪金寶;「李大王」李翰祥;重拾暴力美學的吳宇森;正值轉折點的林青霞;回歸香港拍攝《龍少爺》重振聲威的成龍……


這批照片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輝煌,為當代留下了無可替代的記憶。


我們嘗試在這些舊光影裡「捕風捉影」,一一還原那個一去不返的美好時代的細節。


*推送的封面人物是倪淑君

攝於80年代



慣用28mm的Mary·Ellen·Mark,侵入被拍攝者的親密距離,寫真裡「臨場感」滿滿,驚訝、漠然、恐懼、憤怒幾乎滿溢而出。


街拍大師Bruce·Gilden的作品也是視覺舒展,縱深極強。


但許多人不善用28mm這種廣角鏡頭拍攝人物,因為想要拍好就必須儘可能靠近人物。


盧玉瑩靠得足夠近。


一代天后蕭芳芳,王晶眼中的第一影后,就曾因為盧玉瑩拍得太近而大發雷霆。從1962年到1980年參演了近兩百部電影的芳芳姐,可不好惹。


蕭芳芳,演員,攝於1980年


大概只有她能拍到騷氣外露的林子祥。1980年,林子祥與吳正元結婚,而吳正元正是盧玉瑩的閨蜜。


林子祥,演員、歌星,攝於1981年


《號外》雜誌主編岑建勳曾這麼說過:


她和她那幾乎是無處不在的攝影機。


我們一些朋友老是在猜想,當盧玉瑩擺好姿勢,把攝影機朝你的面上直推,然後使勁地按下快門那一剎間——


她的感覺究竟是怎樣的?我們真的很想知道。


盧玉瑩大概會這樣回應:「我喜歡貼人,埋身戰,要跟被攝者有感覺,我不喜歡從遠距離變焦過去。」


她就是想要在短距離、短時間內捕捉對方最自然,最不自覺的面貌。


但「曝光人物」的第一位主角,正是害怕拍照的許鞍華。


「曝光人物」這一專欄本意就是曝光突出表現的電影工作者,或有潛質的幕後工作者。


正是七九浪潮之時,許鞍華處女作《瘋劫》問世,好評如潮。


正值宣傳期,影評人羅卡便評價道:「《瘋劫》刻意營造影像,富於感性,具見製作者銳意創新的才華、野心」。於是,盧玉瑩就決定選擇許鞍華作為首個拍攝對象。


許鞍華的性格,我是知道的,要她拍照,實在為難她,我私下有點兒不忍逼害她,可是任務在身,唯有努力把她誘請出來。


回想也好笑,我把她帶到深夜的電車上,舉機相向,她還苦苦哀求我放好一馬拍。她不是矯扭作態,因為四周無人,而是她真的很怕拍照。


怕拍照,我覺得完全正常,我也怕被人拍照。終於我還是完成了任務。我很喜歡那張照片。


許鞍華,導演,攝於1979年


於是,《電影雙周刊》發布了第一期「曝光人物」,同期還有史特撰寫的《訪問:許鞍華-恐怖與人情可以混在一起嗎?》。


但拍攝譚家明導演就更難了。為了拍他,盧玉瑩夜探嘉禾片場,在廠景內苦等依舊一無所獲。好不容易在尖沙咀偶遇,他竟在眾人面前拒絕拍照,可讓盧玉瑩氣憤至今。


靠近名導明星,深入片場,拍攝電影人工作實況絕非易事。


1979年,張鑫炎在黃山取景拍攝《白髮魔女傳》(鮑起靜、方平、劉雪華主演的版本),盧玉瑩為此,只身前往拍攝,結果還偶遇了攝影師張益平。


張鑫炎,導演,攝於1979年

3年後,他憑《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捧紅李連杰


張益平拍的盧玉瑩

她唯一一張攝於黃山的照片,本人也非常喜歡


盧玉瑩還曾冒險攀落地鐵的地底地盤。那時黃志強正在那裡拍攝《癲佬》,由邱剛健和秦天南擔任劇作,高雄、湯蘭花、潘震偉主演。


黃志強,導演,攝於1983年

黃志強後來是最早進軍好萊塢的香港導演

1998年執導馬克·沃爾伯格主演的《無字頭四殺手》


邱剛健,編劇、導演,攝於1983年

才子型編劇,後來作品有《投奔怒海》《胭脂扣》《阮玲玉》


高雄,演員,攝於1982年

後來投身電視界,你不一定叫得出他的名字

一定看過他演的劇,如《蓋世豪俠》《精武門》


她探過西環上面的防空洞,那時鄧光榮在山洞裡面拍《怒拔太陽旗》。


鄧光榮,導演、監製、演員,攝於1981年

著名的「學生王子」

10年後他投資王家衛拍《阿飛正傳》


早在六十年代,鄧光榮就和蕭芳芳,林青霞、甄珍及陳寶珠合作過不少養眼青春片,和秦漢、秦祥林並稱「三大小生」。


林青霞,演員,攝於1981年

在臺灣演了一系列文藝片之後

這一年她受邀到香港拍攝譚家明的《愛殺》


她也試過在寒風凜裂的高速公路佇立,抓拍曾志偉,那時曾志偉正在拍《最佳拍檔2:大顯神通》的飛車鏡頭。主演是許冠傑,麥嘉和張艾嘉。


曾志偉,監製、導演、演員,攝於1982年

他在80年代和黃百鳴、麥嘉、石天、徐克等人

一同打造了新藝城電影公司最輝煌的時代


許冠傑,演員、歌星,攝於1985年

在《最佳拍檔》票房獲得巨大成功之後

歌神許冠傑在這一年加盟新藝城旗下的唱片公司新藝寶

開創了歌唱事業的新階段


盧玉瑩自然也有給麥嘉拍過。


記得有一次,我要替麥嘉拍照,照例先打電話追查行蹤。


他說:「今晚我們半夜出發,像黑夜行軍,要攀山越嶺,你還是別跟來吧!」


永遠是那樣大男人口氣,我才不被他嚇倒,堅持跟隨出發。麥嘉唯有帶同我摸黑走路,一行人有講有笑,並不太辛苦。


雖然當晚捱到通宵,我也拍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可是深夜行山是我前所未有的經驗,也算是有多少收穫。


麥嘉,監製、導演、演員,攝於1982年


她就是需要用近距離的接觸,來拍攝明星的另一面,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是用紀實的方法拍攝的, 他們擺pose的話我不會拍的。」


張堅庭於1981年起參與編劇工作,1982年憑著鍾楚紅主演的《胡越的故事》,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他也是盧玉瑩的拍攝對象。


如果真正認識了某個電影人,你會知道他並不如世道所知的模樣,而我便是要發掘他真正的一面、最可愛的一面出來。


例如張堅庭,他平時看起來很醒目,我就是想拍攝他很乖巧可愛的樣子,因為我知道他有另外一面。


張堅庭,編劇、導演、演員,攝於1981年

當時他還是編劇

代表作有《胡越的故事》和《父子情》

兩年後,1983年,他憑導演處女作《表錯七日情》打出了名堂


鍾楚紅,演員,攝於1983年


成龍的另一面也被她抓拍到。


拍攝成龍的那一張相,我在片場等了一整晚,成龍本人又「周身鬱、周身飛」,還有他的「例牌」表情,我拍不下。


但拍到某個情節時,成龍發脾氣、不滿意不開心,就躲了起來。我跟上去拍了那一張相就即刻離開,收工。


我就是那種人,我知道我拍攝的那一張相已經夠好。


那時,成龍剛剛回港,借《龍少爺》和與師兄洪金寶合作的「福星」系列,重振聲威。


成龍,導演、演員,攝於1981年


洪金寶,導演,攝於1982年


還有常以硬漢形象示人的狄龍。他的臥室花裡胡哨,自己的肖像放在床頭,整個睡房仿佛展示出他隱秘的內心世界。


盧玉瑩便刻意讓魁梧的狄龍拿著一幅寫真在房間裡四處走動,自己則伺機抓拍。


狄龍,演員,攝於1980年



大衛·波德維爾對香港電影的評價一直被沿用至今:


盡皆過火,儘是癲狂。


彈丸之地,電影產量曾僅次美國;稱霸東亞,鬥垮臺灣,熱潮席捲西方;或煽情縱樂,或血腥怪誕,或坦率直接,夠生猛,夠出格。


歌舞昇平自40年代起。戰後資金大量湧入,國粵語電影雙線發展。


50年代工業化正起步,關德興的低成本武術電影黃飛鴻系列百部開拍。


邵氏的新派武俠電影、史詩古裝片、音樂電影風靡一時。隨後,許氏喜劇叫好全港,李小龍譽滿全球。


正當柴契爾夫人要把殖民地交還中國之時,香港電影進入全盛時期。


「火鳥電影會」,十周年紀念刊


早在1973年,「火鳥電影會」創會時,作為創始人之一的盧玉瑩就已心潮澎湃。


「火鳥電影會」是香港電影文化民間團體。1973年夏初,由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電影欣賞課程的金炳興發起。


黃國兆、陳樂儀,舒琪,陳柏生等電影「發燒友」都參與其中。該會成立後,放映世界各地優秀影片,介紹電影新潮流。


金炳興,影評人、編劇、導演,攝於1983年

那年他參與譚家明的《烈火青春》編劇


舒琪,影評人、編劇、導演,攝於1979年

90年代創立藝術電影發行公司「創造社」

發行了300多套VCD,成為後世大陸文藝青年最早的滋養

現在已是敏感詞


「火鳥電影會」當中的攝製組成為獨立短片籌委會,既拍攝短片,又舉辦電影製作課程,還出版有《火鳥第八》月刊,從1975年8月一1976年9月共出12期後停刊,1981年編印《火鳥通訊》月刊。


盧玉瑩就曾擔任《火鳥第八》的編輯,第一期便是「唐書璇談電影」活動的記錄。


唐書璇,導演,攝於1977年

作品不多,但堪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先聲

1968年便拍出《董夫人》,即使50年後看

它的技法之超前仍讓人咋舌


1974年,衛影會舉辦實驗電影展,同年組成的「火鳥電影會」也開始舉辦半公開式的電影作品展。


經常來看電影的吳宇森、章國明等,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攝製獨立電影的。


吳宇森,導演

在《英雄本色》成名之前

他是混跡各種藝術電影放映的標準文青

那時已經開始用8mm、16mm拍各種實驗短片


1977年,陳柏生擔任主席的「火鳥電影會」在市政局的贊助下與「衛影會」合辦「實驗電影展七七」。


1978年起主辦每年一次的影展,正式定名為「香港獨立短片影展」。《捉妖記》的導演許誠毅就曾參加比賽,還拿了冠軍。


實驗電影展七七


此時的陳柏生,也在租借放映場地「大會堂」時與楊裕平相熟,彼此萌生辦一個國際電影節的念頭,催生了如今的香港國際電影節。


及後,身為《大特寫》義務編輯的陳柏生,於1979年創刊《電影雙周刊》。


盧玉瑩第一年便加入了其製作班底,拍攝了第一期封面—鄭裕玲,並在第二十期開始主理「曝光人物」這欄目。


《電影雙周刊》第一期封面—鄭裕玲


原圖:鄭裕玲,攝於70年代


而後,1981年,《電影雙周刊》一幫人開始籌辦香港電影金像獎,盧玉瑩自然也參與其中,擔任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副主席。


第一屆的最佳女主角就是主演《長輩》的惠英紅。


惠英紅,演員,攝於1981年


當初辦「火鳥電影會」時我已經心懷狂熱,希望可以推動香港的電影、提高香港電影的水準。


那我自自然然就想幫助香港的電影工作者,他們是需要被注意,提高其社會地位,那我們就想辦法去幫他們。


除了跟他們做訪問、讓人們有機會了解他們之外,我便利用我最擅長的方法—攝影。


在為《電影雙周刊》拍攝前,她早就有作品於《號外》面世,主要負責圖片故事(Photo Essay)和「城市人物」專欄。


1978年,她就為《號外》拍了華人界粵劇(文武生和醜生王)電影及電視的一代始祖—梁醒波。


《號外》內頁


原圖:梁醒波,演員,攝於1978年


70年代高漲的西方大眾文化湧入香港,自由完善的市場機制更是帶來無盡感官刺激,伴隨自在生活經驗而來的是更獨立的自我意識,光怪陸離的香港充滿了狂歡和自由。


80年代,香港經濟結構轉型,成為國際性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


此時創刊《號外》雜誌年輕且自由。得名於《號外》的盧玉瑩,拍攝自然是百無禁忌,風格由自己創造,潮流由自己引領。


她拍的照片裡,陳立品半是戲謔地cos邵氏電影經典鬼婆婆,半是像cos豔情片《追女卅六房》自己的角色。


品姨潮劇出身,高齡演過兔女郎,也扮鬼嚇哭過不少人,電視劇奶奶專業戶,還演過方育平執導的《獅子山下:野孩子》裡的感人阿嫲。


陳立品,演員,攝於1983年

她是羅蘭之前的鬼婆代言人

常看舊港片你一定記得這張臉


方育平,導演,攝於1980年

最早為香港電臺電視部拍攝《獅子山下》系列

兩年後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全才陳勳奇在相片裡盡顯可愛,牆上的肖像畫更是逗趣。


陳勳奇,監製、導演、配樂、演員,攝於1982年

誰能想到,後來他成為了香港電影圈裡最全才的人物呢


還有頂級武術指導程小東,旁邊是個養生保溫杯。


程小東,導演、武術指導,攝於1982年


「搞笑師祖」胡大為影像也不忘本行。


胡大為,剪接師、演員、導演,攝於1982年

胡大為也是個多元化奇才


香港一代醜王韓國材儼然如摳腳大漢般自在。


韓國材,演員,攝於1982年

這也是一張標準的港片臉

早期港片裡你肯定見過他


每次拍攝前,她總會嘗試聯絡劇組,了解位置和行程,然後就在那裡等。她拍攝,全憑一腔熱血,既不要報酬也不要關照。


刊登出稿,還能為電影宣傳造勢。因此,盧玉瑩要在片場拍照,總是深得電影人們的歡迎。


拍攝章國明的過程就非常輕鬆、愉快。章導並不懼怕鏡頭,反而還引導盧玉瑩進行拍攝。


1979年由林瑜撰寫的「《點指兵兵》:除了暴力還有什麼?」刊登在《電影雙周刊》第21期,同期的「電影人物」自然是盧玉瑩所拍攝的章國明。


那時的章導剛剛離開無線,毅然往影壇發展,第一部作品《點指兵兵》便為香港新浪潮佳作代表,主題曲《點指兵兵》由泰迪羅賓所唱。


章國明,導演,攝於1979年


泰迪羅賓,監製、導演、演員、歌星、作曲家

攝於1983年


徐克也是很好拍,耐心地給盧玉瑩時間和空間,還會做鬼臉。


可那是1980年,徐克的「混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猛片《第一類型危險》歷經禁映,直至12月才補拍修改後上映。


徐克,導演,攝於1980年


80年代,嘉禾、新藝城、邵氏漸成三足鼎立之勢。


港英政府忽視電影生產,商業經濟迅猛夾擊,新浪潮餘韻難存。徐克也在81年,以一部純喜劇類型的《鬼馬智多星》投向商業懷抱。


徐克,導演,攝於80年代


在邵氏片場內,楚原總是很忙,難得閒暇,但在適當的時候,他也會記起盧玉瑩的存在,給她拍攝機會。


楚原,導演、演員,攝於1982年



在《電影雙周刊》刊登期間,「曝光人物」很是受歡迎。徐克與施南生就常對盧玉瑩說,喜歡將幾期欄目一起攤出來細味。


《電影雙周刊》內頁:「曝光人物」


臺灣「中國時報」亦刊登了「曝光人物」系列,另立名目為「電影人映象」。


直至1983年9月1日,「電影雙周刊」第119期,「曝光人物」一欄才停止。停刊後,直至1988年, 盧玉瑩就在《攝影藝術》雜誌設「影人隨筆」專欄。


攝影家翁維銓也早已建議盧玉瑩進行出版攝影集。


於是,1986年。攝影作品合集《電影人》誕生。第一版的「電影人」只印了1000本,出版者正是被攝者之一的徐克與施南生創立的「電影工作室」。


1987年至1990年,《電影人》攝影作品長期展出於九龍旺角百老匯戲院。


2005年,吳文正接洽盧玉瑩,讓她的作品與攝影師蔡旭威、黃勤帶、馮建中的佳作一同編入「香港攝影師系列」叢書當中,亦讓相片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及報導。


《香港攝影師系列》內頁


十多年後,盧玉瑩的學生Alex幫忙重新整理,建立了「盧玉瑩映像」的Facebook專頁,至今仍引起熱議。


盧玉瑩與學生Alex


盧玉瑩曾多次強調「我拍攝的不是『明星』,是一班用心用力的電影工作者。」


她會時常懷念電影業最興盛的日子,那時每一位工作者皆獨當一面,同行之間亦是一種「你想我叻,我想你叻」的良性競爭。


比如有師出同門的元奎、元彪,還有兄弟齊力拍片的許氏、麥當傑和麥當雄。


麥當傑,導演,攝於1982年

元彪,演員、武術指導,攝於80年代

元奎,演員、武術指導,攝於1982年


自然,互幫互助不僅限於兄弟。


文雋先是給麥當傑執導的電影《停不了的愛》當編劇,而後,他執導《反鬥女》便得到了麥當雄的監製。


值得一提的是,就連盧玉瑩也友情客串了《反鬥女》中的記者一角。


文雋,影評人、編劇、導演,攝於1982年


還有60年代便在好萊塢闖蕩的盧燕,時不時也會應邀回港出演,1970年主演《董夫人》,1972年應邵逸夫及李翰祥之邀,回港拍攝《十四女英豪》。


盧燕,演員,攝於1978年


再回想67年國聯危機,若不是邵逸夫先生親自出手相助,李翰祥怕也難東山再起。


李翰祥,導演,攝於1981年


不僅電影人之間關係良好,電影人和媒體之間的相處也是自如得很。1985年的《號外》就曾研究大導明星名人們的「低調程度」,名曰「低調選舉」。


文中犀利地稱徐小鳳是「一個低調的歌星 (不止聲音上)﹐是葉麗儀的相反詞。」


徐小鳳,歌星,攝於80年代


劉德華則是「在眾周刊的圍捧下﹐仍能保待適當的沉默﹐不亂講說話﹐不製造無謂新聞﹐實屬難得﹐希望他能繼續低調下去。」


劉德華,演員,攝於1983年


張叔平,「在生人面前﹐他永遠沉默、永遠冷漠、永遠低調﹐走唐書璇路線﹐但在熟人面前﹐也會作出間歇性、或突發性高調。」


張叔平,美術指導,攝於80年代


對名攝影師楊凡也毫無嘴軟,「一個先天性高調的人死充低調﹐所以辛苦得很。」


楊凡,導演、攝影師,攝於1984年


還有甘國亮被稱為「局部低調」。


甘國亮,影視界名人,攝於80年代


就連盧玉瑩也被調侃,「去不到高﹐落不到低﹐不上不下﹐唯有乾急。」


當年,就是一個現今難以想像的自由時代,當代媒體人會羨慕的烏託邦年代。


2018年,香港01雜誌採訪盧玉瑩時,她就表示自己無法適應現在的制度,「現在我也無法重新拍攝,我不懂得拍了。」


盧玉瑩



1913年的《莊子試妻》至今,風風雨雨中,香港電影已走過百年。


「火鳥電影會」早期的委員和會員,如今大多都已成為知名編劇、導演、攝影師、製片人。


雖《大特寫》和《電影雙周刊》都已停刊,但浪潮餘威仍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和香港國際電影節仍在繼續。


附盧玉瑩所攝其他名人:


大島渚,導演,攝於80年代


狄娜,演員,攝於1980年

香港最傳奇的奇女子

李翰祥電影裡的豔星

後來在香港、內地周旋

她的故事比電影還傳奇


關德興,演員,攝於1980年

他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數量之多

甚至入選了金氏世界紀錄


關海山,演員,攝於1980年


胡金銓,攝於1980年


黃百鳴,編劇、演員、導演、監製,攝於1982年


梁家輝,攝於80年代


劉家輝,演員,攝於1979年


倪匡,小說家、編劇,攝於1981年

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


王祖賢,演員,攝於80年代


鄭文雅,演員,攝於1983年

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兼最上鏡小姐

86年成為中文版《花花公子》首個裸體女郎轟動一時

80年代也曾演出很多港片如《小生怕怕》《富貴列車》

91年嫁給富商後退出

這兩年又偶爾復出


作者 ✎ Mrluo

編輯 ✎ 斯特辣不耐渴



相關焦點

  • 莫妮卡貝魯奇私密大尺度美豔照片曝光!珍貴歷史照片
    人類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令人難忘的事情,也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小編今天為大家奉獻了17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它們記錄了這些令人難忘的事情或人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李宇春15年前珍貴帥氣照片曝光
    李宇春15年前珍貴帥氣照片曝光 時間:2020.05.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楊楠 分享到:
  • 全球100張最美面孔·榜單
    2012年~2014年全球百大最美面孔排行榜☞【2014年·全球100張最美面孔
  • 港片最為輝煌的時代見證,都在這些私人照片裡
    於是這張照片,就成了很多影迷心中的一個遺憾,因為這種群星璀璨的畫面,再也看不到了......03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986年。041988年上映的電影《流金歲月》,有不少讓人記憶猶新的照片,可下面這張,看過的人不多。這是雙女主張曼玉和鍾楚紅,和導演楊凡的合照。
  • 《時代周刊》評選出100張2018年度照片
    來源:新攝影網採整理,版權屬原作者2018年已經過去,美國《時代周刊》選出了100張不分排名的2018
  • 《TIME》雜誌挑選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100張照片
    《TIME》雜誌挑選出「Top 100 most influential images of all time」100張最具影響力的影像,在網站上當不單會有關於照片的詳細說明
  • 這些照片是用「銀子」做的,卻比金子還珍貴
    攝影:Steve McCurry而在「阿富汗少女」出現之前,下面這張照片被認為是「最美的人」,此圖屬於《國家地理》第一批照片,也就是說,那時的照片,是用貴重金屬銀炮製出來的。我們從《國家地理》老照片中精選出一批經典圖片,它們都來自幾十年、乃至半個多世紀前的地球任意角落,而當如今重新翻看——假如上圖的紅衣女孩,於半個多世紀後重新查看這張自己身在其中的名作,曾經經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美妙影像,如今又是怎樣一種記憶的催化劑呢?
  • 《時代周刊》:最有影響力的100張照片
    第一張照片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並不那麼遙遠的1826年。《時代周刊》邀請到來自全世界的策展人、歷史學家、圖片編輯等組成選片專家團,選出了攝影誕生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00張照片。「第一張手機照片First Cell-Phone Picture」by Philippe Kahn, 1997
  • 謝娜入圍最美100張面孔?親自轉發微博拉票,遭人吐槽尷尬
    幾乎每一年全球都會組織最美最帥100張面孔的評選,亞太地區許多明星都上榜過。100張面孔著實讓人驚訝,娜姐親自轉發微博拉票,不過有些人總說一些惹人討厭的話,因為親自轉發微博拉票遭人吐槽這個行為很尷尬,目前為止,除了謝娜應該沒有任何人在意這份&34;,甚至沒有人轉發過關於入圍全球最帥最美100張面孔的微博。
  • 全球最美的100張臉!第一名又是她!
    美國知名電影網站「TC Candler」 每年年底也都會選出全球最美的100張臉。
  • 時代周刊選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100張照片
    最近,《時代周刊》評選出了190年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100張照片。    本文已獲授權,內容轉載自Voicer(公眾號ID:voicer_me)「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100張照片」近日,《時代周刊》發布人類自1826年攝影誕生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00張照片。
  • 「最美小昭」陳秀麗曬03版《倚天》舊照,膠捲拍攝,好珍貴的照片
    在大家還在感慨徐錦江敬業拼命的時候,3月4日晚,03版《倚天屠龍記》「小昭」的扮演者陳秀麗也是曬出了當年劇集的壓箱底膠捲舊照,更是讓許多的網友掀起了一股「最美小昭」的回憶熱潮。現在算算,從2003年播出到現在2019年,已經是整整的15年,在當初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拍照,陳秀麗曬出的全部都是在自己家相冊珍藏了15年之久的壓箱底照片,特別的高清。
  • 圓明園龍首照片曝光!大量珍貴影像首次發布
    上面這張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拍攝的海晏堂蓄水樓二層遺蹟。此照片較為珍貴,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一張拍攝於民國時期海晏堂蓄水樓二層遺蹟的照片。上圖為海晏堂大殿內景,是非常珍貴的照片。1879年,賴阿芳在京期間,他來到西郊的清漪園和圓明園遺址,拍下了十分珍貴的影像,其中就包括圓明園廓然大公景區的規月橋及雙鶴齋大殿等建築,這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圓明園木質建築遺存照片。恩斯特·奧爾末(Ernst Ohlmer,1847-1927年),出生於德國。
  • 來看看100年前的珍貴照片,才知道多稀有
    來看看100年前的珍貴照片,才知道多稀有! 以前的農村中,家家戶戶都會養1~2隻狗,那個時候並沒有現在這麼多品種且昂貴的狗子, 在近日,有位愛好歷史攝影的人發布了幾張來自100年前的照片,照片保存還是非常好。
  • 邱淑貞女兒美照曝光,顏值身材不輸母親,稱得上最美星二代
    邱淑貞女兒美照曝光,顏值身材不輸母親,稱得上最美星二代對於一代人來說,香港電影曾是無法磨滅的記憶和無法替代的青春,而那些曾經出演過香港電影的女明星們逐漸退居幕後,他們留下的就只剩港片巔峰時期的經典回憶。
  • 《國家地理》第一批照片到底多珍貴?
    伯切爾在肯亞阿西平原上休息,這張拍攝於1910年的照片畫面極為清晰。上圖為1905年1月刊中使用的11張西藏照片之一1905年,貝爾的女婿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Gilbert H. Grosvenor)全權負責雜誌內容。
  • 「時代周刊」評選出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100張照片
    這次《時代周刊》邀請到來自全世界的策展人、歷史學家、圖片編輯等組成選片專家團,選出了攝影誕生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00張照片。這100張照片中,有些是某一門類攝影題材的鼻祖,有些則啟發了我們的思考,還有一些甚至直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 百日照的李小龍、19歲的林青霞、跑龍套的成龍,這是朋友圈裡最珍貴的照片!
    1991年 賈伯斯和比爾蓋茨討論PC的未來 前者去世後,這張照片成為絕版。☟然而聽說那時是人肉測試防彈背心的 覺得還好自己晚生了100年 還是安靜地做個寫稿的少年保命吧。☟人生,無非就是一張永無退路的單程票百年前的他們如今是我們眼中的經典 百年後的我們也許是別人鏡頭裡難忘的瞬間有人說這世上,最美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它幫你留住的記憶
  • 《再創世紀》引發港片回歸,盤點港片演繹經典角色的香港明星們!
    那時候的港片簡直都是幾代人的記憶,劇中無煙城的夢想,商戰、愛情、友情、人性都是演繹的如此記憶深刻。這張照片中,大家有發現劉愷威沒,好年輕的感覺。很多那時候的 TVB男星都來內地拍戲了。如今《再創世紀》中也有很多我們熟悉的面孔,唯一的區別,就是都變老了!1)郭晉安《創世紀》中也有郭晉安的演出。
  • 陳氏宗親大合影100張,看看有你認識的嗎?太珍貴了,趕緊收藏
    傳播正能量陳氏宗親大合影100張每一張都是滿滿的回憶也是陳氏宗親團結的體現更是陳氏家族輝煌的見證陳氏宗親們,快快收藏起來吧!無論時代怎麼變遷陳氏家族始終秉承互相守望團結一致秉承忠孝禮義信的優良家風陳氏宗親大合影,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珍貴的瞬間!宗親們趕快收藏、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