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2020-12-24 騰訊網

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精英說(ID:elitestalk),作者:小林君

過去20年來,香港與內地的界限變得越來越容易跨越,而在這界限間,始終橫亙著一個名為「雙非兒童」的特殊群體。

這群出生在香港、生活在深圳的孩子,擁有香港戶口、享受香港人的一切福利,一出生便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於這些孩子的家庭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福田口岸排著隊等待跨境上學的孩子們圖片來源:看客

他們每天往返於深港兩地,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雙休,成為兩地密切交流的象徵之一。

城市面貌的轉換,普通話和粵語的切換…是每天發生在這些孩子身上的事情。

路途的艱苦、兩地的文化差異、自我的身份認同甚至是家庭矛盾的升級…一切都讓這些孩子的求學之路十分不易。但由於種種特殊的原因,他們始終如被保護在玻璃罩內的鮮花,離真正的香港社會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屏障。

電影《過春天》中的女主角佩佩就是一位 居住在深圳卻在香港上學的中學生圖片來源:豆瓣

在港難融、回歸無門,雙非兒童面臨的尷尬和困境實際並不為大多數人知曉。

但最讓人擔心的,是隨著這群孩子的長大,一波又一波的社會潮流可能正將他們塑造成一個孤獨、撕裂而沒有認同感的群體。

如果時間可以倒退,那些為了節省20萬超生罰款,把孩子生在香港的「雙非媽媽」,還會堅持一樣的選擇嗎?

雙城記:跨境學童的一天

清晨5點,當深圳大多數人還在熟睡時,小女孩文菡的父母已經早早起床,為新的一天做準備。

6時20分,文太太的手機鬧鈴響起,她隨即走進臥室叫醒準備去香港上學的女兒。文菡揉著睡眼到洗手間梳洗並換好校服,然後坐在客廳的小凳子上,等媽媽幫她梳辮子。

「證件是至關重要的,忘帶就過不了關!」出門前,文太太為女兒打點好一切,帶上證件、書包、課外活動物品等,準備一同出發前往「校巴」站。

早晨6:30,在深圳福田區隨處可見送孩子到邊檢大樓的父母們圖片來源:新浪網

7時05分,跨境「校巴」準時發車,大約7時半抵達皇崗口岸,邊檢人員上車替孩子們逐一辦理通關手續,大約15分鐘,便完成對車上所有學生的檢查。

為保障學童的安全和過境的秩序,深港多個口岸於跨境學童通關的繁忙時段闢出「跨境學童專用通道」,並設有「學童候檢區域」。

在福田口岸,小女孩一個人站在隔離欄杆旁,望著眼前的邊檢窗口,等待開始過關。

對於這些每天穿梭於深圳和香港之間的孩子來說,小小年紀就要學會「獨立」。圖片來源:新浪網

為方便跨境學童的出入境,香港口岸和深圳邊檢總站,都利用信息科技和可攜式裝置,優化學童過關時所需辦理的出入境手續,每名學童的通關時間僅需幾秒鐘。

此刻,跨境上學的旅程走了大半,車上大部分孩子已呼呼入睡,原本喧鬧的車廂變得安靜。

早晨6:40和7:40,是跨境學童入關的高峰期,沒有趕上小車的孩子,就要由父母抱著送到邊檢處。圖片來源:新浪網

當初,「跨境兒童」的父母利用了香港生育入籍政策,有的是為了躲避內地計生政策的超生處罰,有的則是讓子女能夠獲得香港優質教育資源,其行為帶有很強的投機性。

只是如今看來,眼看孩子去香港讀書既辛苦又不划算,但這些家庭卻無法回頭。

圖片來源:新京報

無論家長們是否後悔,政府是否調整決策,孩子們是無辜的。和文菡一樣,每天仍有上萬名這樣的孩子在口岸兩側奔波往返,花在上學路上的時間少則兩個小時,多則五個小時。

當他們起早貪黑深夜往返在港陸之間,消化著父母巨大的期望,卻難以尋找到自己需要的身份認同。

3萬跨境學童未出生生活已被預設

香港青年協會針對小學四年級至中三跨境學童的調查顯示,近兩成半受訪學童每日耗費3小時至5小時往返住所與學校;超過四成孩童為了趕上過境回家,沒有參與課外活動;超過兩成孩童覺得自己的學習機會比其他同學少。

由於在往返學校的交通上花去了較長時間,這些孩子沒有辦法享受完整的校園生活,更缺乏同學、老師等普通學生所能在學校裡形成的社交網絡,難以融入香港社會。

早上7:30,爺爺已經帶著小孫女到了福田口岸,等著保姆公司的阿姨們帶孩子過關。小女孩困得邊打哈欠邊伸懶腰。圖片來源:新京報

香港中文大學曾深入調研過港深家庭的跨境活動,他們發現這些孩子對香港的了解僅限於學校與家之間的往返途中,由於活動範圍受限,幾乎難以參與香港的社區活動,也缺少同香港本地人相處的機會。

在學校,他們需要用粵語不斷融入香港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回到家中,則在內地文化環境中以普通話開始另一種生活,顯得進退兩難。

這些擁有內地人和香港人雙重身份的孩子,一方面缺乏在內地的同學圈和學校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又缺乏在香港的社會生活經驗。種種差異下有調查顯示,近8成的學童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親子溝通問題、教導問題等,影響學童的學業和情緒。

加上大多數孩子的家長身在內地,無法與學校老師形成良好的溝通,更加劇了這種惡性循環。

跨境學童最好的朋友通常都是每天一起上學放學的同伴圖片來源:博客天下

當孩子經歷著身份認同的困苦,他們的父母同樣不易。為了接送孩子通勤,父母兩人中必須至少犧牲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這意味著持續的家庭經濟損失。許多家庭都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職業,來換取孩子眼下擁有的一切。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曾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居住在深圳的跨境家庭「超過四成受訪家庭因感情或子女管教問題產生衝突,曾經跟親友談論離婚者佔到近四分之一」。

電影《過春天》的導演白雪在與各年齡段的跨境學童聊天中,接觸到了一群16歲左右的少女。

圖片來源:豆瓣

她們的爸爸都是香港人,媽媽則是內地人,每天從深圳出發前往香港讀中學,「她們臉上的膠原蛋白還很多,但是少了青春少女該有的光彩和飛揚。

接觸久了,女孩們漸漸對白雪敞開心扉,白雪發現女孩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問題,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著一些秘密,「深到她們自己都不想去觸碰」。

圖片來源:豆瓣

當被問及「你覺得自己是哪裡人」時,女孩們的眼神躲躲閃閃,只是回答:我有香港身份。

「她們在深圳說著廣東口音的普通話,一扭臉就可以變成地道的港式粵語,接起媽媽電話的時候也可以操一口流利的湖南話。」

白雪回憶這些女孩,「她們的身份在不停地切換。」

圖片來源:豆瓣

赴港產子的瘋狂年代

深港跨境學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

香港回歸之前,這一群體僅有數百人,但隨著自由行的開放,深港兩地人員、經貿往來日益頻繁,非香港人在香港所生的孩子人數也日益增加。

圖片來源:新浪

2001年時,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嬰兒僅為620名,這一年香港終審法院判決「雙非」兒童(註:父母雙方皆為內地居民的兒童)莊豐源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

2003年,香港向內地遊客開放自由行。內地赴港生子趨勢迅速升溫,到2010年和2011年高峰,出生人數已經躍升到每年3萬多名,佔當年全港出生嬰兒總數的37%。

2012年有香港人在《蘋果日報》刊登反蝗言論圖片來源:明報

受此影響,自2013年1月起,香港政府全面實施「零雙非」政策,「雙非」兒童人數從此停止增長。

但在過去十多年間,超過20萬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嬰兒已逐漸成長到學齡階段。這些拿著香港身份的孩子,大多數都沒在香港成長。

因為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跨境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圖片來源:新浪

在深圳福田口岸,每天早上都會有許多小朋友在保姆的陪伴下排隊過關,成為口岸間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2003年9月,深圳邊檢總站在羅湖口岸首次開通了「深港跨境學童專用通道」,將學童與其他旅客分開驗放。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深港跨境學童人數創紀錄地達到了3萬餘人。

這些背著書包,穿著校服,脖子上掛著過關證件的小朋友們,排隊等待過關,去往香港,開始新一天的課程。這樣的奔波,在成人看來都甚是辛苦,但孩子們卻覺得很有意思,每天可以和同學一起排隊坐校車,來回地過關,刷胸前的卡片。圖片來源:Google

2017年深圳出臺了應對政策,雙非兒童從2017年秋季學期可憑積分入讀深圳的公辦學校,新政策的出臺解決了雙非兒童家長在教育上的困難,但包括社會福利保障在內的一系列問題,仍然有待解決和完善。

只是對許多在困境之中的雙非家庭來說,這讓他們看到了一絲新的希望。

暑往秋來,馬上就迎來新的學期,接近3萬人的跨境學童也都迎來了新的開始。

一年又一年,這群孩子走在深圳河兩端閘口的日子,可能會伴隨著他們從小學、幼兒園、初中…一直到他們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圖片來源:Google參考資料:新華社 雙城記:跨境學童的一天新京報 深圳「雙非」兒童的「夾心」生活博客天下 深圳居住,香港上學:這3萬跨境學童未出生,生活已被預設每天幾十萬無辜孩子在深港夾縫中輾轉奔波,到底是誰的錯?鳳凰衛視 深港跨境學童 小小年紀為何如此辛苦?在香港讀書還是重返內地?20萬雙非家庭的艱難抉擇去香港生孩子,後悔死了!看看這些孩子被折騰得多麼慘……凌晨四點,去香港上學家在深圳,而學校在香港 ——《過春天》背後的跨境學童與雙城故事知乎 港深跨境學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精英說」,作者小林君,精英說作者。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凌晨六點,數以萬計的雙非兒童從深圳前往香港上學
    比如:高昂到很多本地人一輩子也買不起的房價;又比如:距離香港最近的深圳,這座內地最年輕的一線城市,每天早上六點多,總是有數以萬計的「雙非」兒童從福田口岸跨境前往香港上學。為了趕上校巴準時到達學校上課,孩子們凌晨四、五點就得起床,由父母或保姆送到福田口岸、羅湖口岸等距離香港比較近的地方等待過關。
  • 「雙非母親」:為省20萬罰款將孩子生在香港,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家在深圳,學校在香港是一種什麼體驗?20萬雙非兒童的真實經歷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清晨5點,整個深圳還沒有醒來,吳燕玲的家裡已經亮起了燈,她準備好早餐,在5點半左右叫醒了10歲的女兒媛媛,媛媛睡眼惺忪地洗臉刷牙,穿好衣服,坐在小板凳上等著媽媽幫自己梳好辮子。
  • 深圳第一家香港大排檔,開到凌晨3點!
    深圳第1家香港大排檔wasabi手撕雞、鹹蛋黃炸魚皮還有蔡瀾中意的豬油拌飯凌晨3
  • 凌晨3點,這裡才是深圳最忙「加班樓」
    凌晨3點,深圳最忙的地方是哪裡?不是加班的寫字樓,而是燈火通明的兒童醫院。孩子的咳嗽聲、哭喊聲和廣播的就診提醒聲重疊,牆上的電視機反覆播放著《超級飛俠》,家長抱著孩子或來回奔忙或輕聲安撫,不同的方言在此交織。
  • 深圳大麼?——忘掉香港吧,現在是深圳時刻!
    深圳到底有多大?深圳到底有多大?深圳到底有多大?小編手指短,但就算度娘告訴你是1996.8平方公裡,你也未必想像得出深圳的實際腰圍!到時候,「Baby 2」們沒準就是坐著我們的大地鐵上學啦!要知道,深圳即將建造20條地鐵線,構造——大地鐵路線網
  • 天涯觀察3歲兒子的香港跨境上學路
    記得某一天,見到一則新聞,某省的狀元拿著72萬的香港大學獎學金,卻選擇的退學復讀路。是因為不適用語言?還是教育方式還是心裡落差,我不得而知了。但是卻讓我開始了思考,我的孩子,以後如果去香港上學,他是不是能適應?我開始了有意無意的跟別人打聽,諮詢,孩子上學的事。
  • 香港特別行政區資訊|香港早茶除了蝦餃,燒賣,叉燒包還有什麼好吃的...
    跟爸媽去香港旅遊,發現香港人有吃早茶的習慣,第三天,我跟我媽也去吃早茶了,點了很多好吃的,有蝦餃燒麥,叉燒包,豬腸粉,還有流沙包,都是服務員推薦的。腊味蘿蔔糕是經常在香港出現的家常點心,在酒樓餐廳更是人氣點心。一般喝早茶,主要是粥類、蒸點、腸粉、等,我們喝了兩款粥,經典的皮蛋瘦肉粥是必須要的,還有菜乾豬骨粥。和老公去香港玩,去嘗試這邊的港式早茶。
  • 「雙非兒童」難入讀香港名校 深圳正研究返回機制
    這些孩子中如今有很多和丹丹一樣,白天到香港讀書,晚上回到深圳的家中居住,成為奔波於深港兩地的跨境學童。  據深圳市外事(港澳)辦公室與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聯合課題研究提供的數據,2015年深圳跨境學童已達3萬人,總量高峰值將於2016-2018年升至6.5萬-8.5萬人之間。
  • 一條上學路,兩種制度間:深港跨境學童的迷惘與追尋
    很少有這樣一條上學路,同時跨越兩個城市、兩種社會制度。但在深圳,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可見——清晨,近3萬名跨境學童,如潮水般湧向福田、羅湖等6個口岸,跨過深圳河,出關到香港上學,下午再返回深圳家中。15分鐘收拾完,7點坐上保姆車,一個多小時後到關口,過關後再坐一小時到學校——他每天路上往返至少四個小時。上小學後,起床時間提前到5點45分。「孩子兩邊走,這是我們最難受的。」葉菲試過送孩子上學,路途的艱辛讓她覺得受不了。她認識一些家離口岸更遠的孩子,上學路上得五六個小時,還得換乘。
  • 為什麼深圳人不愛去香港了?
    你們上一次去香港是什麼時候? 想想,也一定是很久之前了吧。畢竟最近的疫情,讓大家都沒辦法去香港了。 有人說,世界最遙遠的距離,是深圳↔香港。明明相隔100米的小河,往返卻要28天。然而我們好像對於「不能去香港」這件事情,沒有什麼感觸。我們之中除了那些要在香港上學、上班的人,似乎都沒有那麼在意能不能去香港。 就連無聊、不習慣、不方便這樣情緒,即便細想也沒能找得到。 更多人會說:沒得去就不去唄,沒感覺。 於是我們發現,深圳人好像不那麼愛去香港了。
  • Balita,女,香港浸會大學碩士,英文老師,月入1.5萬,90年,高156,深圳
    Balita,女,出生日期是90年,身高156,體重48kg(健身,一周三次),江西人,深圳戶口、現工作在深圳市。本科江西農業大學,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劍橋大學認證英語老師。創業,月收入1.5萬以上,深圳已購房,沒有購車。漢族,雙子座,生肖馬,血型A,無婚史,無子女,不煙不酒,沒有不良嗜好。性格外向,喜歡交朋友。
  • 留不下回不去,尷尬的雙非兒童
    她的孩子是深港兩地20萬雙非兒童之一。所謂雙非兒童,是指父母是內地人,非香港戶籍,但小孩出生在香港,有香港永久居住權。她小孩今年9歲,出生在香港,是因為疫情,小孩沒法正常去香港上學,只能在深圳等候消息。原計劃開學的日子因為疫情多次延後。在漫長等待的過程中,和家人一次爭吵後,她的抑鬱症再次發作,從29樓一躍而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 史上最遙遠的距離:從香港回深圳到底有多難?
    橙子君也是萬萬沒想到,有朝一日可以寫這麼個攻略介紹如何從香港回深圳……昨日(7月24日),深圳更是緊急叫停深港互認隔離醫學觀察政策,以前可以在香港完成強制檢疫14天隔離後24小時內入境來深圳不用隔離的,現在入境後仍需接受14天隔離醫學觀察。新規看去寥寥數語,實際操作卻bug重重。
  • 3點起床做飯,5點送上學,"寵女狂魔"劉德華一年為女兒花5億
    這些林林總總的加起來,為了劉向蕙的出生,劉德華就花了大約5個億。從一開始的娛樂圈勞模,一年要拍好幾部戲,全年通告安排的團團轉,到女兒出生後,他就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中,安心在家帶孩子。有一段時間,為了躲避狗仔的鏡頭,劉向蕙需要早上5點上學,為了讓女兒吃上早飯,劉德華每天凌晨3點就起床,準備營養豐富的早餐,5點的時候在親自將女兒送到學校。在參加魯豫的訪談節目時,被問到是否會送女兒上學。劉德華自豪的說到:只要我在香港,我都會去送。
  • 香港回歸20年了,這些人過得究竟怎麼樣?
    在這之前,吳新幹得最開心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可口可樂在香港的公司當送貨工。從2005年到2009年,他做了五年。每天早上5點起,路上要將近兩個小時,先坐大巴「過境」去香港,然後換火車到公司附近,再走上一段。 儘管是份苦力活,掙得也不多,但按時上下班,吳新覺得內心是自由的。
  • 深圳去香港8大口岸過關攻略,終於知道怎麼去香港更方便了!
    不知不覺又到了年底應該不少小夥伴都有想過在回家之前去一趟香港也趁著聖誕期間香港給力的折扣備點年貨給家裡人買買東西順便也犒勞一下辛苦了一年的自己這個時間過去各大商場各種主題的聖誕陳美也已推出去感受一下香港聖誕的氛圍也是極好的
  • 深圳去香港8大口岸最新最全過關攻略!想去香港的人收藏備用
    備點年貨,給家裡人買點東西順便也犒勞一下辛苦一年的自己😁,或者到公交總站去乘坐九巴B1、小巴75到元朗換乘到香港各地。2、乘坐地鐵的小夥伴們在過關後直接上二樓落馬洲站等車,注意,候車區有八達通充值區,只接收港幣50和100元的紙幣。還有在深圳購買的「互通行」卡第一次充值要去人工服務窗口,第二次才能在自助機充值。
  • 雙非兒童上學難,從被人羨慕到不能承受之重 時代•原創
    在享受到可以在港上學、就醫等戶籍身份紅利的同時,高額的上學成本,已經讓許多像他們這樣的家庭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當中。在深圳,有一些香港籍的孩子,這曾經在親友圈子裡常被人稱讚羨慕的事,如今顯得有些尷尬:為了送孩子上學,他們每天在路上要耗時5-6小時。2001年,香港法院作出判決,父母雙方皆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內地居民(也即「雙非」)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 為何陳小春兒子不來大陸上學,而是轉去臺灣省?三個理由可以理解
    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父子圈粉無數,其中兒子Jasper被網友戲稱為「小甜椒」,不但脾氣跟老爸截然相反,還非常愛笑和有禮貌。這當然是有理由的,首先,應採兒是在臺灣省出生的,父母也在臺灣,把孩子轉去那裡,還可以經常照顧到父母,孩子也能經常在老人的身邊,讓家人享受到天倫之樂,不過這還不是重點,陳小春夫婦之所以讓孩子去臺灣上學,主要是基於這三個理由。
  • 深圳人國慶期間,千萬別去香港...
    因為怕你去了根本就不想回來了~國慶不想出遠門深圳的小夥伴們不如邀上三五好友去旁邊的香港玩一圈吧去香港其實不止是適合買買買還有太多你未曾發現的小眾景點值得體驗隱藏在鬧市中適合人們慢慢逛、靜靜欣賞尋找不一樣的香港如果只在香港待一天去這裡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