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975期。50年代抗美援朝,志願軍和北朝鮮軍隊面對的對手是十餘個國家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不過這其中並沒有美國的「盟友」,已經退守臺灣島的國民黨軍隊。有朋友說這不奇怪,以當時國軍剩下的區區60萬部隊,哪有實力出兵朝鮮?其實不然,要知道抗美援朝時敵軍的最主要構成部分,韓國軍隊高峰時兵力也才59萬人,你說臺灣的國民黨軍60萬部隊還算少嗎?當然並不是老蔣不想出兵朝鮮,而是另有原因。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早在1950年6月,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就有意加入「聯合國軍」陣營。當時國民政府在聯合國還擁有代表中國的席位,而美國原本已經打算放棄這個行將就木的國民黨政權,卻因為朝鮮半島的緊張形勢又重新「給了老蔣一次機會」(儘可能多保留亞洲軍事基地)。一方面國軍希望抓住這個繼續當美國盟友的機會,主動出兵朝鮮作戰以籠絡對方;另一方面蔣判斷美軍增兵後擊敗北朝鮮易如反掌,國軍可以順勢攻入中國東北,為其所謂的「反攻」計劃打前站。
想法很陰險,實力呢?由於老蔣借朝鮮戰端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是美軍,所以其自身並不需要派出大量部隊,只需一支精銳部隊出擊即可。1950年的國民黨軍還有精銳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多不少,只有一支美械52軍,可以稱之為較強的作戰部隊。不要想當然地以為臺灣島上的60萬部隊都是大陸退下來的敗兵,不堪一擊。儘管大部分國民黨官兵的戰力和士氣較差,但是52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就已經是中央軍主力部隊。「五大王牌主力」尚在的時候,52軍就被稱為實力強勁的第6大主力。46年進攻東北,49年上海之戰,這個第52軍都曾經令東野和華野兩支主力野戰軍遭受巨大損失。52軍還是1948年遼瀋戰役中唯一全身而退的國民黨軍級單位,其美械實力和老兵資源都大部分保留到了臺灣。
52軍沒去成朝鮮,還是因為美方的阻攔。美軍的主要顧慮是,國民黨軍在臺灣兵力雖有60萬,但大陸兵力卻超過550萬人,雙方實力懸殊。況且大陸軍隊的原第三野戰軍一直在東南沿海備戰,國民黨軍的首要任務不是增援朝鮮戰場,而是守住自身防線。52軍是臺灣方面最強的一支部隊,但拿美軍的標準去衡量卻很難稱之為強軍了,美軍並不缺這麼一個隊友,反而52軍抽離之後,臺灣防守能力減弱,給大陸留下進攻機會。所以儘管老蔣在50年-53年期間先後3次主動請纓,美軍卻一直採取「婉拒」的態度,直到籤訂停戰協定也沒有把52軍派到朝鮮。當然,按照實際戰爭發展進程,這支國民黨部隊即便出徵朝鮮,也大概率淪為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