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戰爭史上不乏出現「以多敗少」的戰例,這樣的戰例不光在很久遠的戰爭中有很多,即便在近些年的戰爭中所出現的頻率也是非常高的。
如果要是兵力多的一方在現代化程度上遠遠弱於兵力少的一方,那麼被對方軍隊「以少勝多」倒也並不稀奇。但問題是近些年出現了不少在兵力、武器和補給上都遠遠高於對方的軍隊,卻被對方輕易打敗,這就要說道說道了。
最近我們談到了阿拉伯國家軍隊戰力的問題,而這些「以多敗少」的戰例也經常發生在這些國家的軍隊中。那麼我們便結合具體的戰例來談一談。
我們知道,在1000多年前的阿拉伯軍隊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但在快速抵達巔峰之後便是不斷的下滑。到近代以來,其戰力已經很「捉急」了。
尤其是在二戰之後的歷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軍隊總是敗北的一方。而且在很多戰役戰鬥中,阿軍的武器裝備水準並不弱於以軍,兵力和武器數量上也有優勢,但就那麼敗了。
不過對於阿軍頻頻敗於以軍的事實,大家基本上不會覺得很稀奇。畢竟以色列軍隊是不少朋友眼中的「世界級」強軍,記得筆者小時候,有不少同學還以為以軍戰鬥力世界第一的。所以阿軍敗於這樣的軍隊,其實也有情可原,再加上屢戰屢敗,也便使得人們習以為常了。
但從阿拉伯國家正規軍近些年的戰場表現來看,他們似乎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差勁些。甚至說差勁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要是反推著來看歷次中東戰爭,以軍所打敗的要是這種軍隊,其實反倒是不足為奇了。
所以比較客觀的說,以色列軍隊可能也就是正常水準的軍隊,戰力也並非多麼逆天。關鍵是對手配合得好,遂成就以軍的強軍之名。當然了,我們這麼講也不是說以軍就到了一無是處的地步的,只不過是其戰力沒有之前人們所拔得那麼高了而已。
那麼阿拉伯國家的正規軍有什麼表現,能讓我們得出這種結論呢?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百萬大軍」敗於美國聯軍之手,這我們能理解,畢竟不是一個位面的軍隊。就是光比在戰區的人數,伊軍都沒得優勢,更別說在技術裝備面前被碾壓,而且沙漠地帶恰恰還非常便於美國聯軍發揮火力優勢的因素了。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伊軍短時間內分崩離析,這也能理解,畢竟高級指揮官都被收買了,軍隊在未接敵前就已作鳥獸散,還能有什麼戰力?
但是在2014年6月的摩蘇爾之戰中,有3萬人之眾,而且還有大量重型裝備的伊拉克政府軍,面對800名極端武裝的「皮卡」攻勢就潰敗了。
堂堂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駐軍有2個師以上,面對一場加強營級的試探性進攻就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情況。
其實要是正常組織下防禦的話,別說極端武裝這800名先鋒的攻擊了,就是其後續的主力部隊全部壓上,也不至於說在短短一兩天時間內就把摩蘇爾給丟了。
但這種奇葩的戰例還就真實地出現了,摩蘇爾易手後,一位伊拉克議員悲憤地說道:我們的軍隊呢?我們的警察呢?我們的大炮呢?怎麼能讓幾百名極端分子就把第二大城市佔了!
這其實不用有什麼疑問,因為除了少部分警察和軍隊抵抗外,絕大部分軍警部隊都是一觸即潰,甚至是望風而逃。
在戰區的伊軍將領根本就沒有堅決抵抗的決心,他們既不組織主動攻擊,也不組織有效防禦,甚至連撤退都是無秩序的。
在一紙棄城令下,伊軍是能跑的便跑,不能跑的便投降,大量武器裝備和彈藥被極端武裝完整地繳獲。
被俘和投降的這些軍人中,很多都遭到了屠殺,不知道在他們失去生命的那一刻,會不會後悔就這樣做了待宰羔羊。
2014年6月的摩蘇爾之戰對反恐戰爭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一役,極端武裝控制了這座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後,獲得了大量人力和財富,同時還繳獲了上萬名伊軍政府軍的輕重武器,這使得極端武裝在這一年下半年急速膨脹,其兵鋒一路南下,甚至打到了距巴格達數十公裡處的區域。
兵多糧足,且被美軍培訓了10餘年的伊拉克新軍,在面對極端武裝時,卻是這幅德行。
為什麼會如此呢?
其實伊拉克新軍雖然名為新軍,但更像一支治安型的僱傭軍隊。由於宗教派別以及伊拉克內部政治勢力的紛爭,整個伊軍的指揮層其實是四分五裂的。
突然面臨軍事壓力後,前線將領所考慮的未必就是自己職責之內的業務,而是有其他的想法。比如摩蘇爾之戰時,500多政府軍軍官乘車向東逃到庫德斯坦自治區避難,最高軍銜的指揮官為中將。
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照下我國近代史上的國民黨軍隊,這支軍隊內部有各種派系,即便是中央軍內也是大小派系林立。
那麼在作戰中,派系關係如果協調不好的話,地方軍擔心給中央軍頂雷,中央軍又不願意給地方軍便宜可佔,這樣進攻的時候誰都不願出力,撤退的時候誰也不想殿後,很多戰役就打成了一鍋粥。
我們可以看看抗戰時期國軍打的一些勝仗或是表現還可以的一些戰役,基本上都是各派系軍隊儘可能形成了合力;而在大的潰敗中,派系傾軋就再明顯不過了。
就伊拉克軍隊這種情況,內部系統的複雜程度比當年的國軍更甚,這是上層指揮上的問題。而在基層官兵中,大多數人思想就是當兵吃糧,沒有現代化的治軍觀念。而且仗一開打,將領們先跑了,下面的部隊自然也就一跑了之了。
所以3萬大軍敗給了800名極端武裝,表面上是被敵人打敗的,其實是自己把自己給打敗了。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沙特聯軍在葉門的作戰中,這一戰事開始於2015年,原本沙特是想大軍壓頂,速戰速決的。
但我們都知道沙特軍隊菜的一批,其聯軍也幾乎沒有能打的;中後期便主要靠出錢出槍招募僱傭軍來參戰了,而且這個僱傭軍還不全是一般意義上的僱傭軍,如蘇丹的正規軍也拉來了一部分參戰。
儘管沙特聯軍的陣容很龐大,照貓畫虎的各類攻勢也層出不窮,但達到效果的卻並不多。而且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並不佔優勢的胡塞武裝,往往還能以少勝多,打出不少經典戰例來,其中有很多戰例很難想像在這個時代還會出現。
比如胡塞武裝對沙特聯軍旅級以上的部隊多次實施成功的伏擊,要知道沙特軍隊可是有制空權的,而且現在戰爭中無人機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了。而沙特聯軍的大部隊就能在中東那種地形條件下,被胡塞武裝堂而皇之地給伏擊了。
特別有意思的是,一旦遭到伏擊,沙特聯軍很少抵抗,要麼是束手就擒,要麼是棄車逃竄。
兵力有優勢、武器有優勢、補給有優勢,還有絕對制空權,還有大量機械化車輛,還有大量重火力,但就是打不過。
而在敘利亞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敘政府軍的表現也大體如此,一整支部隊被小部分敵人所擊敗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要不是後來整合出了幾支能打的部隊,還有俄羅斯撐腰、伊朗也來輸血,敘利亞的局面絕對不是現在這樣子。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說過,阿拉伯國家本質上是部落性質的。其國內大部分人並沒有很強的國家和民族觀念,而是以部落和宗教派別為單位才能團結到一起的。
如果整合的力度大,那麼可以攥成一股繩,要是整合力度小,就只能是貌合神離的軟柿子。所以在阿拉伯國家中,王權或者強人政治下國家往往會團結些,軍隊戰力也稍好點。但要是各大派系簡單捏合,無法深度整合,那就更是一盤散沙。
因此就出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在這種國家中政府軍的戰鬥力往往不如部落或民間的派系武裝戰力強。如伊拉克後來收復摩蘇爾的時候,什葉派民兵就發揮了很大作用。而在阿拉伯武裝中,黎巴嫩武裝和葉門的胡塞武裝所發揮的戰力也比大部分政府軍戰力要強。
這實際上歸根到底是人的作用,有那麼一群知道為何而戰的人,再將這些人有效地組織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的利益或目標而去戰鬥。這樣的軍隊,即使武器不太好,也是具有戰鬥力的。
反過來說,穿著一水兒的新軍裝、手持M4步槍、開著艾布拉姆斯,看起來很現代化。但要是心不在一股繩上,一開打從將領到士兵想的都是怎麼跑路的話,這樣的軍隊又從哪裡來的戰鬥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