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上的那束光
——「小提琴女神」的音樂之路
她的琴聲炙熱而富有張力,她的美貌久負盛名;她是小提琴女神,也是女版梅紐因;她有著德國和奧地利的雙重血統,集兩地的優秀音樂傳統於一身;她的演奏既莊重大氣,又激情十足;她拒絕刻板和黑色,亮色抹胸燕尾裙是她登臺的一貫造型……
「音樂展現給我們的是生活中一切高於名利的事物,音樂是我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捷徑。沒有任何其他工作能夠像音樂這樣給我極大的樂趣,也沒有任何音樂上的考驗令我感到困難。」
——安妮·索菲·穆特
安妮·索菲·穆特1963年6月29日生,德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早年曾跟隨赫尼希伯格(福萊的學生)學琴,七歲獲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賽中獲勝。赫尼希伯格逝世後,穆特考入阿伊達·斯託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溫特圖爾音樂學院,並最終成為斯託基的學生。1977年隨卡拉揚參加薩爾茲堡音樂節,次年再度與卡拉楊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1979年獲「年度藝術家」獎,並獲德國唱片大獎(Deutscher Schall platten preis)。此後作為小提琴獨奏家和室內樂音樂家,頻繁地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巡迴演出。1990年,在倫敦和斯圖加特舉辦了「安妮·索菲·穆特音樂節」,從巴洛克時期到前衛音樂時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
安妮·索菲·穆特已經成為了一種音樂現象。40年來,她以獨奏家、導師的身份成為了古典音樂界各大音樂廳舞臺上的「焦點」;作為四屆葛萊美獎獲得者,她在表演古典音樂作品的同時,也關注著音樂的發展;她已經為25首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塞巴斯蒂安·庫瑞爾(Sebastian Currier)、亨利·杜替耶(Henri Dutilleux)、索非亞·古拜杜麗娜(Sofia Gubaidulina)、魯託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諾伯特·莫雷(Norbert Moret)、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安德烈·普列文(Sir André Previn)、沃爾夫岡·裡姆(Wolfgang Rihm)和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等,這些作曲家都為她寫過曲子。
作為一位典型的德奧血統的演奏家,穆特性格熱情,具有嚴謹的思維邏輯和內在個性,這使她在音樂上形成了優良的演奏素質和高品位的藝術修養。
她開創了「性感並古典著」的嚴肅音樂時代,音樂演奏極具多元化特性,除了德奧古典、浪漫等傳統作品,近現代作品也是她演奏單中一個重要部分,她所詮釋的《克魯採奏鳴曲》十分大膽,鮮明的強弱對比與自由的拉伸速度,賦予了這首貝多芬經典小提琴奏鳴曲以現代化的戲劇感。她的代表作有《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搖籃曲》、《G弦上的詠嘆調》等。
從音樂神童到「小提琴女神」
「當我得到這把小提琴時,我的志向並不是成為一個小提琴家,而只是很自然地去演奏、去練習。」在5歲生日那天,穆特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把屬於自己的小提琴。從此,這位音樂神童正式開啟了邁向「小提琴女神」的道路。
穆特小小年紀時便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她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散發著強大的吸引力。小提琴大師亨克裡·謝林初次見到穆特時,並不把她當回事,甚至穿著睡衣、一邊修指甲一邊聽她的演奏,但是當一曲完畢,這位大師立刻放下了自己的傲慢,誠懇地向穆特表達了歉意,並將服裝穿戴整齊後,才再度傾聽。
穆特天賦的進一步發展,得益於她的第二任老師,艾達·斯塔基。她幫助穆特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督促穆特自己多思考而不是去單純地模仿別人,教會穆特如何詮釋每首曲子而不是在還未完全理解時便不帶任何情感地將它演奏出來。這段經歷對穆特影響深遠,她之後無論演奏任何樂曲、任何難度,她都可以演繹地很完美。例如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別人可能與她演奏地完全不同,但只有她演奏出來的是那麼完美。
美麗的鑽石經過精心地打磨,自然會折射出耀眼的光芒。1976年,在歐洲的一次音樂節上,奧地利著名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聽到一位十三歲的德國女孩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後,被她的表演所折服,稱讚她是自少年梅紐因以來最了不起的音樂奇才。後來,卡拉揚更是把這個女孩請到了柏林,讓她長期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這位音樂神童便是安妮·索菲·穆特。從此,卡拉揚成了穆特音樂生涯中的「保護神」。
在穆特的音樂之路上,卡拉揚不僅是一個發現穆特光芒的角色,更是一個教會穆特如何發光的角色,是她的「精神教父」。一般人眼裡的卡拉揚,高傲、自負,而穆特卻這樣評價他,「他平時看起來很高傲,但他不是那樣一個人,他對人很熱心,有時甚至有些靦腆,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與他在一起演奏時的那種聲音,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正是他教會了我如何在演奏中掌握和運用音樂的呼吸。我最仰慕他的,並將永遠記住的是,他在我心目中樹立的那種對音樂的崇高的目標,那種不斷發展、永遠追求更好的精神。」
在卡拉揚的賞識和提攜下,1977年穆特職業演奏家的生涯正式開啟。那一年她14歲,以職業演奏家的身份參加薩爾茲堡音樂節。16歲,她贏得了薩爾茲堡音樂節「年度藝術家」獎和德國唱片大獎。32歲,波蘭著名作曲家彭代雷茨基特意為她創作了《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這一作品也讓穆特一舉摘獲兩個格萊美大獎。此後,作為一位小提琴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穆特頻繁地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巡迴演出,從巴洛克時期到前衛音樂時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這位被卡拉楊稱為「自梅紐因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在全世界各大音樂廳都取得了巨大勝利。
穆特的莫扎特情節
如果說卡拉揚是穆特的「精神教父」,那麼作曲家莫扎特則是她的「心靈伴侶」。
當穆特9歲時第一次演奏莫扎特的作品,當她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首次成功地演奏莫扎特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莫扎特便逐漸成為了她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莫扎特的每個音符都珍貴,需要仔細思量,不僅需要呈現其中的『優美』,還需要注重運弓,以及音符之間的留空。」穆特對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有自己獨特的詮釋風格,她並不特別在意作品的古典主義風格和結構,相反,在穆特的表達裡,莫扎特恰恰是以一種純粹浪漫主義的方式被呈現出來。
用穆特自己的話來說,「莫扎特是我內心深處的作曲家,伴隨我成長的作曲家,他總是在我事業的緊要關頭等待著我。」與那些注重華麗技巧的演奏家相比,穆特更注重表達莫扎特音樂中純粹和質樸的情感,對她來說,莫扎特的音樂是一種超凡的存在,像X光可以穿透人身一樣,穿透人的靈魂。
穆特的藝術,正是這樣的藝術
穆特的琴聲在當代小提琴演奏大師中富於個人特色,其宏大和飽滿的音樂表現甚至令帕爾曼、克雷默、溫格洛夫、祖克曼、敏茨這些男性巨匠相形見絀,同時又具有一種獨特的集中和凝練的質感,以及一種德國式的分量感。
穆特的藝術代表了德國古典音樂的偉大傳統——不只為娛樂聽覺,而是以其深刻嚴肅的內在美緩慢而持久地打動那些有足夠熱情、耐心和修養的聽眾。德奧血統、個人性格、年少時便深陷完美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成長於歐洲古典音樂的文化氛圍,諸多因素令穆特深刻地感受到古典音樂作為嚴肅深沉的藝術的力量。所以,每當看到為了賺錢而讓古典音樂過多地出現在媒體中時,穆特就會很難過。或許,音樂有時難以擺脫作為生命的娛樂和裝飾的地位,但即便如此,藝術也應當是堅持藝術尊嚴的人們所珍視的存在,而穆特的藝術,正是這樣的藝術。
除了演奏重要的古典作品外,穆特也持續帶給觀眾創新的曲目。她積極致力於當代作曲家小提琴作品的推廣,包括塞巴斯蒂安·柯裡爾、亨利·迪蒂耶、索菲亞·古拜杜琳娜、維託爾德·盧託斯拉夫斯基、安德烈·普列文爵士和沃爾夫岡·裡姆等作曲家的作品。在2007年8月的琉森音樂節上,穆特與柏林愛樂樂團和西蒙·拉特爾合作,為索菲亞·古拜杜琳娜創作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舉行了世界首演。
穆特對現代音樂的熱愛是從與著名波蘭作曲家柳多斯拉夫斯基的合作開始的,這位作曲家為她寫了大量作品。雖然穆特並不認為現代音樂能永遠有一大群欣賞者,但她堅信如果一個或一組音樂家在演奏一首曲子時有著執著的信念,並且這首曲子能夠傳遞強烈的情感信息,就像莫萊特或柳多斯拉夫斯基的作品一樣充滿感情,那麼大眾終究會欣賞這些作品,因為他們獲得了全新的視聽享受。
作為古典音樂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穆特的演奏充滿了鮮活的激情,而在演奏之外,她的時尚也讓人過目難忘。一頭飄逸的金髮,一襲靚麗燕尾裙,再加上婀娜多姿的身材,時尚性感的同時又落落大方,「性感並古典著」,不同於旁人。
每一個音符從她的琴弦上飄下來,像一個個靈動而瘋狂的精靈,琴聲是她一切的情緒,舉手投足間的變化都傳遞著不同的訊息。正如小時候推翻父母的命令,讓自己成為自己音樂的主宰一樣,如今的穆特,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對音樂的理解與創造,成為自己藝術人生的主宰。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臺,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