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地檢署偵辦私菸案,日前依利用公用運輸工具裝運漏稅物品等罪,起訴「國安局」少校吳宗憲及華航空品處副總邱彰信共十三人,表面上似乎做到巨細靡遺,但從起訴被告的層級、引用的法條、偵結公布的時機看來,不僅仍有許多疑點難以服眾,也顯示民進黨當局有意快刀斬亂麻,讓私菸案早日結案,以免波及明年選戰。
臺媒「大華網路報」25日專欄文章說,按照臺北地檢署的說法,第一波偵結針對在押首謀、訂煙超過五六五條以上大戶及此次華航主要決策者,目前證據顯示,此次「自由民主永續之旅」菸品銷售決策者為邱彰信;而「蔡辦侍衛室行政參謀吳宗憲,當然就是北檢署認定的首謀。
北檢在一個月內搜索二十三處、二十人、訊問204人次,範圍不可謂不廣,但偵查結果卻很難讓人信服。
首先,吳宗憲在「自由民主永續之旅」是專案承辦人,負責維安、行李安全及運送,是誰指定他負責團購?照北檢的說法,吳宗憲取得華航提供的免稅菸品價目表後,隨即將訊息發放給侍衛室各單位,再透過LINE傳到「國安局」本部、「國安局」訓練中心各單位,甚至還將價目表張貼在「鳳中同學交流」、「八月一家人遊日本」等親友群組,邀請參與預購,足見其並未掩飾。
吳宗憲或許是膽大妄為,但他的上級沒有責任嗎?從侍衛室到「國安局」本部、訓練中心,難道沒有一個人察覺這樣的團購有違法之嫌嗎?這些人對法律的知識如此薄弱,警覺性又如此之差,怎麼能承擔「國安」重任?退一步想,這些人或許認為借「出訪」之便買免稅商品只是「好康」(編註:意為福利、好處),但其長官難道不明白這樣會造成社會負面觀感嗎?
民進黨當局現在把私菸案扯到馬英九執政開始,但馬英九時代出過的錯,蔡英文難道就可以繼續錯下去嗎?馬英九時代買的免稅菸品規模有這麼大嗎?作法有如此囂張嗎?北檢現在還沒完全查清楚這次的事,就急忙將馬英九時代的承辦人列為貪汙被告,分他字案調查,難道是要將私菸案變成「歷史共業」嗎?
再者,這次私菸案被認定的主角吳宗憲,在蔡辦侍衛室工作,既非「國安局」管理,「國安局」也無權直接指揮;而其作業地點就是緊鄰蔡英文官邸的特勤人員宿舍;蔡英文御筆親點的貼身隨扈張嘉玲、蔡英文自費聘請在官邸的廚師許明慧,也都涉案,但民進黨一直將此案導引為「國安」人員闖禍,仿佛與蔡英文辦公室完全無關。然而,陳水扁明白指出「特勤人員在蔡辦有個侍衛組,蔡辦誰來管呢?法定機關負責人就是蔡辦秘書長」,但北檢卻對蔡辦應負的管理監督責任隻字不提,試問,社會能接受嗎?
更重要的是,第一波被起訴的被告,層級最高的是特勤中心上校林志建和邱彰信,另兩名也買了煙的少將,則遭另行分案調查。問題是,除了這些人是不是有更高層級涉案?外界一直關注。陳水扁就公開披露在當局公職部門也有掛職務,在黨裡也有掛職務,在選舉也在操盤,「這款」人的太太長期有這樣的壞習慣,為了掩蓋、保護他們夫婦致使蔡英文「被拖下水」,這樣划得來嗎?」這個人是誰?顯然呼之欲出。請問地檢署有沒有向陳水扁求證?有沒有追查訊問這個人?
地檢署已經查到,邱彰信歷次有關專機免稅品採購情況,都曾向前資深副總羅雅美及現任董事長謝世謙報告,而且羅雅美不只一次參與專機籌備會議,但在偵查中竟然無保請回;謝世謙說他主持的會議未提私菸,檢方也完全採信;但羅雅美和羅世謙既都知情,顯然理解這次超量,難道就縱容邱彰信獨斷獨行嗎?為什麼沒有連帶責任?
此外,檢方以違反稅捐稽徵法處罰買菸品超量的洽訂人,但稅捐稽徵法明定「稅捐」不含「關稅」在內,試問,未來如何定罪?難道是有意開脫嗎?外界自然會有質疑。
耐人尋味的是,這一案件北檢公告的時機,恰好也是大法官發布軍公教年金「釋憲」案之日(編註:臺「最高法院大法官會議」同天宣布「年改案」「大致合憲」),究竟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各方意見紛紜。合理判斷,民進黨當局希望儘量減低衝擊,所以選在同一天讓兩個有爭議的案子一起引爆。這樣的如意算盤能否得逞?固然還有待時間證明,至少可以確定,社會很難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