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Mission:Impossible》的直譯名明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麼要譯成《碟中諜》?為什麼007這54年來更新換代了6任,而《碟中諜》20年都不換主角?為什麼會出現「鐵打的阿湯哥,流水的導演」這種現象?看完了下面這篇文章,你就全明白了!
第一部《碟中諜》
超級大片——是根據電視劇改的!
要說《碟中諜》現在「貴氣十足」,其實當初也是出身「So So」——它也是地道的電視劇改編。那是1968-1973年在美國CBS電視臺播出的同名電視劇。
那部電視劇的片段大致是,特工們依靠「易容術」騙了不少人,他們的任務也非常厲害,動不動就是奪回核彈、幹掉潛艇,但他們只會用各種奇奇怪怪的小型工具「作案」,所以該劇註定了會在影像技術更為成熟時,變成空間、規模都更大的電影。
鐵打的阿湯哥——主演兼製片人!
《碟中諜》出了5部,男主角都是一個人扮演——湯姆·克魯斯,沒有他就不是《碟中諜》。只不過,連007、超人、蛛蜘俠這些超能英雄都會被換下,為什麼不能換了阿湯哥?因為——湯姆·克魯斯本人一直是該片的製片人!
當年,湯姆·克魯斯與前經紀人波拉·華格納成立了製作公司,這是公司投資的第一部電影。聽說,阿湯哥在小時候就十分喜愛看《碟中諜》同名電視劇,所以等到他名氣大、有錢了就想把它改編成一部電影,這證明阿湯哥是很有眼光的。是阿湯哥說服派拉蒙電影公司把《碟中諜1》的成本加到7千萬美元。
到了這次的第五部,湯姆·克魯斯不僅是製片人,他還擔任指導、訓練演員的一些工作。
「碟」「諜」不清——中文譯名為啥叫《碟中諜》?
《Mission:Impossible》的直譯名大家都知道,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為啥在中國上映要叫《碟中諜》?
《碟中諜》這名字初聽起來很酷,但大家都聯想為「諜中諜」了,這「間諜中的間諜」肯定是很牛的啊!可後來發現不是,第一個字是「碟片」的碟。
話說,這跟第一部電影的情節有關,因為劇情當中有一份間諜名單藏在一個光碟裡。在1996年,「光碟」這個詞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具有高科技和現代感的,彼時正是VCD 碟片產業在全球最火爆的階段。翻譯這個名字的人,當時也沒想到這部電影會出續集。結果沒想到,就這麼用了20年。
關於《碟中諜》這個名字,網上一直有很大爭議。說不好的觀眾認為,「碟片」時代很快就過去了,「碟」成了一個「過去時」,它約束了後面的續集,因為它跟影片劇情再也不相干了。無奈,電影一戰成名後,片名改不了了。
五部的導演——都是阿湯哥自己定的
「美國的希區柯克」帕爾瑪:《碟中諜》導演基本都是阿湯哥自己決定的,第一部他推薦了被稱為「美國的希區柯克」的布萊恩·德·帕爾瑪,此人得獎無數。
「放鴿子」的吳宇森:第一部成功後,阿湯哥決定做第二部。這一次他看中了剛憑《變臉》在好萊塢打下名氣的香港導演吳宇森。據說,當初吳宇森接到阿湯哥的邀請十分驚訝,因為他對CGI、綠幕這些時髦的電影高科技一竅不通。但架不住阿湯哥遊說,吳宇森接了《碟中諜》第二部,兩人還在拍攝時吵過好幾次。
「備胎」艾布拉姆斯:到了第三部,阿湯哥先後被導演大衛·芬奇、喬·納漢拒絕。遭遇挫折的他無聊看了兩季《雙面女間諜》,發現導演JJ·艾布拉姆斯很有拍攝此類影片的天賦,於是聘用了他。
阿湯哥的舊識:《碟4》由《超人總動員》動畫導演布拉德·伯德執導。
《碟5》導演克裡斯託夫·邁考利與湯姆·克魯斯合作了《俠探傑克》,於是順理成章,邁考利扛起了《碟5》的導演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