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宇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
這是《手藝》專訪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楊振宇教授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之前的訪談請參閱《楊振宇:我們應該有一場自己的「民藝運動」》《楊振宇:手工藝術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在本文中,楊振宇教授對「非遺」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並對高校在傳統手工藝保護和發展中應該承擔的責任、注重的方向給出了建議。他認為,高校不應該簡單地去恢復某種技術,而是要從技術中發現人對世界的態度,梳理人與世界的關係。
《手藝》:當前全世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很重視,強調保護和轉化,在您看來,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楊振宇:其實我覺得用「遺產」這個詞有點問題。什麼叫「遺產」?我們通常用它來指代一個人去世後留下的東西,是「他人」的,因而可以跟「我」沒有關係。從另一方面而言,我們說它是「遺產」,仿佛某些人擁有了這部分的「遺產」,他就成為一個特殊的人物了,就有某種「特權」了。
所以肯定不應該是這樣一種情況,這些東西應該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擁有,並可以從中有所領悟。這就好比我們去博物館看張畫,你如果看懂了它,從中有所得了,你就擁有了它。
2016年12月
青瓷·傳承·復興暨徐朝興從藝六十周年作品展研討會
楊振宇擔任學術主持
而且,用「遺產」這個詞,還關乎到我們的研究態度問題。「遺產」這個名字難免讓人認為它是過去某個時空裡的存在,或者過去的某種現象,會影響人們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它。所以要說對它的保護,首先就要從研究和創作心態上認識到,我們研究它不是為了研究過去,而是要讓它成為我們當下創造力的某種來源。
提到這一點,我覺得可以套用王國維談宋代人研究金石的那句話,「運用於實際,非徒空言考訂」。他還說宋代人不僅有研究的樂趣,還有賞鑑的趣味,除了研究它,還要去感受它、享受它、使用它。這就好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研究古希臘跟查理曼大帝研究古希臘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有一位學者曾講到查理曼大帝對古希臘的東西只是保存而已,對他而言這些東西就只能是「遺產」。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研究古希臘有一個特點,他們不僅僅是去了解古希臘,而且是把古希臘變成他們那個時代可以激發創造力的東西。這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一種是冷靜地研究的狀態,另一種則有了新的創造的可能,而「遺產」一詞給人感覺更像是前者。
也就是說,它必須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才是「真」的東西,如果只是一個擺進博物館裡面的東西,偶爾去看一看,那其實還是很「假」的。
中國美術學院非遺研培課堂
《手藝》: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承擔著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您也參與了一些教學工作,主要是哪方面課程?
楊振宇:以藝術史方面的課程為主。研培班的學員們都來自民間,過去只是傳承自己的一塊東西,我希望通過我的教學,讓他們能夠欣賞其他藝術門類的作品,比如繪畫、雕塑等。讓他們能夠感覺到自己所從事的其實是屬於大的藝術史的一個方面,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眼光會慢慢提升。不要只是成為民間藝術,而要成為真正的藝術。
《手藝》:在教學中,您覺得這些傳承人都有些什麼特點?研培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楊振宇:來參加研培的這些傳承人基本都是代代相授,他們很可能自己也講不清楚為什麼要做這種手藝,他只是一種習慣,因為他的爸爸媽媽、他們這個家族一直是做這個的, 所以他也做了。在做了之後,這門手藝就成了他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很珍貴的,但同時問題也就在這裡:他不反思,他做的只是一種簡單的延續。這時候,如果遇到一些挑戰,就會有些很難持守的東西,例如面對商業化的影響的時候,他很容易會偏向於純技術化,局限性就顯現出來了。
所以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傳承人到了學院裡面馬上就能感受到開放的氛圍,同學之間有交流,學院的老師幫助他們擴寬視野,如果悟性高一點就有可能出現「藝匠」。
中國美術學院非遺研培課堂
《手藝》:您這裡提到「藝匠」一詞,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個概念?
楊振宇:我覺得「藝匠」這個概念跟手工藝術特別對應。「藝匠」首先是強調工匠的身份,是技術層面的,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藝術家。在過去,這兩者往往是分離的,經常是藝術家提出方案,工匠去實踐,而在手工藝術領域,這兩者可以在一個人身上並存,是一體的。
在培養藝匠方面,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是很有特點的。學院一方面跟民間工藝保持聯繫,另外一方面又有院校這一層面的學術和創作高度,將大的文化境界和傳統的師徒相授的東西融合在一起,姿態很開放。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學生在進行創作實踐
《手藝》:您認為高校在保護和發展傳統手工藝方面應該注重哪些方面?
楊振宇:高校首先要發現並掌握民間的傳統技藝。這些技藝有的時候很微弱,就像星火一樣,搖搖欲墜快要熄滅了,但是突然之間被我們發現了,我們可以去培育它,然後把它整合到高校的大熔爐裡。但高校不應該簡單地去恢復某種技術,因為所有的技術裡面都包含著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所以更重要的任務是要從技術中體現人對世界的態度,梳理人與世界的關係。
人生在世,雖短暫而無常,但是通過手工藝術,我們或有可能超越此時此刻,獲得「日常世界」的體驗:現在本身就包含著全部的存在。我想,這就是美育的真正意義。
本文節選自蘇旭《楊振宇:手工藝術與日常境界》,有改動。原文刊登於《手藝——來自生活》,周武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9年9月。
-延伸閱讀-
楊振宇:我們應該有一場自己的「民藝運動」
楊振宇:手工藝術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
採訪、撰文 | 蘇旭
攝影 | 郭國柱、雷徐君
編輯 | 蘇旭、馮雨薇
手藝告白製作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出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平臺
新時代手工藝人深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