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建造的噸位最大的潛艇,水面排水量2.6萬噸,水下滿載排水量更是直接突破了4萬噸大關。為了對標美軍的"俄亥俄"級核潛艇,蘇聯一口氣建造了6艘該級別潛艇。當時北約國家幾乎動用了一切手段偵察這六艘潛艇的動向,"颱風"對於北約而言就是死神的代名詞顫抖不已。不過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卻放棄了這款性能優異的潛艇封存了5艘,集中資金建造噸位不足兩萬噸的"北風之神"級潛艇。那麼俄羅斯海軍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自廢武功呢?
噸位並未轉化為戰鬥力
上面已經講到"颱風"級潛艇水下滿載排水量超過4萬噸,因此按照常理分析該艇的攜彈量應該會達到40枚左右的水平,但實際上"颱風"級的載彈量極為有限只有區區20枚,而美國的"俄亥俄"僅使用1.8萬噸的排水量就實現了24枚飛彈的攜彈量。因此可以說"颱風"級潛艇只是看起來威武,但實際戰鬥力完全配不上他的體量。由於雙殼體設計大部分寶貴的噸位都白白浪費,沒有形成戰鬥力。而且配套使用的P-39潛射飛彈研製遇到了技術瓶頸,導致"颱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有艇無彈"的尷尬局面。
"颱風"出場費太高,用不起
蘇聯時期為了保證這6艘"颱風"級潛艇在核大戰中發揮最大的戰鬥力,特意在科拉半島涅爾皮奇亞海灣為其獨自建造了一座海軍基地。該基地選址極為巧妙,一出基地就是深海方面體積巨大"颱風"迅速下潛到安全的深度,並且海面上還有數米厚的冰蓋保護幾乎不用擔心來自空中偵察機的威脅。這一切看起來十分美好,但代價顯而易見每年需要花費2500萬美元的巨額維護費。六艘"颱風"潛艇僅保養費用就要1.5億美元,如果在加上其他配套設備的折舊費用僅伺候這幾艘艦艇每年就要花費3億美元左右。
條約限制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美國繼續履行此前籤署的一系列限制軍備發展的條約,其中《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俄羅斯應該削減彈道飛彈核潛艇的數量。在當時俄羅斯根本沒有財力運行6艘巨大的"颱風"級潛艇,而且配套的P-39飛彈當時已經停產,外加美國當時承諾俄羅斯每退役拆解一艘"颱風"級潛艇,美國都會向俄羅斯支付一大筆費用。既然俄羅斯自己也用不起"颱風",那還不如直接作順水人情答應美國的要求算了。
北風之神性能優異
自然俄羅斯可不是烏克蘭,知道什麼東西能拆什麼東西不能拆。因此俄羅斯之所以敢於答應美國的根本是因為對於新一代戰略飛彈核潛艇"北風之神"性能的自信。雖然"北風之神"噸位不足2萬噸,攜帶的飛彈數量只有16枚。不過價格便宜性價比高而且更小的噸位也帶來了更好的水下靜音性,因此綜合來看"北風之神"雖然噸位小但戰鬥力其實比"颱風"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