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今天不偷懶,ID:gh_8a8f45487a4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yi
壹
當我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當初的影子,才意識到某些事情已經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我不怎麼傾訴自己的心事了,也不太愛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緒。
我覺得這個改變是一件很棒的事,超酷的!
悶聲幹大事,低調有魅力。
如果不是朋友聊起,我幾乎不會和任何人主動提起我現在的狀態。
這不是代表我現在過得多好或是很壞,只是很自然的覺得,大家都很忙,都有自己新的朋友圈,自顧不暇呢。
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所有喜怒哀樂都在社交平臺分享,等著大家過來圍觀,問你怎麼啦。
可是,然後呢?
原來我們已經成長到不需要通過別人的看法來證明自己了。
er
貳
大家都說25歲是一個女孩的分水嶺。
正在經歷這個尷尬年齡的我也稍有體會,已經明顯的感覺到自己正步入初老的軌道,身邊人會不斷的提醒你——適婚年齡了,不要這麼貪玩了。
看到比自己年齡小的女孩在朋友圈發類似青春無悔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心裡會想年輕真好呀。
我自己也開始意識到,無法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了。
不會再在朋友圈發好委屈這樣的話,不敢站在理想主義去思考,不敢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很美好,不會去說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發工資時要想著,這個月交完房租除去生活費有沒有多餘的錢存一些,夜深了總會想——要是我能多賺一些錢,很多困難都能解決吧。
心無雜念,只想暴富。
大多數的情緒和想法都調成了靜音狀態,我們都是在很多大家看不到的地方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釋放,其實還蠻好的。
不都說嘛,真正關心你的人,一定會打開你的對話框或者翻開通訊錄,問你好不好,說幾句我想你了一起吃個飯呀,說完再各自加班寫方案。
大家都一樣,一邊成長一邊失去吧。
san
叄
在朋友眼裡以前的我還算是個小文青。
我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和情緒,喜歡看書、愛看電影、嚮往旅行,這些名詞恰恰是人們對於文藝的最淺面理解。
但是文藝這個詞現在已經進化成一個貶義詞了,自帶矯情、多愁善感、理想主義等屬性。
在這個沙雕網友遍地開的主流裡,文藝青年逐漸成為非主流生態。
它像是一個不沾煙火氣息的詞。
後來我仔細想想,就我的成長環境和思想境界,橫看豎看我也是滿身煙火氣息的人,能和文藝稍微扯上邊的大概只有窮這個特點了。
因為,文藝的人普遍比較窮嘛。
文藝,或許可以理解為精神世界追求的一種方式。
通俗的說,文藝是指文學和藝術,在馬斯洛金字塔需求理論中,它應該是處於最上層的自我價值需求。在實現了基本的物質和生理需求後,人們會渴望去實現自我價值,去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
其實,要說真文藝的人,我確實很喜歡的,他們對於文學藝術應該有著很高的造詣,有獨特的才華,擁有自己嚮往的生活。
而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早日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自由。
在朋友圈看到那些可愛文藝的小句子,我依舊會複製到備忘錄。
也很喜歡看到朋友們在朋友圈分享生活裡的小美好小憂愁。
我就好好當個合格的旁觀者,偶爾在凌晨一兩點的時候看到那些行跡匆匆的人們,感嘆一句:生活不易。
想當初年少,也為賦新詞強說愁吶。
si
肆
我不是一個很主動的人,朋友圈也很穩定,來來去去還是這些老朋友。
和 J 戀愛後,我才有了每天都會聊天的人。
下班路上看見的夕陽,旅途中偶遇的趣事,職場上的煩惱,還有我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情緒......和他總有說不完的廢話。
J 曾經和我玩過一個很有趣的遊戲,我們互相寫3個對方的缺點,然後再一起慢慢糾正。
在他眼裡我存在其中一個缺點是:不愛/不主動表達自己的感情。
我很少去說我愛你這種話,和朋友也不習慣用親暱的稱呼,遇到問題常常會悶聲自己忍著。
我才意識到,被愛和愛人,這些普通人自帶的技能,卻是我要一直學習的東西。
他陽光開朗的性格感染我也去做一個很快樂的人,他用耐心和溫柔把我從自以為孤獨、無助的狀態裡抽離出來。
偶爾朝我做個鬼臉、唱些不著調的歌,甚至在他的潛移默化下,我也學會不要臉的自誇,常常互懟,可是兩個人卻忍不住笑了場。
好幼稚的我們啊,但是我很開心。
wu
伍
我慢慢學會被愛、也坦然的愛著我身邊的人。
我已經自信平穩的站在這個世界上。
某個我在慢慢消失。
我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情緒也慢慢消失,我的自卑我的敏感都在慢慢消失。
如果人生是一段巴士之旅,我會是那種就算買錯車票搭錯車,也可以安然欣賞窗外風景的人。
—— 茶米油鹽醬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