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牌匾標識在設置時,要與其載體風貌、周邊景觀相協調,要有創新性設計,避免區域內牌匾標識的同質化。」11月25日,《北京市戶外廣告設施、牌匾標識和標語宣傳品設置管理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一審,草案針對屢屢出現的「千店一面」現象作出了有針對性的規定,引得網友叫好。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因「一刀切」統一店鋪招牌受到廣泛關注。在「舊城改造」「美化市容」等口號的驅使下,有的部門抑制不住統一招牌的衝動,「清明風」「墓碑風」「番茄風」「柵欄風」等「土味」審美橫行,醜得整齊劃一,甚至有些「辣眼睛」。可以說,這既折騰了商戶、惹惱了顧客,也拉低了一個城市的審美檔次。
數年前,北京市曾制定出臺牌匾標識設置管理規範,後導致個別街區出現店鋪招牌雷同的現象。草案此次明確提出避免牌匾標識出現「同質化」,體現了地方立法機關對民情的體察和對民意的尊重,也是科學立法的具體表現。
招牌是一家商鋪的「門面」,商家為了招攬生意,對於自家的招牌往往比其他任何人都要上心。正因如此,各種頗具特色的招牌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催生出別具一格的招牌文化。「全聚德」「同仁堂」「稻香村」「張小泉」……這些中華傳統老字號,無不有著傳承已久的特色招牌,吸引了一代代顧客。漫步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等海內外著名商業街,一家家匠心獨具的招牌匯成繽紛的街景,讓遊客沉浸在繁華的商業場所中流連忘返。所以,強求招牌整齊劃一、千篇一律只會浪費公共資源,實在沒有什麼必要。
不過,隨著一地商業的繁榮發展,如果任由店鋪招牌「自由生長」,也可能導致一系列負面影響的產生,比如招牌傷人、擠佔人行道、「雷語」頻出等。為此,主管部門應當為店鋪招牌的設置設定一定底線,避免其侵犯顧客和路人的生命健康、損害其他商戶的利益、擠佔公共空間等。
此次草案對此也作出了有針對性的規定,比如,固定式牌匾不得在建築物頂部或者超出建築物外輪廓線設置;不得在違法建築物、構築物,危險建築物、構築物及其他違法設施、危險設施上設置;不得影響牌匾標識設施載體安全,等等。
城市管理應該下「繡花功夫」。小小的招牌不只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審美,也檢驗著一個城市的治理水平。各地如何結合實際、尊重規律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方法,如何集思廣益讓招牌體現更多的審美元素、文化元素、歷史元素,而不是成為「視覺汙染」,不可不慎思之。以法治方式劃定店招設置的規矩,明晰各方的權利義務,不失為開了一個好頭。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靳昊)
文字: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靳昊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