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學生心目中的殿堂級高校,成立於1917年的北京協和醫學院,是我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和最高醫學教育機構。院校始終以引領我國醫學科技教育發展和維護人民健康為己任,為我國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開創了我國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高等護理教育、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和最早的公共衛生實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做出了創造性貢獻。今天就跟隨小編通過幾組權威榜單來感受一下"稱霸"醫藥類院校榜首的"協和實力"。
2020軟科中國醫藥類大學排名:位列榜首
2020年5月15日,在軟科正式發布的"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遵循分類排名的原則,軟科對6類單科性大學(醫藥類、財經類、語言類、政法類、民族類、體育類)使用差異化指標體系分別進行排名。其中,在2020軟科中國醫藥類大學排名中,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榜首。
2020軟科中國大學高端人才排名:全國高校第16位,醫藥類院校首位
2020年7月15日,軟科發布2020軟科中國大學高端人才排名,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全國高校第16位,醫藥類院校首位。
2019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綜合排名:位列第一
2020年8月21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與2019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STEM)發布會在京舉行。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2019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第一位。
2016-2020中國青年科技獎高校獲獎情況:全國高校排名第9位,醫藥類院校首位
2020年9月2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公布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名單,根據軟科整理的2016年以來中國青年科技獎的三次評選結果,北京協和醫學院共有4人入選,位列高校排名第9位,醫藥類院校首位。
2020年伊始,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然爆發並迅速席捲全球,中國科學界毫無保留的公開相關數據,為全球抗疫提供知識基礎。各大高校的學者一直活躍在新冠病毒研究的第一線,在N&S發表了多篇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原創文章,成為全球科學界抗疫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國內地高校在2020年已經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在N&S發表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25篇,這25篇論文來自於20所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以6篇的發文數居首,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以5篇發文數居次席,中國科學院大學以4篇的發文數居第三位。
2016-2020八大科技獎項的全國高校獲獎情況:全國第6位,醫藥類院校首位
2020年11月23日,青塔公布了2016至2020年公信力較高的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的全國高校獲獎情況。包括:何梁何利獎、陳嘉庚科學獎、青年女科學家獎、科學探索獎、未來科學大獎、樹蘭醫學獎、求是傑出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北京協和醫學院表現亮眼,共計11人次獲獎,排名全國第6位,醫藥類院校首位。
2020軟科重大成果排名:全國第18名,醫藥類院校第一名
2020年12月3日,在軟科發布的重大成果排名百強高校中,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全國第18名,醫藥類院校第一名。
如今院校已發展成為擁有23個研究所(院、基地)、6家醫院、7所學院、56個創新單元,集醫教研防產為一體的國家醫學科學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形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醫療、教學和研究緊密結合的臨床醫學體系。未來,院校也將繼續發力,成為國家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特別是醫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先進思想源和強勁動力源,為我國人民健康、醫學科學事業和醫學教育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數據來源北京協和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