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影藝獨舌;作者:鐵皮小鼓】
清明檔走進電影院,有一種看了幾場「大電視」的感覺:《非凡任務》裡有「國民初戀」黃軒臥底緝毒,《嫌疑犯X的獻身》中有國產「卷福」張魯一和「凱凱王」天才相鬥,《綁架者》則派出「小妞派」掌門人白百合持槍尋女。
面對骷髏島來的8億「金剛巨怪」,三部國產強片竟然齊刷刷地徵用電視劇明星圍剿,這種奇觀異象實在讓人撓頭。
在電視螢屏上,相反的景象似乎正在上演。從《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裡的趙又廷到《如懿傳》落定的周迅,從《凰權·弈天下》籤下的陳坤、倪妮,到史劇《曹操》確認的男主姜文,重返電視劇壇的電影明星咖級越來越大。
類似的情況,近兩年也在美國電視劇界上演。
不說已經爛大街的《紙牌屋》《真探》,只今年春季檔就有《返生餐單》(德魯·巴裡摩爾)、《大小謊言》(妮可·基德曼、瑞茜·威瑟斯彭)、《國事家事》(凱薩琳·海格爾)等電影咖領銜的新劇開播,這還不算回歸的老劇《逍遙法外》第三季(維奧拉·戴維斯「新科奧斯卡最佳女配」)、《冰血暴》第三季(伊萬·麥克格雷格)。電影咖的小螢屏轉向成了當下這個美劇黃金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對照反思,問題便也就來了。除了明眼可見的片酬導向,是否還有催生「跨屏」的深層原因?國產劇是否也會循著「矽谷碾壓好萊塢」的前轍走向黃金時代?
是明星資本化,也是「空間」和「時間」的競爭
普通觀眾可能難以想像,在好萊塢,有的電影明星尤其是藝術影星的收入,並沒有一個在某部平庸警匪劇中有固定回歸角色的電視劇演員高。
是的,曾經憑藉《男孩不哭》一片摘得奧斯卡小金人的女星希拉蕊·斯旺克就在採訪中提到過,她原本以為這個小金人能為她打開流光溢彩的電影之門,但事實上,獲獎後很久都沒有像樣的片約,生活依舊窘困潦倒,直到5年之後遇到了克林特•伊斯威特和《百萬美元寶貝》。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中國影視界。曾經的文藝片男神黃軒自己也曾說過,在2010年主演第一部電視劇《黎明前的暗戰》之前,他雖然也演過不少獲獎藝術電影,但三年下來卻還反欠了公司不少債務。後來,靠演電視劇的片酬,他不僅還了欠公司的十幾萬,還買了一輛小車。
說實話,在這樣一個流媒體拓土開疆,就連觀眾碎片時間都不放過的娛樂時代,有些人選擇堅守「格調」這固然高尚,但另外一些人選擇從電影小天地走出來,尋求資本化的最有效方式,這恐怕也無可厚非。
說來,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如果想預知哪個電影咖要「大張旗鼓」做電視劇,綜藝往往是塊風向標。
《奇妙的朋友》
2015年,黃軒、倪妮參加了《奇妙的朋友》的錄製。這檔以飼養動物為主題的節目不僅意外捧紅了長隆的熊貓飼養員「青姐」,也使兩位影星的關注度大增。此後黃軒劇約不斷,一直慎重的倪妮也於今年接拍了大古裝劇《凰權·弈天下》。
無獨有偶,在陳坤接拍《脫身者》《凰權·弈天下》前,就已有《二十四小時》的綜藝首秀打底。周迅在《紅高粱》之後也沒閒著,用自己的工作室和浙江衛視一起張羅了《西遊奇遇記》。更不用說張靜初在《奔跑吧!兄弟》《熟悉的味道》《十二道鋒味》的客串,周冬雨在《開學第一課》《真正男子漢》中的亮相了。
在目前社交媒體主導、講究人格傳播的輿論生態中,知名度不再等於關心度。如何獲得流媒體平臺及其核心用戶的關心度,也成了藝人經營中必須面對的新問題。於是,「電視劇掙片酬,綜藝賺人氣,電影提升格調」成了實現明星資本化的樸素方法論,這也是催生影星跨界的最直接原因。
不過,在明星資本化的表象之下,還藏有更深層的產業原因。
第一,是電影產業「空間」的有限性。雖然去年電影產業有457.12億的票房總量,但去掉進口片與合拍片,真正盈利的國產片類型非常有限,給演員提供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就拿2016年電影票房前十來說,去掉進口片和無需中國演員出演的合拍片,就只剩《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盜墓筆記》《澳門風雲3》《湄公河行動》五部。其中前三部是動作特效大片,一部是類型賭片系列。只有《湄公河行動》以罪案題材取勝,還算有類型新鮮度,結果今年就有一批同類電影效仿上映,搶佔市場。
電影留給演員的經濟空間和角色空間本身就不充裕,還多了一批要提升格調的電視「流量明星」去擠佔份額。拘囿在小天地掙扎,還不如到演員供不應求的電視劇市場開拓空間。此為產業原因之一。
第二,是流媒體平臺在用戶「時間」佔有上的絕對優勢。當娛樂產業走向產權集中的融合時代,產值提升的關鍵在於對用戶時間的爭取。在這一方面,流媒體平臺遠勝於影院觀影和電視收看。
當電影產業還在影院票房上較勁的時候,流媒體平臺通過對用戶通勤、睡前、用餐……碎片時間的開發,撐大了用戶的娛樂胃口也提升了潛在的產值空間。
當用戶睡前不看點什麼就睡不著覺的時候,當六十多歲的大媽都會一邊用手機玩遊戲一邊用「盒子」看劇的時候,被空前放大的娛樂時間,需要有演員用內容來填補。
電視劇藝人不夠用,「造星」又需要周期,這種情況下影星「跨屏」自是雙贏之舉。此為產業原因之二。
序曲或終樂章:流媒體的「黃金時代」≠國產劇的「黃金時代」
上面談到的兩個產業原因,不僅對中國適用,放到美國市場也同樣合轍。但以下三方面卻是我們與好萊塢電視劇市場存在的本質區別。可以說,這三個問題處理不當,很可能會把苗頭剛現的國產電視劇黃金序曲——起碼是資本與產業上的黃金序曲——扼殺在萌芽階段,成了終樂章。
首先,是能不能讓渡出更高創作權的問題。這其實不僅僅針對電影演員而言,對轉戰劇集創作的電影導演、編劇等主創人才同樣適用。
當院線電影走向奇觀化,CG特效變得比表演和故事更重要的時候,電視劇有了在藝術上進擊的最好機會:用長篇幅講好或凡生起落或無間詭譎的複雜故事,編織出電影無法展現的人物性格的層次感和多變性。
只要資本願意把藝術創作的權力讓渡出來,像Netflix、Amazon那樣保留一部分以創作者為中心開發的劇集,留給演員以藝術再創作的足夠空間甚至部分項目的開發權,就不怕「急躁」、「斂財」成為電影咖轉戰小螢屏的主旋律。
其次,能不能擺脫又臭又長的電視劇習性。在美國電視劇界,跨界而來的電影咖一般都選擇出演篇幅不長的限定劇。
比如去年「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出演的《夜班經理》,今年Netflix預訂的「石頭姐」艾瑪·斯通的新劇《瘋子歷險記》,包括J·J·艾布拉姆斯與梅麗爾·斯特裡普聯手打造的《水妖》,都是不超過13集的限定劇或迷你劇。
這種選擇自然與電影咖的檔期安排有關——他們不可能像電視劇演員那樣一籤就是幾年的合同——但同時也跟新媒體環境下,觀眾對內容長度耐心的下降有關。
國產電視劇因為特殊的交易規律,導致了現在越拍越長,短了不回本的現狀。但是隨著付費觀看模式在流媒體平臺的推廣,「按集計費」的模式很可能向「按件計費」過渡。
觀眾的娛樂時間被各種娛樂內容撕扯,節奏緩慢、篇幅注水的電視劇很可能在用戶隨意的應用切換間,就已然失去了受眾。如果堅持慢而長的積習不改,就算有再多電影咖聚集,也很可能不如一條「黃鱔」向的惡趣味短視頻熱度高。
最後,是老生常談又不得不談的劇集質量問題。我們不從藝術追求的角度講,也不從引領情懷的角度談,僅從當下娛樂的內容生態來說,國產劇面臨的競爭已經不單單是行業內的競爭。
我們要從韓劇、美劇、英劇、日劇那裡搶觀眾,還要同手遊、端遊、頁遊、直播平臺、短視頻搶時間。流媒體的「黃金時代」≠國產劇的「黃金時代」,在用催肥、摳像毀了一代小花、鮮肉後,萬萬不能再讓觀眾對電影咖失去信心。
相關閱讀:
文章來源藝恩網
片酬高,電影咖回歸小熒幕 拓展事業,電視咖試水大銀幕
近日,電視劇《凰權》公布,將由此前從來沒演過電視劇的倪妮擔任女主角,跟她搭檔的將是許久未在螢屏上露面的陳坤。這樣新鮮的組合出乎觀眾意料,也在業內激起了「電影咖回流小螢屏」的熱議。有趣的是,正當陳坤、周迅、黃曉明、倪妮等公認的電影咖接拍電視劇之際,在電視螢屏上火起來的楊洋、王凱、黃軒等卻紛紛試水大銀幕。當然,無論演員換了哪個陣地,對觀眾來說影響不大——有好劇、好片可以選擇,就是好事。
大咖回歸電視圈,新作未拍先熱
最近,從電影圈回流到電視螢屏的大咖們著實不少。九年沒演過電視劇的陳坤一口氣接下了兩部電視劇,包括古裝劇《凰權·奕天下》和諜戰題材大戲《脫身者》。在《凰權》中,跟陳坤合作的還是並未拍過電視劇的倪妮。
倪妮通過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中「玉墨」一角進入大眾視野,之後又主演了《等風來》《匆匆那年》等多部熱賣電影,成為很多人眼中的「電影咖」。而從未涉足過螢屏的她,此次選擇了拍攝周期長達7個月的《凰權·弈天下》作為自己的電視劇首秀。《凰權·弈天下》由天下歸元知名小說《凰權》改編,當倪妮加盟的消息公布後,大多數書迷都表示滿意,認為倪妮很符合書中對鳳知微的描述。
除了《凰權·奕天下》外,正在熱拍的電視劇《如懿傳》因為周迅的加盟受到關注,而黃曉明參演的《琅琊榜2》也同樣吸引不少目光。《琅琊榜2》裡,黃曉明出演心懷家國忠義的長林王府世子,日前他的戲份剛剛殺青。
久違螢屏近日回歸的還有硬漢張涵予。張涵予主演的電視劇《天下長安》正在拍攝中,多年沒有出演過電視劇的張涵予此次為了角色特意留起鬍子,他將在《天下長安》中飾演一代名相魏徵。張涵予最近幾年來在電影圈表現亮眼,他主演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長城》等片都獲得出色的票房成績,此次他回流電視圈,也讓不少觀眾頗為期待。
此外,還有消息稱章子怡將出演電視劇《帝王業》。雖然隨後證實她僅投資了該劇而不是確認出演,但這個不置可否的態度也讓業內頗為興奮,甚至認為「一切皆有可能」。
好萊塢明星也扎堆玩轉美劇
有趣的是,除了國產劇出現大量電影演員的面孔外,美劇裡也有不少好萊塢明星「扎堆」。
在好萊塢,電影與美劇曾經明顯存在高下之分,兩個行業的高低和差別,曾經是金球獎頒獎禮上主持人拿來逗樂觀眾的話題。但這一狀況正在發生變化。今年,兩位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與瑞茜·威瑟斯彭,聯手謝琳·伍德蕾、蘿拉·鄧、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主演的《大小謊言》,還有兩位老牌奧斯卡影后傑西卡·蘭格和蘇珊·薩蘭登主演,找來諸如凱薩琳·澤塔·瓊斯、凱西·貝茨、史坦利·圖奇、朱迪·戴維斯等一眾奧斯卡獲得者或提名人當配角的電視劇《宿敵:貝蒂和瓊》,都讓觀眾感嘆「陣容強到令人難以置信」。有觀眾評論稱,妮可的角色「絕對是妮可在大銀幕中從沒塑造過的」,瑞茜「把這個角色處理得非常細緻,十分精彩」。
將於4月8日開播的新劇《德州長子》則是前任「007」皮爾斯·布魯斯南時隔30多年再次以男主角身份登陸螢屏;而將於4月19日開播《冰血暴》第三季中,英國男星伊萬·麥克格雷格將挑起大梁。此外,新科奧斯卡影后艾瑪·斯通、「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都將出演美劇……梅麗爾·斯特裡普、羅伯特·德尼羅、朱麗安·摩爾等電影大咖也全都敲定了電視劇項目,讓美劇看起來星光熠熠。對於接拍電視劇的原因,皮爾斯·布魯斯南表示:「我確實是很久沒有真正拍過電視劇了,不過最近四五年都在尋找這樣的題材。《德州長子》劇本非常有創造性,這對於現今的一些編劇、導演和演員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強大特性。現在的電視圈和上世紀80年代我剛剛入行的時候完全不一樣,是一種不同的世界了。對於觀眾來說,當然是令人振奮的。」
大咖提高作品水準,拉升製作費用?
如今,這些躋身電影圈的大咖為何湧向電視劇行業呢?片酬高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真人秀《二十四小時》發布會上接受群訪時,陳坤耿直地表示,之所以接拍電視劇,是因為電視劇片酬給得高。並且,這部劇中的角色陳坤也非常喜歡。他同時稱,自己更加在意角色,如果電影有很好的角色,就算錢少,也會去拍。此外,有消息稱《如懿傳》的兩位主演周迅、霍建華片酬高達1.5億元。
對好萊塢大腕來說,接拍電視劇同樣有片酬的因素。《大小謊言》為妮可·基德曼、瑞茜·威瑟斯彭開出了35萬美元一集的片酬;德魯·巴裡摩爾出演《返生餐單》每集的片酬高達35萬美元;每集半小時的《瘋子》給艾瑪·斯通與喬納·希爾每集的片酬也高達35萬美元;娜奧米·沃茨出演《吉普賽人》每集27.5萬美元的片酬。
為什麼願意出高額片酬邀請電影咖們拍電視劇?業內普遍認為,這些演員頂著電影咖的名號出演電視劇,既能夠保證收視率、人氣,而且可以用自身演技提升作品水準,演員和製作方自然容易一拍即合。
而且,除了可觀的片酬,好的電視劇也可以成為吸粉利器,像之前專注大銀幕的趙又廷憑藉《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成為「新晉國民老公」。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電影咖身價不菲,大大拉升了電視劇製作費用,長此以往或讓其他環節製作費用捉襟見肘。
還有觀眾擔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有觀眾認為,大咖明星承載著觀眾更大期望,「前期營銷做得特別好,但看到劇的時候期待的感覺突然就落空了,那種感覺特別難受」。
拓展事業版圖,電影「新人」作品將比拼
在影視行業觀察者看來,拍電影的巨大風險,使得明星們在面對電影時,不得不更加審慎。也有不少演員選擇了電影電視劇雙管齊下,來規避風險。因此,電影大咖們回流螢屏之餘,在電視螢屏上火起來的明星們也紛紛試水大銀幕,不少新作即將跟觀眾見面。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檔,趙麗穎主演的《乘風破浪》口碑不錯,此外她還將在《女兒國》中飾演女兒國國王,《新永不消逝的電波》也很快跟觀眾見面。有評論認為,趙麗穎轉戰電影界勇氣可嘉,「畢竟在電影《乘風破浪》之前,她一部像樣的代表作都拿不出來,相信這部電影的高票房能夠讓觀眾看到她的努力。」
去年因為《親愛的翻譯官》《女醫明妃傳》《獵人》等劇「霸屏」電視圈的黃軒,今年忙於電影拍攝。近日,馮小剛通過微博曝光了新片《芳華》的劇照,許多網友表示被打動:「黃軒的眼神好有故事」、「想帶父母一起到影院觀看,重溫屬於他們的青春。」此外黃軒還是陳凱歌新作《妖貓傳》的男主角,還將在《非凡任務》裡化身孤膽英雄。
王凱加盟的《嫌疑人X的獻身》也很快上映。原著的熱度加上懸疑片近年來在中國大熱,影片市場前景普遍看好,王凱很可能成為這部電影的受益者。
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有過不錯演出的楊洋擔任男主角的電影版《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也很快跟觀眾見面,被拿來和趙又廷扮演的夜華對比時,楊洋回應稱,自己用很大力度完成了戲中角色,沒有任何遺憾,其他則留待觀眾評判。
對於電視圈演員進軍大銀幕,粉絲叫好之餘,觀眾也在觀望中。電影和電視的觀眾群不一樣,想要在兩個圈子都玩得轉,必須在選戲、演戲上下功夫。
頭評:驚喜或在「轉場」中
對演員來說,常常在大銀幕上出現,就會被歸類為「電影咖」,接拍電視劇多了,自然就被稱作「電視咖」。但在普通觀眾看來,或許差別不大——都是那個名字那張臉,追劇、看電影之時也不會主動區分他們身上的影視咖位標籤。
但是,電影和電視受眾並不同,拍攝手法也有差異,演員本人要是在電影和電視之間「轉場」,除了要適應工作方式上的不同以外,或許還要考慮觀眾的因素。當他們在兩個圈子間流動時,能不能帶動觀眾隨之流動?從目前來看是有難度的。畢竟,從電視裡積累的觀眾緣不一定能演變成票房號召力,劉詩詩的幾部電影作品並未替她打開市場;而電影圈中的「最佳男女主角」光環也不是螢屏收視和口碑的萬能靈藥——周冬雨的《麻雀》和王千源的《黎明決戰》就引來吐槽一片。
不過,演員們能有「轉場」的嘗試,這一點還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首先,他們肯定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冠以「爛片」「爛劇」之名,因此挑選作品過程必定相當謹慎,而且為了自己的口碑著想,在表演上也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因此,觀眾對他們的新嘗試還是可以多一點放心。再者,他們的嘗試也給影視作品的搭配增添了不少可能。比如陳坤搭檔倪妮,黃曉明跟佟麗婭合作,周迅跟霍建華組CP,這些搭檔,說不定驚喜就在其中。
電視劇鷹眼多崗位正在火熱招聘
詳情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一、進入「電視劇鷹眼」微信公眾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圖標
二、開啟置頂公眾號選項
三、如果以上步驟沒有成功,請確認下微信是不是更新到了最新版哦
視揚傳媒
專注於電視劇內容及收視研究
提供最準確、最及時的行業信息
商業合作:①18701886537
②timmy920113
③18502798600
④Nancy-n18
聯繫轉載:licaipingping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