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今年進入第十七屆,是亞洲首屈一指的電影融資平臺,致力於為優秀電影製作人提供與投資者、製片人、發行商、買家等洽談合作的專業平臺,促成商機。
本屆入圍電影計劃由 350 餘份電影計劃申請中甄選而出,來自孟加拉、中國、香港、臺灣、伊朗、日本、馬來西亞、蒙古、菲律賓以及南韓,共 10個亞洲國家及地區,並首次增設紀錄片類別。
入圍名單包括製作預算由 200 萬至1,000 萬美元的電影計劃,無論初試鋒芒或資歷深厚的電影人,主流電影或獨立製作,均藉此機會尋找投資方及合作夥伴。HAF總監王慶鏘表示,「對HAF來說,東亞地區最好的還是來自國內大陸的,因為大陸的創造力比較旺盛,人口多,事情多,需要表達的也多,質量也參差不齊,但還是有很多好的電影計劃。」
(王慶鏘現為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節目策劃及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總監,同時擔任柏林國際電影節代表。他亦為香港媒體《明報》及《信報》撰寫電影專欄)
「HAF為青年導演和製片人提供了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的一條龍服務。」 從項目打造(Film Lab)至融資(HAF平臺)到後期製作扶持(WIP Lab)及海外電影節曝光(HAF goes to Cannes),再到為電影制定發行推廣策略(Film Industry Service)。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為電影人提供了全面的服務及邁向國際的機會。
香港電影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香港的新導演和新作品趨於個性化和文藝化,道路也非常艱辛,談及對香港電影的扶持,王慶鏘說,「HAF對香港項目是有quota的,每年一定有五個香港的計劃和電影作品,頒出的兩個大獎,一定有一個是給香港的。
另外主要的幫助還是來自香港政府,他們特別成立了創意香港辦公室,拿出500萬支持青年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我覺得他們做的很對,因為香港電影工業現在正在轉型。有很多香港電影人都是往北走了, 760萬人口的城市無法承擔一個電影工業。全香港的人都去看你的電影,也收不回成本,尤其是文藝片、獨立電影,特別需要政府的支持。西歐也沒有什麼很大的電影工業,全是電影文化。到時候香港可能也要走這個方向。」
王慶鏘多年來致力於華語電影國際市場的開拓,以及華語電影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他認為不存在某些特定的題材和特質的華語電影更易於在海外推廣。「每一個電影節都有自己的特質,其實在我看來沒有不一樣。好的電影很難客觀的定義,所以真的很難說。大家都送最大的電影節,柏林、坎城、威尼斯,按照影片完成的時間,選擇送那個電影節。
有人說柏林電影節喜歡社會、政治題材的電影,但是其它電影節也喜歡這些題材,只能說有些類型是很難跑電影節的,比如romantic comedy。有些時候一部電影在電影節獲得大獎,也會有人跟風,所以《白日焰火》之後出現了很多嚴謹的犯罪片,做得都不錯但是也沒有覺得特別。所以送電影去電影節,最好是沒有看過的題材。」
談及華語電影的創作者在國際市場的拓展與交流中面臨的困難,王慶鏘認為最大的困難來自國內的一些誤解和謠言。 「很多人送電影節只送最大的,比如A類電影節,但A類型電影節競賽單元必須有世界首映,也就是說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個電影節都各需要22個參賽的世界首映電影。
全世界一年做不了66部好看的電影,所以其它的A類型電影節通常都不那麼好。聽說國內的政策是影片如果在A類電影節獲獎是有獎金的。所以很多人覺得A類型電影節很重要。有的人覺得多倫多電影節不太重要,因為它不是A類型電影節,沒有大的競賽單元,但其實多倫多電影節對推廣電影來說是很重要的電影節。」
對於當下華語電影的年輕導演,王慶鏘建議第一部作品不要做太大的預算。「第一個作品真的是個考驗。如果你覺得我不做這個事情,我很不舒服,那你就去做。如果你覺得沒有2500萬,我不要做,那就不去做,每個人不一樣。
電影工業現在趨向健康化,所以青年人做電影,有些人是我有話要說,我要講自己的故事;有些人是我喜歡當導演,我喜歡在電影片場裡工作的狀態,這兩種都可以,不一定要做文藝片、類型片。以前國內電影產業像一個啞鈴,兩端都很重,中間很輕,只有少數超級大片,另外就是那些破破爛爛的藝術片,沒有電影工業。現在慢慢改變,像一個橄欖球,中間工業比較大,兩端比較小。這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