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影像——時尚與當代
文|敖國興
「時」意為時下的潮流,「尚」則是一種高度。攝影對時尚的躍躍欲試直至化為己有,正是藝術攝影的極致性體現,更是攝影自身的進取性亟須給出的當代啟示。
我們所面對的,就是攝影作為新攝影蒙太奇敘事的手段,呈現出夢幻和現實交織的奇妙影像之旅。圖像的形態,帷幄於具象與抽象、荒誕與現實,遊走於真實與虛幻,不斷地超越著我們生存時限的形象世界。同時,當時尚的觸角深入圖像,圖像之像所帶來的陌生感與新奇感成為新「時尚」,藝術與真實之間的遮蔽性交流,即為當代攝影所創造的時尚。簡言之,藝術可以創造時尚。
在「時尚與當代」展覽單元中,我們邀請了國內外活躍在時尚攝影當代表達領域的16位藝術家,他們從媒材、創作方法和觀念表達等方面,以及在時尚攝影當代化實驗中,都進行了多維度的嘗試與探索。一張照片可以只是一個圖像,也可以是藉由一個圖像所呈現的另一個語境的圖像,亦或是現實和虛幻之間的微妙距離,由此產生新的敘事意義之途徑。圖像之像將引導凝視並釋放想像,直指時尚中的當代攝影新形態。自此,語言、功能、時間、修辭等都可以視為探尋圖像之旅的突破口。
部 分 參 展 藝 術 家
邸晉軍《故國》
邸晉軍,1978年9月12日生於中國山西,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200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學士學位,201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攝影系碩士學位。曾供職於《生活》雜誌《新京報》,任圖片總監、首席攝影記者。中國內地最早使用溼法火棉膠黑玻璃板工藝用於藝術創作的實踐者,曾獲得2020三影堂攝影獎駱伯年攝影獎、中國TOP20攝影新銳、美國PDN攝影獎個人組別獎、亞洲先鋒攝影師成長計劃(APPF) 銀獎、法國才華攝影基金肖像類冠軍。作品被中央美院美術館及個人收藏。
《 故 國 》
尋找故去的中國,在仿造與偽裝之間迂迴前進。通過古詩詞的形式暗示可識別的信息,圖像持續地被語言「糾絆」。多種早期攝影術工藝材料的應用,探尋不同時期材料對影像呈現的影響。
將真實的表面與暗示性的語言場景糾纏到一起,模糊時間性,通過不同時代拍攝的風格和觀看方式的改變探討當代的視覺語境。踏上先賢蹤跡,瞥見當下尋常。
高巖《風城+布拉格》
高巖,1980年出生於河北省,現任教於天津美術學院攝影藝術系。2008年畢業於法國裡昂國立美術學院碩士後階段(Post-diplôme)。攝影作品先後展覽於法國巴黎大區攝影中心、法國裡昂當代美術館、法國裡昂天空的藍當代攝影中心,中國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重慶器·Haus空間、西安美術館、日本舊日本銀行廣島支店等藝術機構。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 風 城 + 布 拉 格 》
這個系列的風景是我從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平潭島拍攝的《風城》和內蒙古高原起點拍攝的《布拉格》系列照片中選取出來的。這兩個作品都是以地域或生態為出發點拍攝的紀實項目。將風景從兩組照片中抽離出來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打破以往系列中的紀實攝影的敘事結構,還是為了再一次確認我從「平庸美學」的角度對風景攝影的理解。中國的自然地貌正在飛速的改變著,新的文化生態讓自然改變成為製造消費圖像的景觀,充斥著陌生的疏離感。
鄔樹楠《梯度》
鄔樹楠,1987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2010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自由攝影師,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 梯 度 》
系列作品《梯度》,主題上延續了藝術家在上一系列作品《呼吸》中對植物題材的關注,這些圖像作為藝術家在攝影材料試驗上的素材,經過數位化的轉譯後,形成了色塊化的矩陣,在帶有挑釁與曖昧的色彩中,展現出創作者對於圖像與視覺慣性間關係的探索。
楊嘉茜《清醒生活的平行世界》
楊嘉茜,出生於中國上海,現生活工作於紐約和上海。她的作品涉及裝置與平面攝影。將日常物件在鏡頭前重現演繹,來喚起感知習以為常萬物的新方法。
她的作品曾在Rocio Santa Cruz畫廊,舊金山Camerawork畫廊,2016西班牙Scan國際攝影節上展出。
她獲得過的獎項包括PDN2015年度攝影獎,LensCulture攝影新銳2015,Surface雜誌15屆攝影先鋒,以及英國攝影雜誌的2016最值得期待攝影師獎。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 清 醒 生 活 的 平 行 世 界 》
這個名為「清醒生活的平行模式」的系列,是對食物和物體生命的思考,將原始情景和功能中的物體重新移植,變成一種對喚醒平淡無奇事物的重新關注的⼿段,以及在現代日常生活中彼此交互的可能性。
張蘭坡《一塊玻璃》《赤壁》
張蘭坡,1973年生於蘭州,廣州美術學院碩士。現任高校美術教師,工作生活於廣東肇慶。
獲獎情況:2014年度十佳新銳攝影師獎,2015第二屆亞洲先鋒攝影師成長計劃提名獎,2019年三影堂攝影獎媒體關注獎、金翅鳥最佳出版物獎和「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
個人作品出版:2016年《中國當代攝影圖錄系列--張蘭坡卷》,2019年《原相紙印-張蘭坡作品選》。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 一 塊 玻 璃 》
從萬米之上的舷窗裡看出去,雲海隔開了霧霾和紅塵,同時也充滿了致死的低溫和輻射。那些壯麗遠景和誘人天宇原來也是無邊的絕地。好在我們有一塊鋼化玻璃,保護了知情者。也讓不知情的蟲兒們前撲後繼地殞命其上,並不容置疑地將我們與世界剝離。在《一塊玻璃》中,我虛擬了那塊看不見的玻璃。
《 赤 壁 》
《赤壁》是在歷史的框架裡討論人的身份比對、欲望指歸和命運分野。許多謎,在最粘滯處,也在最空曠處。
或許,正因一行白鷺上青天,始見,窗含西嶺千秋雪。
張巍《人工劇團》
張巍,1977生於陝西省商洛,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北京/紐約。曾獲得2019中國金熊貓傑出攝影藝術家獎,2016英國保誠亞洲當代藝術獎提名,2013色影無忌中國年度新銳攝影師大獎,同年入選中國攝影年度排行榜,2011獲得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獎,2010獲得 Global Times2010國際風尚年度新銳藝術家大獎,2009獲得亞洲主權藝術獎提名獎,同年獲得麗水國際攝影大獎。
個展:「ArtificialTheater」,ART & PUBLIC+日內瓦攝影中心(瑞士,2015);「臨時演員」,第六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連州,2010)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 人 工 劇 團 》
如同網路遊戲中對角色的塑造,我用普通人的五官局部重新進行拼貼組合——創造其神話性——用標誌人物來淡化人物本來的社會身份,使其「表演」的成分更加荒誕。政治文化意味在這種並置中被消解,更多地想表現為對個體身份和價值的追問。
原標題:《2020上海國際攝影節 | 聚焦 · 時尚與當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