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生病了,很抱歉,不用過很久,我們也都將會生病。
昨晚,《主持人大賽》舉行新聞類晉級總決賽,「鄒韻好穩」上熱搜。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的節目中,董卿點評王嘉寧時說:「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一番道理,也讓人深思。
誠然,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
說這句話,以及表達同樣內容的,不只是董卿。
有一種無法彌補,也很難自我反省的錯誤是,對傷害的理解,無法化作毀滅前的行動。
我記得,許多科普都在說「人與自然」,可是該吃的還是在吃、該傷害的還是在傷害。
許多殘忍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
今天,我們不必親自冒險穿越無人區,或者蠻荒之地,就可以透過許多極地和未境之地攝影師的鏡頭,看見美的瞬間。
董卿表示,不管是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還是人與世界,一切都在追求一種平衡。
我們本不該破壞環境,要看管好大自然,呵護來之不易的優雅平凡的世界。
只是,我們辦不到。即或是路邊好看的花骨朵,我們的手都無法控制地採摘下來。
若問,摘了怎麼辦?
大多數情況,都是隨意扔掉,只有個別的,拿回家當個標本。
可是,這些顯然不是草本生命的去處,它們也原本有自己的「家」。
董卿說:「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那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這個道理,我們不會感到陌生。
今天,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眼鏡猴、霍加皮、紅狼、爪哇犀牛、金斑虎、平塔島象龜等,也許不久的一天,再也聽不見它們的呼吸。
那些乘風高歌的鳥兒、森林奔跑的羚羊,以及大海深處瀕臨滅絕魚群,所有精緻的野生動物製品背後,帶著無窮無盡的殺戮。
是的,槍響之後沒有贏家,但實際挑戰這樣大,誰又能解決呢?
(註:圖片來自網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