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有其特殊的涵義。通俗來說,瘟疫是指「容易引起廣泛流行的烈性傳染病」。』用更專業的中醫醫學術語來表述,就是「屬溫病學中具有強烈傳染性、病情危重兇險並具有大流行特徵的一類疾病」,也是「具有溫熱病性質的急性傳染病」。
急性傳染病是根據發病的緩急等情況對傳染病進行的一種分類。而「傳染病是由各種生物性致病原或稱為病原體所引起的一組疾病。這些病原體極大部分為微生物,一部分為寄生蟲。微生物有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有原蟲和蠕蟲。」由此可見,如大脖子病(甲亢)、血吸蟲病等在兩湖地區肆虐多年的地方病也屬於傳染病的範疇。
我國對急性傳染病有著嚴格的分類,根據衛生部197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我國規定管理的急性傳染病分為2類25種,甲類有鼠疫、霍亂及副霍亂和天花三種,乙類包括白喉、麻疹、猩紅熱、痢疾、傷寒及副傷寒、瘧疾、斑疹傷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22種。
清末民初以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武漢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方便的交通使它成為了華中地區的交通樞紐。這種四通八達的開放狀態,不僅有利於人群、商品的交流,也有利於傳染病的頻繁流行。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受感染的動物都能比較方便地以武漢為中心進行區域間的遷移。所以,武漢及其周圍地區的疫災發生次數要遠遠高於湖北其他地區。
而距離武漢較遠的鄂北、鄂西南等地,發生疫災的次數要大大少於前述地區。表明開埠以後的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樞紐對周圍地區的巨大影響,形成了一個圈層式的變化。而這種影響的圈層式變化也直接影響到疫災在湖北省內肆虐的範圍和程度。
至於江漢平原上的監利、公安、江陵等地也都發生過疫災,其原因跟武漢附近的地區有所不同。其地理位置處於兩湖交界處,水體眾多,水路的交通更為發達。所以疫災的發生可能與水體的致疫條件有更大的關聯,傳播也以水路為主,在兩湖之邊界肆虐。
湖南省的疫災發生地集中在湘西和連接中心城市的交通線上。發生疫災的永綏、芷江、靖州等地都處於湘西,處於湘西的疫災發生地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地區,其傳播的範圍比較固定,應該跟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有一定關係,疫災的發生可能是當地自然條件變化導致的,而且傳播源、傳播途徑大抵都為當地人,透過異地傳入的可能性較小。
而常德、衡陽、嶽陽等地都能夠通過交通線跟長沙相聯繫。所以儘管有著空間上的距離,但並不妨礙這些地域以長沙為中心形成一個南北向的瘟疫傳播鏈式地帶。這也體現了兩湖地區疫災發生、傳播的另一個特點,即通過交通路線的連接、延伸進行擴散。
故而兩湖地區一旦發生瘟疫,鐵路線就必須控制,否則瘟疫沿著道路傳播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