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倫敦一月三十日電 題:傅瑩:我會帶著對英國美好的記憶離開
中新社記者 魏群
中國駐英大使傅瑩即將回國履新外交部副部長,離任之前,她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著名專欄「與金融時報午餐」專訪,就中英關係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等問題坦誠而深入地談了看法。該報主編巴伯進行了採訪。
坦陳對英國的「喜歡與不喜歡」
被巴伯稱為「善於發揮智慧和魅力攻勢的大使」的傅瑩,在回答「即將離任是否會懷念英國」的問題時說:「當然,我會非常懷念英國。告別時,所有美好的記憶都會湧上心頭。我將在公園裡最後一次慢跑,在酒吧裡最後一次品嘗啤酒,在牛津街最後一次散步。我會非常不舍,將帶著對這個國家的美好記憶離開。」
傅瑩說她非常喜歡英國文化。倫敦西區的劇院、著名文學家的故居,都是她多次到訪之處,並透露使館曾將簡·奧斯汀故居博物館將介紹材料翻譯成中文,而且她還是英超足球勁旅阿森納隊的一名球迷。
關於中英關係,傅瑩說,她欣賞英國政治家的全球視野,與他們交談令人愉悅,與他們對話可以促使人去思考一些大的問題。
傅瑩稱,英國民眾有著強烈的正義感、同情心和國際責任感。四川地震時,許多人為災區捐款,很多感人的故事令她終身難忘。
而談到她不喜歡的地方,傅瑩也坦率地說,有的英國人熱衷於說教,不關注受眾的感受。一些人總以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背景和信仰都是最好的,並以此衡量別人,要求仿效。「這種感覺我經常會有,無論是聽演講還是在餐桌上。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而我們有一個關於英國人的笑話,當然指的是部分英國人而不是全部英國人,對他們來說,三人行,我必為師。」
「同一個屋頂不能放在所有建築上」
對於巴伯有關中國和西方「同床異夢」的話題,傅瑩說,中國已經站在世界舞臺上,中國領導層和公眾都意識到並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另一方面,中國也有不被理解的挫折感。西方習慣於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中國,認為中國不符合標準。但是中國不會符合那個標準,中國有自己的悠久歷史,中國文化傳承了五千年;中國也有一段不幸的歷史,中國人對苦難的記憶比勝利更深刻。
傅瑩認為,中國與西方時常發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差異,但「同一個屋頂不能放在所有建築上」。她說:「政治體制就像建築的頂部,英國西敏寺議會大廈是哥德式建築,屋頂很漂亮。但其他國家可能有不同的建築,如果想把這個屋頂放到所有建築上,首先要看是否有同樣的建築。強加於人的感覺在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係中不時出現。」
傅瑩表示,中西方對中國地位的認識存在差異。在西方看來,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強國,但大多數中國人並不認同。另外,一些西方人看待中國時還存在冷戰思維,視中國為冷戰的另一方,還常常視中國人為「沒有生氣的兵馬俑」。
傅瑩說,過去幾年也許是她職業生涯中最困難的一段時間,中英關係起起伏伏,要面對很多事情。直到目前,她的許多認識和看法仍深受圍繞北京奧運發生的風波影響,她驚訝當時西方媒體和一些公眾那樣誤判北京奧運和中國。
傅瑩稱,她也在思考,外界為什麼不理解我們?她覺得一方面是缺乏溝通,另一方面,西方應該冷靜下來,認真看一看中國的實際情況,而不是繼續猜測,在中國這幅圖畫中加入自己的主觀色彩。「中國這幅畫是水墨畫,如果你們把所有的油彩都加上,就看不到原畫本身。西方要明白,正確認識中國不僅是為了中國,更是為你們自己和你們在中國的形象。中國年輕一代對西方有不少反感情緒,有時他們認為西方是在故意發出噪音,成心提出無理指責。」
回顧在英三年工作,傅瑩說她學到,也做了不少東西,打破了一些障礙,也許使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距離近了一步,「我做了一些事,儘管不夠多,但道路已經打開。我會帶走一些句號,不過也還有不少仍然是逗號,當然還有一些問號,希望這些問題將來會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