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大陸創業多年的臺灣青年鄭博宇等人提出了「新時代臺灣青年六原則」,主張西進大陸的臺灣青年應該「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這六項原則一出爐,立即在臺青群體中引起熱議,也得到了兩岸各界的眾多好評。
鄭博宇 資料圖
談起和臺青朋友共同提出六原則的緣由,鄭博宇在媒體採訪中直言,輔導臺青創業幾年下來,發現赴陸者多數滿懷希望也願意努力實幹,但當中不乏不願腳踏實地還要求特別待遇的人。
他強調,臺灣身份只是個「加分」並非「主分」,臺青爭取的不該是享有「特權」,而是與大陸的同行有同等競爭的公平機會。
也有臺媒指出,在大批赴陸臺青中,免不了有隻想搭便車拿大陸創業補助的投機分子,這些人將錢一拿到就會離開大陸,對兩岸交流毫無任何幫助。
的確,由於大陸惠臺政策力度可觀,從就學、就業到創業,都為臺青提供眾多優惠。而過去臺青赴陸求學、工作意願尚且有限,不少甚至因刻板印象和「反中」情緒而排斥大陸。
在彼時的大環境下,部分臺青赴陸交流屬於心口不一的投機行為。另外,過去大陸也非臺灣頂尖學子的選擇,使得西進的整體競爭較小,客觀上存在更大的投機空間。也因此,部分投機者的存在,一方面導致大陸民眾對在陸臺青群體的刻板印象,乃至質疑惠臺政策的效果。另一方面,這些投機者的行為也被臺灣同齡人看在眼裡,拖累赴陸臺青整體形象,造成水平較差的臺青才往大陸跑的片面觀感。
而現在,在陸臺青代表提出「靠自己」、「不投機」等六原則,宣示該群體更高的自我要求,有翻轉刻板印象之效,令人耳目一新。與此同時,伴隨臺青對大陸的好感度日增,臺青赴陸的行情也日新月異。如今兩岸實力對比翻轉,到大陸求學、就業正夯。赴陸求學今年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更高的薪資和發展空間也吸引越來越多優秀臺青西進就業、創業。談及臺青「六原則」,長期關注兩岸青年交流的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曉兵表示,
「青年回歸理性的這一天,也是兩岸關係走向理性的歷史時刻。青年的覺悟和成長,意味著兩岸關係發展的水到渠成。」
誠然,隨著西進大陸逐漸成為臺青的熱門選擇,赴陸臺青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兩岸對赴陸臺青群體的印象都將得以改善。
不難預見,今後還會有更多積極踐行「六原則」的鄭博宇們,帶動這一大趨勢下的良性循環。
其實正如此前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所言,有島內輿論提出讓國民黨、民進黨和共產黨一起來比賽,讓老百姓有更多選擇。兩岸交流本該少些意識形態,多點理性務實。未來兩岸青年如果能各憑本事,公平競爭,當然不僅能夠逆轉外界對臺青的刻板印象,也有利於以競爭促進兩岸青年相互學習,營造正向互動氛圍,對兩岸青年交流乃至經濟合作都有積極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說,「臺青六原則」是一股難得的正能量,象徵兩岸青年交流邁入正向發展的新階段。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兩岸走向何方,新時代的兩岸青年們值得期待。
(本文摘自臺灣《旺報》、作者為臺大政研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