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大戲《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於2019年初在文化廣場上演,以璀璨奪目的舞臺呈現和催淚感人的走心劇情收穫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今年年末,文化廣場再次引進《歌舞線上》導演麥可·本內特(Michael Bennett)的另一部經典作品——《追夢女郎(Dreamgirls)》。該劇於1981年在百老匯首演,創造了連演1522場的佳績,獲得了13項託尼獎提名並奪得6項大獎。憑藉劇中《聽(Listen)》《告訴你我哪兒也不去(And I Am Telling You I'm Not Going)》等高難度巨嗓金曲,以及展現美國音樂產業革新時代,巨星成名背後複雜糾葛的精彩劇情,《追夢女郎》成為百老匯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問世39年後,《追夢女郎》首度來到中國,並僅此一站,於1月2日至14日登陸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連演16場。作為文化廣場2019年末大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追夢女郎》將再現20世紀60年代三位平民女孩走向閃耀星途的傳奇人生。
音樂劇《追夢女郎》由百老匯著名導演、編舞麥可·本內特執導,編劇和作詞則是託尼和葛萊美獎得主湯姆·艾言(Tom Eyen),並由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作曲家亨利·克萊格(Henry Krieger)擔任作曲。該劇講述了20世紀美國流行音樂的一次影響廣泛又激動人心的旅程,它記錄了摩城唱片公司的一個「夢想組合(The Dreams)」從默默無聞到超級巨星的崛起。藉助福音音樂、R&B、抒情流行、迪斯科等多種音樂類型,《追夢女郎》探索了充滿吸引力和競爭的娛樂行業中關於抱負、希望和背叛的主題。
提及《追夢女郎》的創作理念,導演本內特曾表示:「《追夢女郎》展現了美國音樂史上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的音樂節奏和布魯斯音樂融合其他流行音樂風格,創造出了新的美國音樂。劇目的第一幕是在神話般的六十年代——當時我們還在為貓王尖叫、聽披頭四樂隊,但也在無數新興組合的節奏中舞蹈,如The Supremes、The Marvelettes、The Temptations和The Shirelles等等。《追夢女郎》不僅僅是單純的唱歌,跳舞和表演,這部劇還講述了娛樂業的幕後情況——演藝界的商業運作使這種文化現象成為可能。第二幕展現了迪斯科文化的出現和到來,這部音樂劇的主題涉及對美國非常重要的音樂貢獻,劇目的主旨高度經久不衰。」
1981年12月20日,音樂劇《追夢女郎》於百老匯帝國劇院首演,在當時創造了連演1522場的佳績,並獲得13項託尼獎提名,奪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劇本、最佳編舞、最佳燈光設計、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男配角等6項大獎。2006年,由碧昂絲(Beyoncé)擔任主演的同名改編電影上映,共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2項大獎。2016年,《追夢女郎》重新登陸倫敦西區,安伯·萊利(Amber Riley)憑藉此劇摘得奧利弗獎最佳女主。
此次音樂劇《追夢女郎》的國際巡演版本由大聯盟製作公司出品,啟用了眾多金牌百老匯主創參與製作,包括知名的百老匯導演和編舞鮑比·隆巴頓(Bobby Longbottom),而舞美、服裝和燈光設計則來自一支久負盛名的託尼獎獲獎團隊:羅賓·華格納(Robin Wagner),威廉·艾維隆(William IveyLong)和肯·比林頓(Ken Billington)。作為更依託於現代舞臺技術的全新版本,由霍華德·沃納(Howard Werner)創作的視頻設計在此次表演中佔據突出地位,他也是百老匯音樂劇《蜘蛛俠(Spider-Man)》的視頻設計師。
在1981年音樂劇《追夢女郎》首演後,曾有媒體形容「導演本內特塑造了一場力量如閃電般強大的演出」。作為創作出知名「後臺音樂劇(Backstage musicals)」如《富麗秀(Follies)》《歌舞線上》的麥可·本內特,導演在《追夢女郎》中調動了更為充沛的想像力:《追夢女郎》情節豐富,卻幾乎沒有任何對話場景。故事跨越了大約20個地點,從哈萊姆到好萊塢,但並沒有一個現實場景設置——這是一場幾乎從頭到尾都在歌唱與舞蹈的演出。
而支撐著這場心潮澎湃演出的便是極具天賦的作曲家亨利·克萊格,克萊格為音樂劇《追夢女郎》創作了眾多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包括《告訴你我哪兒也不去》《只有一晚》和為電影版定製而後加入音樂劇復排版的《聽》。克萊格的創作並不僅僅是照搬黑人音樂,還在於他立足於音樂劇中「戲劇音樂」的概念進行創作——每首曲目都推進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或反映了登場人物的性格。
開演三十餘年來,《追夢女郎》震撼人心之處始終是這場「演出」的情感影響力。就像那些與後臺故事相關的知名音樂劇一樣,《追夢女郎》講述的是關於成功的代價:破碎的愛情,破碎的家庭,破碎的生活。但通過講述在以白人流行樂為主流的美國,這一黑人表演者大獲成功的故事,這部音樂劇的創作者挖掘出了一部更宏大、更和諧的文化同化戲劇。如果「夢」是劇中最常見的詞,那麼「自由」就是第二個,女孩們為了夢想逃離貧民窟,卻發現他們已經遠離自由,聲色名利場的無奈也為這部星光閃耀的劇目抹上了一絲悲情和傷感的色彩。
時至今日,《追夢女郎》依舊影響著現代流行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年輕一代們領略到《追夢女郎》的魅力,普遍是因為其廣受好評的電影版,而年長的觀眾也許並不熟悉《追夢女郎》音樂劇,卻對《聽》《只有一晚》這些名曲耳熟能詳(後者還曾被知名歌手費翔改編成了中文版)。由音樂串起的記憶穿越年齡、地域和語言,喚起共通的感動與初心,點燃金曲嗨唱的火熱夜晚。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攝像:張凱 實習編輯:霍慧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