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番茄、IMDb、Metacritic的評分都是怎麼出來的?

2020-10-19 環球銀幕

話說,一部新片要來的時候,大家都會不自覺地先查查爛番茄、Metacritic(MTC)、IMDb、豆瓣的評分吧,不說全信,但至少是很多人決定是否去電影院花錢以及調整期待值高低的重要參考。


最近有不少朋友通過後臺留言問我爛番茄、MTC、IMDb這些國外「權威」電影評分網站是如何計算電影分數的,目前這三個評分究竟哪個更靠譜。




天天泡在微博微信上的大家應該有這種體會——這是最崇尚個性的時代,也是最沒主見的時代。這是去權威去精英化的時代,也是大號兒網紅們主宰意見的時代。



而當面對「電影好不好,誰說了算?」這種問題,相信一部分朋友會脫口而出——聽自己的就好,管他呢?


沒錯,每個人的欣賞水平和趣味不同,對於電影好壞的標準當然也不同。但倘若因此就覺得「別人的評論和打分都沒意義」,那可就錯了。



首先,電影評論實質上就是份「購物指南」。


《紐約時報》影評人A·O·斯科特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


「這份報紙付錢給我,讓我把對於電影的個人印象,轉化為有理有據的觀點——不僅是分享我的感受,更是一種評測,是對讀者提出的有用忠告。」


往往當人們為一件東西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成本越多,就越會倚重專業的意見和大家的反饋。


比如說,網際網路普及以來,獲取盜版電影越來越容易,影評人的地位也隨之下降。


但在電子遊戲領域,專業媒體的評論和打分依然很受重視。原來,一款遊戲不僅售價是電影票的幾倍,需要玩家花費的時間也動輒幾十個小時,誰也不想白白為爛作浪費光陰吧?



其次,閱讀批評是一種很好的思想交流。


你有權堅守自己的好惡,卻不該封閉自己的思維。


評論家不僅負責品頭論足,實際上他們同樣是創造者,是推動藝術車輪不斷滾動的力量之一。


還得引用A·O·斯科特的妙論——


「我們(評論家)有能力,甚至是有義務,去判斷世人所創造的作品,去爭論究竟是什麼使我們感動、困惑、喝彩或煩悶。至少從潛在意義上說,我們都是藝術家。」


再者,這是一個文化產品空前泛濫的世界,工業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不可能全都是良品,總得有人去篩選過濾。可惜,社交網絡固然為每個人帶來了發聲的平臺,卻也是從眾心理的溫床,對言論的自由度和包容性都在削減。


少數派的聲音會被迅速淹沒,偏見和怒火又極容易如滾雪球般膨脹——你敢批評我家偶像!你知道他有多努力麼?你敢批評國產電影!你還是中國人麼?


所以,不管誰說了算,最重要的是——給差評的自由。




其實,現在誰說了都不算,唯評論家馬首是瞻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如今我們更看重的是分數——大家每天的衣食住行都要與形形色色的分數打交道,而在眾多「點評類」網站中,給電影打分的又走在了最前列。這就要請出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影迷三大神器」


第一大神器當然非IMDb莫屬。這家網站由英國人柯爾·尼達姆成立於1990年,那時候網際網路還沒普及呢!


無論電影數據還是評分,對影迷來說,IMDb的權威性無需多言。這裡,我只簡單講講IMDb的計分系統。


IMDb的分數從1到10,10為最高,只要是用戶就可以自由打分,而註冊過程很簡單,也沒有任何限制。


每位用戶的打分都會被計算到一部電影(電視節目)的最終得分中去——但可不是加總然後計算平均值這麼簡單。


網絡上流傳著一個IMDb計算分數的複雜公式,不過,那只是為「IMDb Top 250」所專設的。


通用公式則一直嚴格保密。官方解釋稱「顯示在影片界面的,並非算術平均數,而是加權平均數」。不必去搜刮腦子裡所剩無幾的數學知識了,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


按照IMDb的計算規則,來自「資深用戶」的打分權重更大,更能影響到最終得分,不活躍或新用戶則相反。至於「資深用戶」的判定同樣有一套規則,也同樣是秘密。


IMDb之所以把打分機制搞得這麼神秘,主要是為確保更多有效、真實的評分被計入,避免「水軍」、「刷分」、「惡意差評」等現象,這種做法在打分網站裡也很普遍。


其實,IMDb還提供了更詳細的評分細節。只要點擊分數下邊的連結,就可以看到目前的總打分數量、分數分布狀況,甚至不同性別、年齡、國別給出的平均分,仔細研究下能發現不少有趣細節。



比如:



IMDb詳細展示了不同性別、年齡用戶的打分分布,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男性觀眾的平均打分比女性低了將近1分,29歲以下的女性觀眾遠比30—44歲的女性觀眾喜歡這部片子。


而「IMDb員工打分」和「Top 1000名用戶打分」則是兩個很有參考價值的類目。


對了,猜猜這是什麼電影?


答案:2016年的《BJ單身日記3》。



第二大神器是成立於1998年,國內俗稱「爛番茄」的Rotten Tomatoes。


如果說IMDb崇尚的是人人參與,給出的是大眾評分,那麼爛番茄體現的就是專家意見。


這家網站由越南裔美國人楊生(Senh Duong,音譯)始創,他的初衷就是「讓人們可以方便地閱讀到美國各家媒體的評論」——有趣的是,他還是成龍的粉絲,正是在收集了成龍電影的所有美國影評之後,才萌生了建立網站的念頭。


爛番茄的打分群體嚴格限定在專業影評人範圍裡。只有供稿於媒體,或身為影評人協會註冊成員的人,才有資格打分。說打分也不確切,因為爛番茄並沒有「分數」這個概念。


工作人員在閱讀影評人就一部電影發表的評論後,判斷整篇影評的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然後把好評計為「新鮮」(fresh),差評計為「爛」(rotten),最後統計出給好評者佔總人數的百分比——即「新鮮度」(Tomatometer)。



比如一部電影的新鮮度是80%,意味著有80%的影評人認為這片子好。按照爛番茄的標準,如果影片新鮮度低於60%,那就是爛片無疑,可以丟他一臉爛西紅柿了。



可是還有人覺得百分比不夠直觀。於是1999年,「第三大神器」Metacritic誕生了,創始人是馬克·道伊爾和他的妹妹朱莉、同學傑森·迭茨。


當時爛番茄已經問世一年多並且非常成功,但他們還是看到了市場的空隙,把評分範圍從電影擴展到了圖書(後來取消)、音樂和電子遊戲。


如今,Metacritic的電子遊戲評分是電玩界最重要、最受玩家信賴的分數,甚至足以影響一款遊戲的銷售成績。


與爛番茄相同, Metacritic同樣請專業評論家來打分。不同的是,分數採用從1到100的數字來表示,被稱為「Metascore」。


如何把影評轉化成分數呢?他們的方法是,如果原評論者給出了具體評分,不論10分最高還是5分最高,不論按星級還是字母A到F,都可以轉化成百分制分數。


比如,若「A」是最高評價,相當於100分,那麼「A-」則相當於91分,「F」則相當於0分。如果影評人根本沒打分?那就只能像爛番茄一樣,由網站編輯讀完他們的影評之後再想辦法。


在最終分數的計算上,Metascore又跟IMDb挺像,是個加權平均值。


換句話說,在統計時,有些媒體和影評人更重要,有些則次要。至於具體名單和公式麼,不用猜你也知道——保密。


最後,Metascore採用很顯眼的三種顏色來體現優劣:綠色(61-100分)為佳,黃色一般(40-60),紅色(0-39)差勁,讓人一目了然。



顯然,「三大神器」之中,代表專業意見的爛番茄和Metascore,與反應大眾口味的IMDb恰好形成互補。


如果將三者配合使用,你就可以對一部電影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期。而這三家網站也都兼顧大眾與專業的不同態度。


IMDb既顯示本網站評分,也顯示Metascore分數,省去了大家來回查找的麻煩;



爛番茄會在新鮮度旁邊顯示來自普通用戶的「觀眾打分」;



Metacritic比較「狡猾」,普通用戶也能打分,但你看不見。



通過對比這些分數,不難發現,大眾喜歡的電影,影評人不一定喜歡,反之亦然;但若是雙方都喜歡或都說爛——那就八九不離十了。



「神器」雖好,可惜人家畢竟面向以英語為主的歐美用戶。假如你想去IMDb上搜一部並未在美國上映的華語片,很可能會空手而歸——就算有收錄,那少得可憐的評分樣本數量,也不足以作為參考。


不過我們也有自己的「影迷神器」。就拿最著名的「豆瓣電影」來說,它的機制與IMDb接近,都是由普通用戶來打分。


對比一下不難發現,很多外國電影的豆瓣評分與IMDb比較接近,這說明全世界的影迷不分國別,眼光都差不多。


而國產片的評分,總體上也能很靠譜地體現大眾的態度——某些擺爛坑錢的電影,任主創們吹得天花亂墜,哪怕票房一路奏凱,分數可就那麼一直沒羞沒臊地掛著呢。


但國內的電影評分網站還有許多需要提高之處。


在一些「差評風波」中,豆瓣創始人、CEO阿北曾有一篇發表於2015年12月的舊文《豆瓣電影評分八問》被大量轉載。文中提到:「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 42 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如果真像這位創始人所說,那麼豆瓣採用的「總分/總人數」算法未免太簡單粗暴——這不正是被IMDb和Metacritic從一開始就摒棄掉的「算術平均數」嘛!前文也曾提到,這很容易讓虛假分數幹擾真實評分,偏偏我國還是「網絡水軍」的重災區。


好在,豆瓣也一直在設法剔除那些「非正常打分」。阿北將其歸為四類——


「註冊/收購帳號刷分的,註冊/收購帳號刷低分的,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桿用戶『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


他認為這些現象對分數影響不大,也透露網站的技術人員一直在與刷分者「搏鬥」,比如發現異常行為就刪除帳號之類。然而,比起被動的攻防戰來,一個更科學準確的算法豈不一勞永逸?


事實上,豆瓣的老用戶早已在無奈中摸索出一套經驗,比如一部電影在豆瓣上,打1星的和打5星的人數居然接近,評分分布圖呈「C」型,那麼多半是水軍在行動——但這種最典型的刷分案例已經越來越少見,要麼是豆瓣應對有效,要麼就是水軍更狡猾了。



介紹了這麼多,其實別人的評分畢竟只是參考,最終判斷還得由你自己來下。正所謂「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影評人有看走眼的地方,IMDb也有不靠譜的時候。


以下這些我的心得,也許能在你困惑乃至憤怒的時候幫上忙。


1、電影這東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跟愛國無關。


2、為什麼明明票房很好,自己也覺得很好的片子,爛番茄評價那麼差?


不是影評人耍清高故意跟觀眾過不去,而是同樣套路的片子他可能已經看過500部了,而你才看了5部。


3、為什麼你覺得不怎麼樣的片子,影評人都說好?


沒關係,不喜歡就不要勉強。


4、即便在IMDb上,劇集的打分也比電影高很多,8分劇一大把,所以9分往上才算真正的「神劇」。


5、在IMDb上,大家對恐怖片和喜劇也更為苛刻。一部6分恐怖片便算佳作,7分足以進入經典之列,而5.5到6分這個檔,笑死人不償命的喜劇也挺多。


6、即便在IMDb上,也有刷分現象。


不過參與其中的往往是「自來水」,他們不為賺錢,只為表示對影片的支持或憎惡。


2016年,《超能敢死隊》用幾乎全女班底翻拍了80年代的經典喜劇,這種明顯迎合女權風潮的做法惹得很多「直男癌」老影迷不快,紛紛在IMDb上惡意刷低分,影片評分一度跌至3.6,而由影評人給出的Metascore分數卻在60上下。



顯然,這片子挺一般,但不該這麼差。


之後,富於爭議的黑人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也遭遇類似窘境。打開這兩部片子的評分分布頁面,你會發現給1分的人幾乎和給10分的一樣多,呈現「C型」。莫非這是對「政治正確」的反彈?



7、除了發洩外,IMDb也有「愛國分」,印度電影就是重災區。


由於英語在印度比較普及,在美國生活的印度人很多,且大多數的教育程度不低,他們刷起分來可謂得心應手,勢不可擋。


另一個例子是,2016年克裡斯蒂安·貝爾的新片《承諾》由於涉及到土耳其歷史上對亞美尼亞人的大屠殺,明明只在電影節上公映過,卻招來九萬多人打分,其中近六萬人給了1分,三萬餘人給了10分——看來用IMDb的土耳其人比亞美尼亞人多,好在後來加權算法起了作用。



8、時間會證明一切。很多電影在上映之初分數偏高,別急,沉澱些日子,等打分人數多了,分數自然會降到理性水平。

相關焦點

  • 爛番茄、IMDb、Metacritic,究竟該信哪個?
    爛番茄的打分群體嚴格限定在專業影評人範圍裡。只有供稿於媒體,或身為影評人協會註冊成員的人,才有資格打分。說打分也不確切,因為爛番茄並沒有「分數」這個概念。按照爛番茄的標準,如果影片新鮮度低於60%,那就是爛片無疑,可以丟他一臉爛西紅柿了。
  • 爛番茄與Metacritic,它們可不是美國豆瓣!
    爛番茄的辯護者,面對像我這樣會就過度簡化而質疑的人,指出另外還有「權威評分」(由只有約40人左右的頂級影評人的精英群體)。但當大大的番茄圖案醒目地顯示在網頁頂部,「權威評分」則獲得了一個小小漏鬥在頁底端顯示,大部分瀏覽者並不會在意除了大總分之外的東西。
  • 花木蘭爛番茄新鮮度81%,國內評分5.9?劉亦菲花黃貼嚴重了
    很多網友不明白「爛番茄」跟電影有什麼關係?小編科普一下:爛番茄(ROTTEN TOMATOES)是美國一個網站,以提供電影相關評論、資訊和新聞為主,1998年5月,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三位在校學生Senh Duong、Patrick Lee、Stephen Wang創建,該網站已經成為電影消費者和影迷的首選目的地。
  • 《守望者》簡單說幾個喜歡的點,附帶爛番茄和imdb分集評分
    + 儘量在每一集穿插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背景板,既能講更多歷史背景更多人物故事,又能豐富觀眾體驗(真有錢)+ 多線敘事齊頭並進,不直敘,就是感覺有很多人在各忙各的,這些支線現在暫不匯合,將來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同一件事,或者讓他們來個交聯(美劇就愛這麼幹,《神盾局特工》《怪奇物語》……)+ 一次不把背景版講完,一點一點豐富,而且注意不要直接講給人家而是要自然的展示出來
  • 爛番茄僅31%, 不過豆瓣評分高達8.1分!
    聽聞《毒液》的爛番茄僅31%,突然感覺要涼涼了。但是一看其他平臺的評分感覺還有戲。《毒液:致命守護者》是由漫威娛樂與哥倫比亞影業聯合出品、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發行的漫改科幻電影,由魯本·弗雷斯徹執導,湯姆·哈迪、米歇爾·威廉士、裡茲·阿邁德等主演。
  • 《靈異空間》爛番茄0新鮮開局:目前無一好評 爛片沒跑了
    翻拍自1990年同名恐怖電影的《靈異空間》(又名《別闖陰陽界》)在9月29日的時候於美國上映,但是影片在爛番茄上卻是0鮮開局,基本全是差評。
  • 電影評分哪家強?豆瓣IMDB爛番茄大比拼
    首先表明個態度,我覺得《戰狼2》和《流浪地球》爛到喪心病狂。當越來越多人依賴電影評分來選擇觀影時,評分網站的公正性、準確性就顯得至關重要。在國外,電影評分最權威的無疑是IDMB和爛番茄。作為有史以來最詳盡的電影資料庫、及在英語世界龐大的用戶群體,IMDB上的電影評分的權威性毋庸置疑。IMDB對電影的評分採用了一系列極其複雜的計算模式。並不是評分總數除以人數就ok,為了避免「水軍」、「刷分」、「惡意差評」等現象,在它的網頁上也提到了它的計算方法是保密的。
  • 恐怖電影《靈異空間》翻拍撲街 爛番茄0新鮮開局!_遊俠網 Ali213.net
    翻拍自1990年同名恐怖電影的《靈異空間》(又名《別闖陰陽界》)在9月29日的時候於美國上映,但是影片在爛番茄上卻是0新鮮開局,基本全是差評。  爛番茄新鮮度為0,意味著給出評價的人都認為這部影片不好看,而《靈異空間》就是如此,目前35個評價全爛,均分只有3.5分(滿分10分)。
  • 詳解豆瓣、IMDB、貓淘、爛番茄各大平臺電影評分的差異
    帶有電影評分的平臺非常多,本文主要選取5個(貓淘雷同視作同一個)相對具有代表性的電影評分平臺進行討論,即豆瓣評分、IMDB評分、貓眼、淘票票評分、爛番茄新鮮度、時光網評分,當然其實還有什麼「爆米花指數」「優酷、愛奇藝、騰訊、B站等影視網站評分」等等,這些因為相對在大陸不是很主流,所以就先放一邊,不作為主要觀察對象。
  • 詳解豆瓣、IMDB、貓淘、爛番茄、時光網各大平臺電影評分的差異
    爛番茄對一部影片的評價是基於所有網站認證影評人的評價得出,網站會根據影評人的評價認定是好(新鮮番茄)還是不好(爛番茄),工作人員使用整體表現資料(aggregate data)來決定評論是正面(「新鮮」(fresh),以一個鮮紅的番茄作為標記)或負面(「腐爛」(rotten),以一個綠色被砸爛的番茄作為標記)。網站會追蹤所有的評論內容,以及正面評價的比例。
  • 數據分析證明最靠譜的電影評分網站不是 IMDB, 也不是爛番茄,而是...
    各種各樣的電影評分網站都提供他們對電影的評分,那麼他們的評分依據是什麼?哪個電影評分網站給出的評分最靠譜呢? 一位數據科學家就從數據的角度分析了美國四個熱門電影評分網站, IMDB ,爛番茄, Metacritic ,和 Fandango 。從而得出了評分最值得推薦的電影評分網站。
  • 《異星覺醒》爛番茄新鮮度100%,IMDb評分8.8,究竟違心不違心?
    但卻不知其體內竟然暗藏巨大的殺機,導致整個空間站都瀰漫著死亡的氣息,人類的命運也危在旦夕。3月18日,該影片在西南偏南電影節閉幕式上壓軸亮相。一經播出,爛番茄與IMDb兩大權威網站也開放評論。3月20日,爛番茄是100%的新鮮度,IMDb均分達到8.8分,均達到了科幻驚悚片的最高水平。如此開局,難道這是瑞安·雷諾茲繼《死待》後的又一回春之作?
  • 這些科幻電影雖然爛番茄評分很低,不過值得一看!
    爛番茄是很權威的網站了,基本上每部電影和美劇的評分都很客觀。例如《神奇女俠》,就能獲得93%的新鮮度,亞當·桑德勒的《傑克與吉爾》只有3%。但爛番茄的評分很低不代表不好看,對於科幻類的電影來說,大家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所以評分也是忽高忽低。小編總結了一些科幻電影,雖然爛番茄評分不高,但還是值得一看的!
  • 學電影的娃,聽說你還在迷信豆瓣的評分?
    爛番茄最佳影片榜單:其中爛番茄認證的影評人偏向於新興的網媒影評人,而metacritic選取的影評人主要是常在報刊、雜誌等傳統紙媒發表文章,公信度比較高的老派影評人。而豆瓣和IMDB的評選,則完全是基於大眾評分機制設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這兩個榜單上的入選影片,可以說代表了大眾的電影口味。
  • 爛番茄新鮮度98%口碑爆棚
    目前《黑袍糾察隊》第二季在metacritic站媒體均分為82分(觀眾評分還未公布),爛番茄新鮮度,98%,爆米花指數為81%。
  • 神盾局希爾主演的新劇,豆瓣評分僅6.4,爛番茄新鮮度卻高達93%
    此前給大家推薦過FOX臺的新劇《浪子神探》,雖然豆瓣評分只有7.2,但是從目前的收視率來看,卻是所有秋季檔新劇裡的收視冠軍。可見,已經亮相的秋季檔新劇,大多都表現平平甚至差強人意。其中,有這樣一部美劇,主演和題材對觀眾都比較有吸引力,然而評價卻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ABC臺的新劇《樹墩城》共有10集,每集長度大概是40分鐘左右。
  • 熱點 | 俞飛鴻《在乎你》改檔、爛番茄禁止粉絲映前評論、索尼將開拍《精靈旅社》第四部、《穿靴子的貓》推續集、何潔三胎產女添石錘
    只不過,爛番茄的這些舉措,並沒有在實際意義上產生太多的效果。近日,該網站宣布要進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就包括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舉措:禁止粉絲在一部電影上映之前,就對該片進行評論和打分。按照外媒評論,此舉的作用是禁止水軍在影片上映前「刷分」。無論是集體給影片高分還是集體給影片低分,粉絲在映前的任何打分和評論行為,都被禁止了。不過,一旦影片上映,該限制條件就會自動解除。
  • 《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IGN 4.0分 爛番茄16%新鮮度口碑撲街
    《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已經在北美正式上映,影片的首批影評出爐,IGN給本片打出了4.0分的超低評價,爛番茄這裡本片也僅有16%新鮮度(均分 3.2),62個評價中10新鮮52爛。IGN評分:4.0 糟糕  爆炸貝又帶來了一部聲勢浩大,非常自嗨,又令人難以忍受的《變形金剛》
  • 來了,爛番茄影史上評分最高的新片!
    好多以為只有2018見的電影,都相繼放出資源。前兩天魚叔才推薦了年度第一愛情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有年度最佳青春片之稱的《伯德小姐》竟然也趕在年末降臨!今天魚叔要說的就是2017作為榜霸一般存在的——《伯德小姐》Lady Bird《伯德小姐》以連續170個專業好評記錄,成為爛番茄網站有史以來得分最高的影片。
  • 盤點:十部爛番茄評分最低的超級英雄電影,你看過幾部?
    《靈魂戰車2:復仇時刻》爛番茄評分17%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糟蹋了尼古拉斯·凱奇的演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