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部新片要來的時候,大家都會不自覺地先查查爛番茄、Metacritic(MTC)、IMDb、豆瓣的評分吧,不說全信,但至少是很多人決定是否去電影院花錢以及調整期待值高低的重要參考。
最近有不少朋友通過後臺留言問我爛番茄、MTC、IMDb這些國外「權威」電影評分網站是如何計算電影分數的,目前這三個評分究竟哪個更靠譜。
一
天天泡在微博微信上的大家應該有這種體會——這是最崇尚個性的時代,也是最沒主見的時代。這是去權威去精英化的時代,也是大號兒網紅們主宰意見的時代。
而當面對「電影好不好,誰說了算?」這種問題,相信一部分朋友會脫口而出——聽自己的就好,管他呢?
沒錯,每個人的欣賞水平和趣味不同,對於電影好壞的標準當然也不同。但倘若因此就覺得「別人的評論和打分都沒意義」,那可就錯了。
首先,電影評論實質上就是份「購物指南」。
《紐約時報》影評人A·O·斯科特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
「這份報紙付錢給我,讓我把對於電影的個人印象,轉化為有理有據的觀點——不僅是分享我的感受,更是一種評測,是對讀者提出的有用忠告。」
往往當人們為一件東西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成本越多,就越會倚重專業的意見和大家的反饋。
比如說,網際網路普及以來,獲取盜版電影越來越容易,影評人的地位也隨之下降。
但在電子遊戲領域,專業媒體的評論和打分依然很受重視。原來,一款遊戲不僅售價是電影票的幾倍,需要玩家花費的時間也動輒幾十個小時,誰也不想白白為爛作浪費光陰吧?
其次,閱讀批評是一種很好的思想交流。
你有權堅守自己的好惡,卻不該封閉自己的思維。
評論家不僅負責品頭論足,實際上他們同樣是創造者,是推動藝術車輪不斷滾動的力量之一。
還得引用A·O·斯科特的妙論——
「我們(評論家)有能力,甚至是有義務,去判斷世人所創造的作品,去爭論究竟是什麼使我們感動、困惑、喝彩或煩悶。至少從潛在意義上說,我們都是藝術家。」
再者,這是一個文化產品空前泛濫的世界,工業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不可能全都是良品,總得有人去篩選過濾。可惜,社交網絡固然為每個人帶來了發聲的平臺,卻也是從眾心理的溫床,對言論的自由度和包容性都在削減。
少數派的聲音會被迅速淹沒,偏見和怒火又極容易如滾雪球般膨脹——你敢批評我家偶像!你知道他有多努力麼?你敢批評國產電影!你還是中國人麼?
所以,不管誰說了算,最重要的是——給差評的自由。
二
其實,現在誰說了都不算,唯評論家馬首是瞻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如今我們更看重的是分數——大家每天的衣食住行都要與形形色色的分數打交道,而在眾多「點評類」網站中,給電影打分的又走在了最前列。這就要請出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影迷三大神器」
第一大神器當然非IMDb莫屬。這家網站由英國人柯爾·尼達姆成立於1990年,那時候網際網路還沒普及呢!
無論電影數據還是評分,對影迷來說,IMDb的權威性無需多言。這裡,我只簡單講講IMDb的計分系統。
IMDb的分數從1到10,10為最高,只要是用戶就可以自由打分,而註冊過程很簡單,也沒有任何限制。
每位用戶的打分都會被計算到一部電影(電視節目)的最終得分中去——但可不是加總然後計算平均值這麼簡單。
網絡上流傳著一個IMDb計算分數的複雜公式,不過,那只是為「IMDb Top 250」所專設的。
通用公式則一直嚴格保密。官方解釋稱「顯示在影片界面的,並非算術平均數,而是加權平均數」。不必去搜刮腦子裡所剩無幾的數學知識了,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
按照IMDb的計算規則,來自「資深用戶」的打分權重更大,更能影響到最終得分,不活躍或新用戶則相反。至於「資深用戶」的判定同樣有一套規則,也同樣是秘密。
IMDb之所以把打分機制搞得這麼神秘,主要是為確保更多有效、真實的評分被計入,避免「水軍」、「刷分」、「惡意差評」等現象,這種做法在打分網站裡也很普遍。
其實,IMDb還提供了更詳細的評分細節。只要點擊分數下邊的連結,就可以看到目前的總打分數量、分數分布狀況,甚至不同性別、年齡、國別給出的平均分,仔細研究下能發現不少有趣細節。
比如:
IMDb詳細展示了不同性別、年齡用戶的打分分布,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男性觀眾的平均打分比女性低了將近1分,29歲以下的女性觀眾遠比30—44歲的女性觀眾喜歡這部片子。
而「IMDb員工打分」和「Top 1000名用戶打分」則是兩個很有參考價值的類目。
對了,猜猜這是什麼電影?
答案:2016年的《BJ單身日記3》。
第二大神器是成立於1998年,國內俗稱「爛番茄」的Rotten Tomatoes。
如果說IMDb崇尚的是人人參與,給出的是大眾評分,那麼爛番茄體現的就是專家意見。
這家網站由越南裔美國人楊生(Senh Duong,音譯)始創,他的初衷就是「讓人們可以方便地閱讀到美國各家媒體的評論」——有趣的是,他還是成龍的粉絲,正是在收集了成龍電影的所有美國影評之後,才萌生了建立網站的念頭。
爛番茄的打分群體嚴格限定在專業影評人範圍裡。只有供稿於媒體,或身為影評人協會註冊成員的人,才有資格打分。說打分也不確切,因為爛番茄並沒有「分數」這個概念。
工作人員在閱讀影評人就一部電影發表的評論後,判斷整篇影評的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然後把好評計為「新鮮」(fresh),差評計為「爛」(rotten),最後統計出給好評者佔總人數的百分比——即「新鮮度」(Tomatometer)。
比如一部電影的新鮮度是80%,意味著有80%的影評人認為這片子好。按照爛番茄的標準,如果影片新鮮度低於60%,那就是爛片無疑,可以丟他一臉爛西紅柿了。
可是還有人覺得百分比不夠直觀。於是1999年,「第三大神器」Metacritic誕生了,創始人是馬克·道伊爾和他的妹妹朱莉、同學傑森·迭茨。
當時爛番茄已經問世一年多並且非常成功,但他們還是看到了市場的空隙,把評分範圍從電影擴展到了圖書(後來取消)、音樂和電子遊戲。
如今,Metacritic的電子遊戲評分是電玩界最重要、最受玩家信賴的分數,甚至足以影響一款遊戲的銷售成績。
與爛番茄相同, Metacritic同樣請專業評論家來打分。不同的是,分數採用從1到100的數字來表示,被稱為「Metascore」。
如何把影評轉化成分數呢?他們的方法是,如果原評論者給出了具體評分,不論10分最高還是5分最高,不論按星級還是字母A到F,都可以轉化成百分制分數。
比如,若「A」是最高評價,相當於100分,那麼「A-」則相當於91分,「F」則相當於0分。如果影評人根本沒打分?那就只能像爛番茄一樣,由網站編輯讀完他們的影評之後再想辦法。
在最終分數的計算上,Metascore又跟IMDb挺像,是個加權平均值。
換句話說,在統計時,有些媒體和影評人更重要,有些則次要。至於具體名單和公式麼,不用猜你也知道——保密。
最後,Metascore採用很顯眼的三種顏色來體現優劣:綠色(61-100分)為佳,黃色一般(40-60),紅色(0-39)差勁,讓人一目了然。
顯然,「三大神器」之中,代表專業意見的爛番茄和Metascore,與反應大眾口味的IMDb恰好形成互補。
如果將三者配合使用,你就可以對一部電影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期。而這三家網站也都兼顧大眾與專業的不同態度。
IMDb既顯示本網站評分,也顯示Metascore分數,省去了大家來回查找的麻煩;
爛番茄會在新鮮度旁邊顯示來自普通用戶的「觀眾打分」;
Metacritic比較「狡猾」,普通用戶也能打分,但你看不見。
通過對比這些分數,不難發現,大眾喜歡的電影,影評人不一定喜歡,反之亦然;但若是雙方都喜歡或都說爛——那就八九不離十了。
三
「神器」雖好,可惜人家畢竟面向以英語為主的歐美用戶。假如你想去IMDb上搜一部並未在美國上映的華語片,很可能會空手而歸——就算有收錄,那少得可憐的評分樣本數量,也不足以作為參考。
不過我們也有自己的「影迷神器」。就拿最著名的「豆瓣電影」來說,它的機制與IMDb接近,都是由普通用戶來打分。
對比一下不難發現,很多外國電影的豆瓣評分與IMDb比較接近,這說明全世界的影迷不分國別,眼光都差不多。
而國產片的評分,總體上也能很靠譜地體現大眾的態度——某些擺爛坑錢的電影,任主創們吹得天花亂墜,哪怕票房一路奏凱,分數可就那麼一直沒羞沒臊地掛著呢。
但國內的電影評分網站還有許多需要提高之處。
在一些「差評風波」中,豆瓣創始人、CEO阿北曾有一篇發表於2015年12月的舊文《豆瓣電影評分八問》被大量轉載。文中提到:「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 42 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
如果真像這位創始人所說,那麼豆瓣採用的「總分/總人數」算法未免太簡單粗暴——這不正是被IMDb和Metacritic從一開始就摒棄掉的「算術平均數」嘛!前文也曾提到,這很容易讓虛假分數幹擾真實評分,偏偏我國還是「網絡水軍」的重災區。
好在,豆瓣也一直在設法剔除那些「非正常打分」。阿北將其歸為四類——
「註冊/收購帳號刷分的,註冊/收購帳號刷低分的,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桿用戶『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
他認為這些現象對分數影響不大,也透露網站的技術人員一直在與刷分者「搏鬥」,比如發現異常行為就刪除帳號之類。然而,比起被動的攻防戰來,一個更科學準確的算法豈不一勞永逸?
事實上,豆瓣的老用戶早已在無奈中摸索出一套經驗,比如一部電影在豆瓣上,打1星的和打5星的人數居然接近,評分分布圖呈「C」型,那麼多半是水軍在行動——但這種最典型的刷分案例已經越來越少見,要麼是豆瓣應對有效,要麼就是水軍更狡猾了。
介紹了這麼多,其實別人的評分畢竟只是參考,最終判斷還得由你自己來下。正所謂「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影評人有看走眼的地方,IMDb也有不靠譜的時候。
以下這些我的心得,也許能在你困惑乃至憤怒的時候幫上忙。
1、電影這東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跟愛國無關。
2、為什麼明明票房很好,自己也覺得很好的片子,爛番茄評價那麼差?
不是影評人耍清高故意跟觀眾過不去,而是同樣套路的片子他可能已經看過500部了,而你才看了5部。
3、為什麼你覺得不怎麼樣的片子,影評人都說好?
沒關係,不喜歡就不要勉強。
4、即便在IMDb上,劇集的打分也比電影高很多,8分劇一大把,所以9分往上才算真正的「神劇」。
5、在IMDb上,大家對恐怖片和喜劇也更為苛刻。一部6分恐怖片便算佳作,7分足以進入經典之列,而5.5到6分這個檔,笑死人不償命的喜劇也挺多。
6、即便在IMDb上,也有刷分現象。
不過參與其中的往往是「自來水」,他們不為賺錢,只為表示對影片的支持或憎惡。
2016年,《超能敢死隊》用幾乎全女班底翻拍了80年代的經典喜劇,這種明顯迎合女權風潮的做法惹得很多「直男癌」老影迷不快,紛紛在IMDb上惡意刷低分,影片評分一度跌至3.6,而由影評人給出的Metascore分數卻在60上下。
顯然,這片子挺一般,但不該這麼差。
之後,富於爭議的黑人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也遭遇類似窘境。打開這兩部片子的評分分布頁面,你會發現給1分的人幾乎和給10分的一樣多,呈現「C型」。莫非這是對「政治正確」的反彈?
7、除了發洩外,IMDb也有「愛國分」,印度電影就是重災區。
由於英語在印度比較普及,在美國生活的印度人很多,且大多數的教育程度不低,他們刷起分來可謂得心應手,勢不可擋。
另一個例子是,2016年克裡斯蒂安·貝爾的新片《承諾》由於涉及到土耳其歷史上對亞美尼亞人的大屠殺,明明只在電影節上公映過,卻招來九萬多人打分,其中近六萬人給了1分,三萬餘人給了10分——看來用IMDb的土耳其人比亞美尼亞人多,好在後來加權算法起了作用。
8、時間會證明一切。很多電影在上映之初分數偏高,別急,沉澱些日子,等打分人數多了,分數自然會降到理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