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娛樂圈行動派——去醬 的第180篇《我去》
今天,我幫《上海堡壘》問問責
估計連導演滕華濤自己都沒有想到,在《上海堡壘》上映的第12天,它會掀起一波討論熱潮。
但如同它跌落的口碑一樣,如今的爭議也絕對不在導演的預想之內。
去醬的朋友圈一早就被「事件源頭」——某公眾號的採訪文章刷屏。
標題起得很是驚悚:《國產片年度慘案:我用錯鹿晗》↓
年度慘案…
雖說《上海堡壘》的映後反饋的確跟前期鋪墊相去甚遠:
豆瓣評分3.2↓
票房1.2億↓
相比網傳3億多的投資,這的確是個不怎麼好看的成績單。
但電影行業的「撲街」概率並不算低,真至於到年度慘案這樣的級別嗎?
不敢妄下結論,不過驚悚式標題的傳播效果必然是達到了的。
與標題相同的關鍵詞登上熱搜↓。
就連原本都在吐槽鹿晗演技差的觀眾們也覺得導演有「甩鍋」之嫌,紛紛站出來進行聲援:
「感覺鹿晗有點冤,換個演技厲害的一樣不夠科幻。」
「鹿晗黑粉都看不下去了,給你漫威的團隊也拯救不了一個爛劇本。」
看起來跟這部片子毫無關係的向佐也忍不住站出來開炮↓
於是,已經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烈火英雄》等片子的衝擊下幾乎啞火的《上海堡壘》,又重新進入網友視線。
到底是導演真·甩鍋還是有心人斷章取義帶節奏?去醬我仔細看了一下導演的說辭。
因為《上海堡壘》這部影片,不少影評人都表示鹿晗將「流量+IP」的模式送入末路,流量神話或已終結,他們不僅不好用了,甚至開始起到反作用。
導演本人也承認,自己的確用錯了鹿晗,錯把他放入了一個不適合他的類型裡。
爭議恰恰出在這一部分。
畢竟在片子上映前,導演還一口篤定地在綜藝裡說:「我從2014年劇本還沒有的時候,就覺得他比較合適。」
兩相對比,不免讓人覺得前後矛盾。
但硬要說這是導演「甩鍋」倒也大可不必。
結合前後語境,導演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是他的團隊沒有過拍攝科幻戰爭的經驗,前期也沒有考慮好鹿晗是否真正適合這一影片類型,這來自於導演的判斷失誤。
而演員本身是被動的,實屬無辜。
所以……鹿晗到底適合什麼樣的類型?
去醬統計了從鹿晗回國至今所出演過的全部作品,根據按評分排序,得出如下結果(戲份較少的並未算在內)↓
從評分最高的《重返20歲》開始看起。
這部電影是陳正道導演與韓國CJ E&M株式會社同步開發的一部作品,在上映前夕,同IP的韓國版《奇怪的她》就已經收穫了不錯口碑,某種程度上已經具有完善的劇本保障。
鹿晗在其中飾演的角色叫做項前進,是女主的孫子,職業是樂隊主唱↓
不管是年齡還是職業設定,與當時的鹿晗都有極大相似性,因此也有不少人評價他是「本色出演」↓
《我是證人》,同樣是個源自韓國的故事,也有韓版電影《盲證》作為參考。
與《重返20歲》相比,鹿晗在其中的角色林衝沒有太大的本質性改變,依然少年,依然熱血。
可能最大的區別在於林衝身上多出來的那股子「痞」勁兒。
評分下滑是從2016年的《盜墓筆記》和《長城》開始。
儘管《盜墓筆記》擁有好評如潮的IP背景,但其成片效果依然不盡人意,劇本、特效、美術都遭到了吐槽。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翻了翻當年的熱評,打低分的觀眾對於鹿晗的評價倒還尚可,主責似乎不在他身上↓
歸根結底,可能還是吳邪身上天真男大學生的屬性,依舊與鹿晗平時的乖萌沒有太大反差,詮釋起來不會有太大難度。
《長城》當中,鹿晗僅僅是個出場6分鐘的配角,要從零散的鏡頭中去討論演技好壞有些不太公平。
更何況從「弱慫小兵」到「就義勇士」的完整故事線,讓他成了影片中少有的淚點,反而因為角色加成收穫不少好評。
後面完全「撲街」的幾部不再過多贅述:
《甜蜜暴擊》和《上海堡壘》依舊是看中了他身上的少年感。
《擇天記》中的陳長生總算有所轉變,沉穩、內斂,然而卻並未得到演技認可。
三部作品無一例外的都是從劇本到演員,方方面面全部崩塌。
去醬不敢妄下定論,但根據過往作品分析來看,能讓鹿晗獲得好評的片子有三點相似之處:
第一,劇本已經足夠成熟;
第二,角色與他本人貼近;
第三,好班底的配合調教。
顯然,目前鹿晗還並不是可以憑藉演技立足的演員,某種程度上更依靠故事和班底本身。
就像在《國產片年度慘案:我用錯鹿晗》這篇稿子當中記者所提出的靈魂拷問的一樣,或許滕華濤導演也該思考:「為什麼鹿晗在張藝謀的《長城》中收穫了肯定評價,到了您這又不行了呢?」
而張藝謀導演的原話也剛好可以回答:「沒有不會演戲的演員,只有不稱職的導演。」
固然鹿晗作為主演之一沒能為《上海堡壘》增色是事實,但鍋要甩給他一個人背嗎?
其他人究竟有沒有責任呢?
電影剛上映不久,導演和編劇就紛紛髮長文道歉。
一個說「《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門,《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作為導演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個說「致歉於那些不喜歡電影的朋友,辜負了你的等待」↓
回到開頭提到的導演採訪,實際上,雖然被詬病「甩鍋」,但他在其中也扛下了大多指責:
承認遇到很多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是因為自己經驗不足;
承認片子的世界觀也建構得不夠完整。
雖然的確看得出導演的反思,但與此同時,字裡行間似乎也隱隱流露如今的口碑與黑粉水軍和觀眾認知不無關聯的意味:
豆瓣評分低是因為在影片上映前就被攻陷,「沒有人會不組織(水軍),行業裡有人專門組織黑粉」;
打低分的群眾裡很多人連電影本身都沒看,純粹是在跟風嘲,「要說打分的都買過一張電影票的話,我們(票房)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數」;
中國觀眾對科幻的理解也跟國外不太一致,「他們需要一個複雜、龐大的世界觀,這樣才能信」。
本著公正、客觀、驗證才能出真知的原則,去醬找到身邊看了《上海堡壘》的小夥伴來「一探究竟」。
然鵝,小夥伴上來就毫不客氣地表示,它就是一部「從劇情到節奏,甚至連BGM都難看」的不及格爛片↓。
在她看來,導致它難看的原因五成在導演,三成在編劇,剩下兩成在男女主演↓
至於導演對於國內觀眾對科幻片認知的解讀,她完完全全無法認同:
「科幻電影的背景鋪陳到什麼程度要看你要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況且《上海堡壘》也不是沒交代背景,而是交代得過於敷衍。」
翻看那篇文章的評論區,不少影迷也在拼命例證這點。
不是科幻水土不服,而是電影存在問題。
經驗不足又迷茫混沌的導演
+
劇本梳理得不夠成熟的編劇
+
演技設定無法被認可的演員
+
騷操作引發觀眾不滿的宣發
《上海堡壘》口碑的崩壞只是或早或晚,而這,也絕非單單是某一方的責任。
撲街,不只是一個人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