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刻港產片黃金時代
Rex自畫像 ,他自稱「不愛上班,卻喜愛工作」Rex Koo在香港九龍區長大,他對舊味道的記憶,往往來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產片。那時候的巨星和佳片多到數不清,他把那段黃金時代形容為「酒池肉林」。儘管自小就是忠實的影迷,成年後也是資深的港產片發燒友。但他說自己不是做導演或編劇的料,因為「導演太辛苦,編劇沒錢賺」。所以Rex Koo畢業後才選擇了「有錢賺」的平面設計。但在開始自由創作之後,他的作品開始更越來越貼近自己一直鍾愛的電影。
-
邵氏電影的傳奇年代--港產片黃金時代的光影記憶
新浪娛樂/阿木邵氏電影60年代崛起 香港電影被譽為「東方的好萊塢」,這與邵氏電影在六十年代的世界性崛起密切的相關,因為邵氏公司自六十年代中期影城建成並使用後,不但在大約二十年間保持著30-50部之間的年產量,且一再的在亞太影展等國際影展中獲獎贏得不俗的口碑。
-
文雋談電影很任性:港產片不如80年代好看
——文雋,從上世紀70年代末踏入香港影壇,做過演員、編劇、監製、導演,參與製作過逾百部電影,是古惑仔系列的教父,曾任多屆香港金像獎主席。這位「大佬」在12月6日來到了順德羅浮宮,作了題為《光與影的故事——香港電影那些年》的講座,以下是精彩實錄,供大家回味。一、港產片真的不如80年代好看了嗎?「上世紀80年代對香港電影而言是天馬行空般的歲月,拳頭、枕頭、無釐頭,什麼都可以拍。因為有分級制度,不用立項、審查,影視產品投向市場,滿足不同需求。」
-
新世界舉辦歷史體驗展《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重溫舊日芳華,期待皇都重生
皇都戲院亦見證著港產片的黃金年代。嘉禾於1971年成立院線「雙皇」,皇都成為會員,自此改播港產片,由李小龍的武打片、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師弟出馬》、《人嚇人》、《新蜀山劍俠》、《胭脂扣》以至本土動畫首作《老夫子》,一一躍上那些年皇都的大熒幕,為不少人留下「星光伴我心」的美好回憶。
-
港產片真的越來越差了嗎
2015年稍稍回升,3.84億港元,大家好像不太願意掏錢去看港產片了。還有一個壞消息,戲院的座位減少了,這是雞和蛋的問題,好像是因為沒有觀眾,戲院減少了;但是戲院減少了,不方便看電影,就更不願意去看。1993年香港有19間電影院,一共提供了二十二萬兩千多個座位;到了2015年,電影院多了,可是規模縮小了,都是小型的、袖珍的、迷你的電影院,有47間,可是總座位只有37800個。
-
撐港產片:電影系學生帶著劇照遊香港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經歷了非常輝煌的年代,不僅是「東方好萊塢」,更陪伴了許多80/90後的成長。如今我們長大了,港片卻老了,不過依然有不少熱愛它的人,對每一部電影、每一個角色、每一個熟悉的電影情景,都念念不忘。
-
《豪門夜宴》:港產電影黃金時代的讖語歡悲
「時代」命題的電影不少,而一部拍攝於1991年的港產老片,在「老片今看」的語境下,這部電影堪作港產電影黃金年代的獨特標記。它的名字也與黃金年代的氣度景象相匹配——《豪門夜宴》。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在於其拍攝背景:當時中國大陸華東水災肆虐,為了募集捐款,一百多位香港明星和製作人,上至五十年代的老前輩老甘草,下至九十年代初風頭正盛的新貴雛鳳都參與到了本片出演和製作,其陣容之大、分量之重,至今恐怕只有《建國大業》能匹敵了。
-
陳木勝去世,帶走了港產動作片黃金時代的秘密
從港片黃金時代的《天若有情》,到黃金時代過去之後的《特警新人類》《新警察故事》《三岔口》《寶貝計劃》《掃毒》,陳木勝電影,就是一部港產動作片史。「燃」、「爆」、「豪情蓋天」,都是在陳木勝導演的動作電影中一直以來最顯著的標籤,他因此被稱作港片中的麥可貝。而當這個港片動作男神走了,港產動作片也再也不火爆了。
-
港產設計師描繪經典港產片:系香港人,總會掛住香港電影
而港產設計師的風格和代表作,向來在兩岸三地及全世界都受到關注。近年不少設計師選擇北上內地「撈金」,當然亦有很多優秀設計師和創作者繼續留在香港「深耕細作」,發揚港產力量。知名設計師Rex Koo是其中一例:他今年書展推出個人第二本圖文集,描繪一位設計師兼插畫家眼中的八九十年代港產片回憶。
-
專欄|香港人談:港產片滅亡的原因
港產片的確曾經雄霸華人市場,但那是韓國專政、臺灣黑社會當道、國內沒走上自由市場的時候,當美國人強迫臺灣打開市場,好萊塢電影無限制進入,港產片失去了比香港更大的市場,再加上盜版光碟重創,香港電影已奄奄一息,更重要的是沒有機會再抬起頭來了。
-
撐港產片 | 電影系學生帶著劇照遊香港(二)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經歷了非常輝煌的年代,不僅是「東方好萊塢」,更陪伴了許多80/90後的成長。
-
港產鹹片標題史,也是血淚史
其實三級標題黨不是港產鹹片獨有的,在我大東亞源遠流長、枝繁葉茂。韓國片常與親戚掛鈎——《善良的小姨子》《媽媽的朋友》等等;日本片就是關鍵詞的疊加——濃厚、初體驗、痴女云云。這位八婆雜誌小編肯定是睇鹹片大的,熟悉的味道鹹片文化在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滲透到方方面面,已經成為某種「生活方式」,你看就連那些「正經」的港產片,也不時會中出一手 ,就知影響有多大。
-
《陀地驅魔人》港產恐怖片已死,香港鬼片是否真的沒落
張家輝與郭採潔在港產恐怖片匱乏的年代,張家輝把滿腔情懷都獻給了香港鬼片。上世紀90年代,我們的「童年陰影」港產鬼片幾乎無蹤跡,除了麥浚龍的《殭屍》,香港鬼片幾乎消失殆盡。張家輝飾演的發仔驅魔大師,與一般恐怖片不同,他一點都不厲害,還經常被鬼打,驅鬼全靠打嘴仗,這樣的人物設定還是比較合理的。張家輝與惡鬼在電影中生前有怨氣怨恨的亡靈會彌留人間,這個設定使得發仔的驅魔更像一種化解,幫鬼解決問題,尋找可疑的蛛絲馬跡,有點偵探鬼片的感覺。
-
「香港金像獎2017」必撐的港產片!
新一屆的香港金像獎即將在四月九日晚舉行,這次的出戰的電影已不再只有警匪片為主,多了一些論親情、論人生的小品電影,以下的幾部港產片,你可能在上映時看漏了眼
-
粵語港產片輸粵政策"鬆綁" 港名導演喜見"及時雨"
中新社香港6月29日電 (香港回歸十五年)粵語港產片輸粵政策「鬆綁」 港名導演喜見「及時雨」 中新社記者 譚休伊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素有「東方好萊塢」美譽的香港,回歸以來與內地影業互動日趨活躍。中央政府在香港回歸15周年之際,宣布將放寬港產粵語版影片進入廣東市場,近年來「北望神州」的香港電影人,喜迎「及時雨」。
-
今年最值回票價的港產片!
香港導演邱禮濤最近幾年一直保持著極其旺盛的創作力,每年有多部新作上映,去年的三部裡更有一部代表香港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被 港 產 片 耽 誤 的 寶 藏 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影壇人才輩出。在捧紅諸多明星大咖的同時,也帶出了不少金牌綠葉。
-
衝鋒車:港產片回溫之作
-
「港產殭屍片」的起伏:興於洪金寶、林正英,止於徐克、錢升瑋
1936年,香港的「南粵影片公司」就拍攝了一部「殭屍題材」的黑白電影《午夜殭屍》,這也是港片大銀幕上的首部「殭屍片」。可謂是「港產殭屍片」真正的開山鼻祖。這一年,香港「新華影業公司」拍攝了一部名為《湘西趕屍記》的「殭屍題材」作品。該片的出現,為「港產殭屍片」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轉折。
-
「港產殭屍片」的起伏:興於洪金寶、林正英,止於徐克、錢升瑋
的確,80年代中期的港片大銀幕上,「洪家班」打造的《殭屍先生》掀起了一股「茅山殭屍片」的時代浪潮,而林正英出演的「九叔」,也成為了這股「港產殭屍片熱潮」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銀幕形象。1985年的《殭屍先生》,被許多影迷奉為港產「茅山殭屍片」的開山之作,但其實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殭屍片」就已經開始在港片大銀幕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