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到了《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時,港劇中「大女主」的戲路基本已經走到了盡頭。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鄭九妹對女性的詮釋已經達到了盡頭,如果再進一步,劇作很可能會淪為無腦爽文。
鄭九妹之後,港劇中也不是沒有出現過有魅力的女性角色,比如《使徒行者》中的佘詩曼飾演的丁小嘉,也是在延續自強不息的大女主道路,在重頭戲時也有極度具有爆發性的表現。
但後來的這些女性角色,往往是為了襯託男性角色,即便有偶爾的華彩片段迸發出了壓制男性角色的跡象,但從作品本身的完成角度而言,仍然是為了劇本與男性角色服務的。
但《義海豪情》中的九姑娘不是。
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如果劉醒這個角色不是由黎耀祥來詮釋,而是換另一個人,那麼這部劇的精彩程度無疑要大打折扣,很可能出現軋戲的現象。
當然,優秀的作品要靠每一個幕後工作者與演員共同成全,作品本身著重刻畫女主角鄭九妹,也是九姑娘這一角色十分精彩的重要原因。
從未提到「大女主」三個字的TVB其實一直在踐行大女主的道路上遙遙領先。
從最初的嘗試,到後期的多處爆發,在如何呈現女性的自強、獨立與優雅上,有不少作品彰顯了當時的女性觀。
比如早在2004年就出現的《金枝欲孽》。
表面看來,玉瑩、爾淳、如玥、安茜都是皇帝的妃嬪,生死榮辱都在皇帝一念之間。
但在實際劇情中,皇帝以及其他男性角色其實對劇情影響不大,四位女性角色都有著完整的立場設定與性格形象,爭鬥與合作戲份也被渲染得較為合理。
《巾幗梟雄》系列劇也將這一趨勢繼續推進。
第一部中作為四奶奶的康寶琦自嫁入蔣家後便牢牢掌控了蔣家的產業,面臨質疑,康寶琦多次以個人身份承擔責任。
女性角色的事業空間不再依賴於男性的「給予」,而成為個人爭取的戰利品,大奶奶殷鳳儀所做一切雖是為了嫡子,但卻將主導權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巾幗梟雄》甚至懶於描寫太多感情戲份。
劇中除了略微地渲染了蔣喬與康寶琦的青梅竹馬之情外,男主角柴九是康寶琦的知己,二人情誼光風霽月且明朗坦蕩,女配孫海棠跟隨柴九,亦因柴九重情重義。
而到了第二部《義海豪情》中,加入了「抗日」的元素,提醒我們國人勿忘國恥,不可以積貧積弱。
該劇的一大特色是將人物的個性、命運與時代、國家等融合,有廣州的大毒梟、毒梟之女、鄭氏家族、警察、日本鬼子、遊擊隊和豬籠裡一家等。
它所表現出的民族大義、家族豪情、兄弟義氣等,無不滲透於劇情的精彩片段,展現出人性的光輝,也很好的詮釋出劇情中所襯託出的時代背景,在選擇大義所做的犧牲以及堅守的勇氣與艱難。
而被稱為「九姑娘」的鄭九妹這個角色實在令人喜歡與敬佩。
她背負毒梟、黑道老大、漢奸等多重罪名,手段狠毒激烈,很少留下後路,一生誓要成為當權者,只為親手摧毀自家的鴉片產業。
她一生為別人,為民族,卻深藏功與名。
鄧萃雯飾演得霸氣十足,有血有肉,眼神裡都是感情。
在後期的戰亂中,九姑娘展現出了極強的執行能力,將善良作為最終目的,而非性格本身。
九姑娘是真正的愛國,雖然在表象中做出的有違常理之事,但背後及內心的付出已遠遠超過力所能及的範圍。
愛國與民族之情,不是口頭表達出來的,而是真正寄託著家族情感和民族大義。
九姑娘不管別人說她是漢奸、賣國賊還是坑害成千上萬人的毒梟,她仍要跟日本人合作。
因為她深知,如果她不這麼做,會有更多的人去跟日本人合作,到時害的人會更多,而且利用與日本人合作的機會,更好的保全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她盡她力所能及之力去做。
她在許多孩子面對危難之時,幫助他們安全抵達香港,自己仍留在廣州與日本人周旋。
九姑娘表面看似亦正亦邪,實則緊緊守護著自己的底線與良心,瞬間將這個人物帶出了傳統的善惡定義。
男主角劉醒性格暴躁且不留情面,但是很重情重義。
在排骨危難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幫助他脫離危險,最後證實真相。
在妹妹身患絕症的時候,仍留出大部分錢給她看病上學,讓她活得快樂和開心。
在遊擊隊需要幫助無援的時候,仍冒著生命危險幫他們找到一臺電報機。
真正展示了什麼是義,什麼是豪。
而九姑娘與劉醒的感情線更是超出了一般的男歡女愛,而是在大時代背景下展現出了知己與摯愛的雙重形式。
更重要的是,這種感情表達極其克制,因為有許多未完成的事,兩人有各自重要的人。
所以這部劇是破天荒的不談戀愛。
男女主生死契闊、與子成說的場面,吝嗇到一顆「狗糧」都不撒。
沒有任何曖昧的舉動,只有至死不渝的眷戀和浪漫,不必說什麼,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已經是深愛了,彼此心照不宣,但誰都未曾開口。
生要一起生,死要一起死。
如果我先走,我就在天上等你。
多麼美的約定,在這樣的愛情面前,你會驚覺連「我愛你」這三個字都顯得那麼多餘。
當下的愛情觀,與九姑娘和劉醒在家國大義面前的互相救贖,互相依靠、互相扶持的刻骨銘心相較難免太過於狹義膚淺。
甚至在結尾前,二人都沒有絲毫情侶間應有的親密互動,便是這戰火紛飛的時代最美好最純潔卻又最深沉的情感。
但也正是這種克制,令《義海豪情》在劇情與內涵上都超越了第一部。
同時,九姑娘和劉醒的結局又與時代的變化相聯繫。
他們在國難當頭時註定無法走在一起,需要背負著家族、兄弟的命運。
在結束痛苦的八年抗戰後又爆發出內戰,接連的動蕩和國情變化,又讓他們分離,最終讓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又是改革開放後的時代。
因此,從宏大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命運註定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深刻體現出「沒有國哪有家」的概念。
《義海豪情》商戰真實,親情真摯,愛情堅貞,情懷真切,既有動蕩時代的緊張和殘酷,又有細微之處的溫暖與動人,既盪氣迴腸,又涓涓漸進。
它是絕對是難得的好劇,多少人情冷暖、國運世事,以小見著,盡在其中。
少見的視角,不是戰爭的前線,不是戰爭的後方,而只是普通人在戰爭的環境下是怎樣掙扎求存的,在戰爭這種極端環境裡人性惡的一面和人性光輝的一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無論是對《巾幗梟雄》的喜愛,亦或對《義海豪情》的眷念,我想對於我本身而言,更多的是一種「一生未能遇到這種摯愛知己」的嚮往與感慨。
就像從「處在絕望仍力竭,留守最尾一起哪怕歷劫」到「未懼身上被子彈留痕,維護你我卻甘於捨身」的人,只能想像與憧憬。
這世上,有一個人,懂你的言外之意,也懂你的欲言又止,懂你的笑而不語,更懂你的痛而不言,為你出生入死,對你矢志不渝,永遠相互仰慕,又相互守護。
誰會不嚮往這樣的一個知己?
人生得此一人,死而無憾矣。
文/咖啡裡的雲
圖/網絡
~未完待續~
關注我
與我攜手共看雲捲雲舒,世間百態
願你情深不被辜負
喜歡本文,就點個「在看」吧
你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最大動力
推薦閱讀:
《巾幗梟雄》:不完美的結局,卻是「完美」的落幕
《巾幗梟雄》:它的精彩是全面的,也是不走尋常路的
《巾幗梟雄》大奶奶:謝雪心用舞臺劇的功底把「奸」的多面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巾幗梟雄》:蔣喬對康寶琦,是愛情,是欣賞,是深入骨髓的信任
《巾幗梟雄》:有一種「懂得」,比愛更深刻,比波濤更洶湧,比天地更廣闊,熾熱又坦蕩
《巾幗梟雄》:康寶琦固然是個奇女子,孫海棠也非比尋常
《巾幗梟雄》:從貧民到梟雄,柴九的成功「自成一家」,難以複製
《巾幗梟雄》:唯有她,能演活康寶琦獨特的完美,而又絕不「聖母」
《巾幗梟雄》:與其消沉絕望,不如從故事中學習「人是求生而非求死」的歷劫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