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帥文圖
「最懂你的,可能不是父母,而是手機,因為它或許在時刻『偷窺』你!」
6月8日,一則央視新聞揭露了手機APP「偷窺」亂象,不僅有多款APP存在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並在後臺「悄悄」活動,更甚至存在一個APP能偷偷「叫醒」手機裡其它十幾個APP「集中開會」,「偷窺」你手機裡的個人信息,造成你的手機卡頓、耗電。
那麼,鄭州的手機用戶是否也遭遇過類似現象?對此,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展開調查。
央視:APP偷窺用戶隱私訪問照片近25000次
在6月8日央視新聞的報導中,大三學生小劉是一個科技發燒友,他有機會作為體驗用戶,將自己的手機作業系統升級到該手機廠家推出的最新測試版本,在這個測試版本中,新增加了一個功能,該功能可以記錄自己手機上安裝的APP啟動和使用過程。
然而,使用幾天後,小劉大吃一驚,他發現,自己手機上安裝的很多APP存在頻繁自啟動,訪問、讀取手機信息的現象。其中一款移動教學軟體「優學院」十幾分鐘訪問手機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另一款辦公軟體「TIM」一小時內嘗試自啟動近7000次,並不停讀取通訊錄;還有很多常用的社交、辦公、娛樂軟體也都存在後臺高頻率讀取著手機信息行為。
之後,小劉登錄了一些社區論壇,發現有網友用另一款手機作業系統也偵測出大量APP在後臺頻繁訪問的「小動作」。有網友發現,一個APP喚醒了手機裡十幾個APP偷偷在後臺運行。
現狀:手機APP悄悄運行用戶卻不知何時打開過
為了解鄭州手機用戶是否也曾遇到過此類情況,6月8日、9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走訪調查中,採訪了多位鄭州市民。其中,有不少年紀較大的市民表示,自己的手機買得不便宜,可沒用多久就出現了卡頓、耗電快,讓家裡孩子檢查後,發現手機後臺有大量APP正在運行,可這些APP他們卻沒有印象打開過。
同時,還有幾位愛網購的市民告訴記者,他們在手機購物平臺APP瀏覽商品後,打開瀏覽器APP卻能看到很多類似廣告,兩個不同的手機APP,卻知道他們的心中所想,讓他們細思極恐。更甚至有市民從不玩手機遊戲,卻每天都能接到手遊顧問的電話,自己的電話號碼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被這些手遊顧問得知。
據今年50多歲的李女士說,她的手機是在去年新換的,買的是某品牌配置較高的智能機,花費了四千多元。她平時使用手機較多的是聊聊微信、拍拍照片,手機裡的APP也都是新機自帶的,沒有下載過其他APP。可用了不到半年,她的手機就出現卡頓,耗電快。「我讓我姑娘檢查了一下,手機裡自帶的十多個APP都在後臺運行,瀏覽器裡的網頁也打開了一百多頁,可我卻不記得打開過這些APP!」
「前兩天,我在手機淘寶上幫朋友看了一下洗衣機。之後,打開UC瀏覽器查東西時,發現被推薦了很多洗衣機的廣告,而且與我看的品牌都是一樣的。」愛網購的張女士說,剛發現這個問題時,讓她覺得很奇怪,兩個不同的APP怎麼會知道她的心中所想,更讓她一時間出現了細思極恐的情緒。直到後來,她才知道兩個APP是一家公司的,但她心裡已經對此產生芥蒂。
此外,還有受訪市民馬先生抱怨,他從不玩手機遊戲,手機上的遊戲也是家裡孩子下載的,他也沒有用手機號給孩子註冊過手機遊戲帳號,可他卻每天都能接到一個自稱手遊顧問打來的電話,他也不知道對方是什麼時候得知他的電話和信息。為此,他現在都不敢接聽陌生電話,工作也受到了影響。
調查:手機APP「偷窺」等已成為普遍潛規則
在央視新聞的報導中,曾有業內人士表示,APP之所以要廣泛地、儘可能地收集用戶信息,實際是為了實現精準營銷。同時,APP頻繁地啟動可以使APP「日活躍用戶」等流量數據變多,這也是APP獲得融資和廣告投放收入的重要參考。
採訪中,記者也諮詢了鄭州某公司從事APP研發多年的湯先生。湯先生告訴記者,據他了解,在手機APP的生態圈裡,APP「偷窺」、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已經成為了普遍的潛規則,更甚至有一些手機APP運營管理者會相互共享用戶信息,或者將其當作資源販賣。
比如,某APP運行管理者通過手機APP超範圍收集到一部分用戶信息後,為了擴大精準銷售群體,他會將這些信息與他客戶群體相同、但經營範圍不同APP運行管理者共享用戶信息資源。或者,其會將一部分有針對性的客戶信息打包賣給針對客戶群體較強的公司或個人。
此外,湯先生還告訴記者,除了手機APP運行管理者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APP運行管理者也不知道自己的APP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因為有不少APP運行管理者或公司,其本身是沒有能力研發手機APP,從而委託第三方或其他渠道進行研發,而這些手機APP的原始碼中就很可能會存在「後門」,一些別有目的的第三方或其他渠道研發者就會通過原始碼的「後門」,暗中竊取收集APP運行管理者的客戶信息,並讓APP運行管理者當「替罪羊」!
預防:應用從安全渠道裝不明連結不要點
所幸的是,針對手機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這一問題,國家已相繼出臺《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和《網絡安全實踐指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基本業務功能必要信息規範》,對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授權、過度索權等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
那麼,手機用戶該如何防範,避免手機中的個人信息被「偷窺」呢?
對此,據湯先生說,目前,有不少手機APP的下載渠道非常多,尤其手機遊戲類,再加上一些APP應用市場的審核門檻非常低,會給一些圖謀不軌的APP進入市場留下空間。所以,手機用戶在安裝APP時,最好選用手機自帶的應用市場或安全渠道,千萬不要點擊不明來源的連結安裝APP,避免安裝到有可能已經加了「料」的應用。
此外,為了避免手機APP在後臺「悄悄」啟動運行,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系統自帶的類似「手機管家」的應用將不常用的APP的自動啟動關閉,避免其關聯啟動更多APP;也可以隨時在手機上檢查後臺運行的APP程序,將不用的關閉,這樣不但能節省手機運行資源,而且也能及時關閉「偷跑」的APP;又或在夜間休息時將手機關機,防止手機APP「悄悄」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