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劍剛
看看從前,看看眼下,與名分相關的故事一直在發生著。女人與男人有了關係,不論是多麼相愛,也不論男人給了女人多少利益,也不管當初是怎樣承諾的,甚至不惜將男人弄到牢裡去,也得爭一個名分。可見名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她什麼都得到了都不算數,關鍵是要得到那個太太的位置,要太太那個名。過去要八抬大轎抬進去,現在也講要明媒正娶。即便周圍的人全是有不可描述關係的嫌疑人,他(她)們也對經過正式程序而成為太太的女人高看一眼。這大概就是道德觀念的無形力量吧。儘管有關男女名分的觀念,如今已發生了變化,但這個變化在社會實際生活中仍處於可以忽略不計階段。
女人要名分,男人更要名分。不過,男人要的名分更多的是政治層面上的東西。這種事說起來,也是源遠流長了。
最早強調名分的是孔子。《論語》記載:子路問孔子說,衛國國君若是請您去治理政事,您首先要做的會是什麼呢?孔子說一定是正名這件事吧。子路不以為然,孔子就說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可見,孔子對名分這件事看得有多麼重。
其實,名分在很久以前是分開來說的,是兩個概念,名為名,分為分,何者為名,何者為分,通俗一點說就是,你要先有一個名位,比如:父、子,這是名位;然後要做與此名位相匹配的事,比如,父要做到慈,子要做到孝。而作為君臣,當然要做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了。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第一卷記述了三家分晉的史實以後,發表了一通自己的看法。他主要闡述了名分的重要,並列舉了許多例子以證之,特別對三家分晉作了較詳細的分析。趙、魏、韓三家分晉既成事實以後,向衰弱的周王室請求分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居然就答應了。周天子這樣做是把諸侯名分給了三晉,於是三晉就有了名分。這就像小三被扶正了一樣,而周的禮制卻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從而周室天下就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司馬光還列舉了許多例子,都在《資治通鑑》第一卷裡,我不便都抄寫在這裡。好在這是一部極容易得到的書,誰有興趣誰就可以去翻翻,無須贅述。
概而言之,名分很重要,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不論從前、現在還是以後,除了觀念有新舊之別外,「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會一直體面地顯示著它的作用。
假如你不信,你就試試,試試就試試,把爸爸媽媽或父親母親之類的名位都去掉,兒女都直呼其名,同時相互之間都稱哥們兒;夫妻都改為性伴侶。名位沒有了,應該做的事的責任也就淡化或是根本就不存在了,一部分人期望的家庭解體的「理想」就大大地提前實現了,渴望享受天倫之樂的人們就只能把自己想像成歷史劇中的角色——假裝一回爸爸媽媽和孩子。這樣,個別人或許會覺得不錯,但是,多數人會覺得不好,起碼在現階段,這個少數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就像有人稱讚「小三」的現象可以忽略不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