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5日援引科學家們的分析評估,目前全球的煤炭儲量將在200年後用完,天然氣也將在不到一個世紀後枯竭,而「全球經濟血液」石油更是將在2050年前終結,這些報告表示,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已經擺在我們這代人眼前。
能源是人類經濟發展和生產活動的主線,比如,中國傳說中燧人氏鑽木取火,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盜下神火,都在說明人類一直以來對光明和能源的探索。
事實上,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史,就是能源利用的進步史,從草木到化石能源,從煤炭到原油,從原油到新能源……,新能源又包括風能、太陽能等,作為未來新能源的核能更是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
如果說貨幣是一個國家經濟信用的展示,能源則是一個國家經濟未來的體現,此刻,就當全球還在為原油供應量和油價爭論喋喋不休之際,全世界已經處於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迭代的交匯期。
而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將目光再次投向中國,無論是對傳統能源的升級和發現,還是新能源的探尋和開發,中國無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創下了多個綠色能源之最,中國勤勞智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實現了眾多領域的突破和創新,並確保這些核心技術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比如,可燃冰就被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更是人類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所以誰先掌握可燃冰,誰就將在未來獲取最大的增長動力。
消息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掌握可燃冰試採核心技術的國家,並將要正式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採,這就意味著將用上比石油更加清潔的新能源,目前,藍鯨1號已經在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完成首次可燃冰開採,累計產氣30.9萬立方,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兩項世界紀錄,這也意味著中國已提前佔據了該能源技術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印度等多國也制訂了可燃冰有關的勘探開發和研究計劃,但截至目前,擁有先進技術的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卻一直沒有取得技術上的突破進行全面開採。
中國成為第一個實現可燃冰持續穩定生產的國家/ 圖片eblnews
資料數據顯示,中國海域可燃冰資源量約800億噸石油當量(相當於整個波斯灣已經探明油氣儲量的1.5倍),目前,中國相關機構已經布局了十多個成礦區帶,且經過鑽探驗證圈定了兩個千億方級礦藏。
與此同時進行的是,中國還計劃將在3.6萬公裡外的太空建設太陽能發電站,根據計劃,將在2030年開始建設兆瓦級空間太陽能試驗電站,據悉,該項目已在重慶啟動建設,這意味著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個建成有實用價值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國家。
12月1日,中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後,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後續中國還將陸續實施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同時還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和月球基地,對此,外媒評論稱,中國將新能源和太空技術的科研努力推向新高度,這也是能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原因所在。
我們注意到,這只是中國太空計劃的一部分,最新消息顯示,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核動力飛船將定期往返於行星際空間,在遙遠行星和小行星上的採礦地之間運送工人,而下一個目標將是火星。
同時,中國對太陽能、風能、電池和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和應用也非常廣泛,不僅於此,中國預計還將在幾十年內建成世界上首座用於發電的穩定燃燒「人造太陽」項目託卡馬克裝置,給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而就在這個時候,媒體又傳來重大的利好消息。
據人造太陽項目裝置總工程師宋雲濤教授一周前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介紹,「中國的科學家都在努力實現熱核反應堆構想,託卡馬克沒有鏈反應或放射性廢物不受控制的問題,甚至海水也可用作燃料,比如,一升海水所提取的聚變燃料相當於350 升石油所產生的能量」,所以,僅從這點上說,熱核反應堆能產生人類用不完的大量能量,這也是這項新能源技術能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原因所在。
現在的最新進展是,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5日報導稱,被稱作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項目,即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12月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給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據「人造太陽」項目裝置總工程師介紹,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中國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在裝置中,氫原子融合成氦,氦能夠聚集比太陽核心高出數倍的熱能,另外一個也在合肥建設中。
同時,中國在核電事業核能工程的建設安裝方面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據中核集團11月27日消息,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這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要知道,目前全世界的核電建設都在依賴中國製造,而華龍一號就是代表。
要知道,中國的這項技術來之不易,相關資料顯示,這場「旅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已經進行了半個多世紀。我們認為,這是世界能源史上繼煤炭和原油被開採使用之後的又一次能源變革。這或許也是我們這代人所面臨的重大投資機會之一,並將成為繼高鐵,大飛機、華龍一號後,又一張國家經濟名片將橫空出世。
另一面,在傳統能源領域,在中國的石油開採技術提升下,新的油氣資源也在不斷增加,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二周前發布消息稱,藉助新一代超稠油開發技術,破解了超稠油開發的世界級難題。
目前該公司稠油累積產量已經突破1億噸,實現新增可採儲量2億噸,並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優質環烷基稠油生產基地,而環烷基稠油更是被譽為石油中的稀土,是國家戰略性原材料,再稍早時,新疆準噶爾盆地的瑪湖凹陷區也發現了一個10億的超級大型圓形油田,而且據專家估計有12.4億三級石油儲量。
BWC中文網百家號財經團隊認為,如果說,歷史上的中國經濟錯過了蒸汽機發明帶來的工業文明,錯過了海洋文明,那麼,以上這些多個全球能源之最和能源創新技術突破,以及中國能源企業、工程師及科學家們對新能源孜孜不倦地探索,還是傳統能源的技術升級對於促進能源安全保障、降低用石油和天然氣成本及優化能源供應鏈結構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