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子
編輯/排版/淘妹
一個月前的《歌手》落下帷幕,林憶蓮奪冠歌王,而緊排在林憶蓮之後的,是一個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少年。幾個月前,可能沒人知道迪瑪希是誰,《歌手》之後,迪瑪希獲得了無數人的認可。無疑,迪瑪希是本屆《歌手》最強勁的黑馬。
上帝給了迪瑪希天使的面孔,也給了他「魔鬼」的聲音,他的聲音清澈深遠,在4.5個八度音階中自然遊弋。4.5個八度是個什麼概念?大多數流行歌的音域在一個半八度左右,民謠小清新大概在一個八度。音域到了兩個八度的歌就已經很難唱了,比如汪峰的《存在》和被視為男歌手演唱能力的試金石的楊宗緯版《洋蔥》。即使不是粉絲,也會認真地讚賞一句,這樣的現場,「很美」。
再對比迪馬希的現場《第五元素》,高音升了key,低音部分降了key,加上些許花腔轉音,而這首歌的創作的時候,是給電影裡的外星人唱的,高音和低音部分都由電腦製作完成。而靠人聲完成這首歌的時候,那年,迪瑪希剛好20歲。
沒有人天生就能跨越4個八度,真正打造天賦的是,對音樂的熱愛和嚮往。廣闊的音域來自於刻苦的練習。
「你知道自己會成為歌手是什麼時候嗎?」
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迪瑪希看著鏡頭,認真地回答著:「人幾歲能記事?兩歲嗎?一歲嗎?那應該是兩歲開始。」
出身於音樂世家,父母早年都是哈薩克斯坦的音樂家,爺爺是一名冬不拉演奏家,良好的家庭氛圍給迪瑪希提供了一個好的音樂環境。「我從未想過會選擇音樂之外的職業」。
從5歲起,迪瑪希說,他每天都要去音樂學校,幾乎不曾間斷。5歲的年齡,對對很多人而言,只是一個模糊的記憶,當大部分人,還在玩著過家家的遊戲,對一切全然未知的時候。迪瑪希在音樂教室裡,一個接一個小時的苦練,一個音階一個音階地拓寬自己的音域。16歲那年,合唱團裡缺人唱高音,迪瑪希被叫去,唱合唱團裡的第一女高音。
早年迪瑪希在接受自己祖國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衛視訪談的時候,他提到了小時候的一件小事:「我從小就夢想能在大舞臺上表演,因而每次畫畫時,別的小孩子可能畫的是飛機,房子,我經常畫一些在舞臺上表演的麥克風之類的。」
他說,在他兩三歲的時候,演出需要小孩子拿著花束在舞臺上,他站在臺上,臺下的人群開始騷動,那時,他覺得,站在舞臺上的感覺是那麼好。「我從未想過,會選擇音樂之外的職業」音樂的種子,在這裡開始生根發芽。
所以,S.O.S的豔驚四座不過是天賦加上日復一日練習的回報,古典空靈的聲音,和迪瑪希俊美少年的形象相互輝映,高音可攬九霄月,低音可開塵埃花,不外如是。
有天才的才華,卻沒有天才的驕傲,這是難能可貴的。迪瑪希對音樂,有一股特別的擰勁兒,為了收音是用高音還是低音這樣的問題,可以只睡三個小時,外界評價他曲風太過單一,就嘗試《up down funk》這類放克樂,說他唱歌沒感情只顧炫技,就開始認真學中文唱《秋意濃》... ...
「教練,我想打籃球」,《灌籃高手》三井這句話,曾讓每個背負夢想的少年熱血沸騰。當初的熱血的我們逐漸步入20,30歲的年齡,逐漸被生活磨去稜角,櫻木花道,三井這些人,也漸漸成為黑白漫畫中的封存。但當看到《歌手》中迪瑪希沉浸在音樂中的表達時,就像當初看見三井一樣,讓人動容。
「天賜良緣,遇見迪瑪希」這是合伙人阿來每次在迪瑪希登臺表演之前的開場白。對於觀眾來說,看見天才馳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同樣是一件幸運的事。
早在參加《歌手》之前,迪瑪希就已經拿過國內外大大小小歌唱比賽的冠軍,哈薩克斯坦青歌賽冠軍,斯拉夫集市男子組冠軍... ...與豐富的履歷相對照的是,一顆難得的平常心。
前些天迪瑪希受邀赴坎城演出,現場的安檢口分為兩個,一個靠近馬路邊,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排在這邊,而另一個,媒體寥寥無幾。坎城紅毯,向來是明星們的必爭之地,在其他人想盡辦法想在紅毯上多走幾秒的時候,多曝光幾秒鐘的時候,迪瑪希只遠遠看了一眼長長的隊伍,轉身走向另一邊無人問津的紅毯。大長腿幾步嗖嗖邁過六十米長的紅毯。只在紅毯上留下一張照片,被調侃為「史上走紅毯速度最快的明星」。
在拿到第一名的時候,迪馬希做的第一件事是給撫養自己長大的奶奶打電話,並表示,這份榮譽也是奶奶的。接受採訪永遠以「哈薩克有句諺語」開頭的,一心想把哈薩克的音樂唱給世界。
爆紅之後,迪瑪希自然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其中就包括他的祖國哈薩克斯坦,迪瑪希的父母在接受採訪時說道,要他做人民的兒子。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很驚訝的,這樣的言論,放在今天來看,似乎並不時髦,甚至有點過時。但他成長的環境,他生根的祖國,自然而然對他流露出這樣的期望。
我也相信,迪瑪希正在在這條路上前進。20歲出頭的年紀,同齡人還懵裡懵懂的時候,迪瑪希已經站在舞臺上,歌唱著自己的嚮往。今天,迪瑪希迎來了23歲的生日,並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尖叫演唱會,而哈薩克的翅膀,才剛剛開始飛翔。
如果說唱歌是迪瑪希的嚮往,那我們自己的嚮往又是什麼呢?是事業有成?還是克服心魔,平靜生活?
風吹過夢的枝葉,夜鶯凌空飛過月。
仰望一顆星星,就像守護自己的幾近被生活磨平的理想。這顆星星,就是對生活的嚮往,閃爍著夢想的微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