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郝昕瑤編輯丨彭潔雲
「半年多了,一分錢都沒回來。我等著錢救命,我不想死,你知道嗎?」李先生在這半年中查出罹患重症,希望自己在P2P平臺鳳凰錢包上購買的產品能夠兌付提現。
「要相信公司,公司如果不想管了,完全可以關門。」鳳凰錢包的負責人俞浩在電話的另一頭回應道。
近日,據多名知情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2018年9月至今,P2P平臺鳳凰錢包旗下多款產品無法正常兌付提現,據俞浩向投資人解釋,逾期主要是借款企業等多方面的問題。
界面新聞整理鳳凰錢包的一百餘支產品後發現,其投資標的均指向復華控股這家總資產超過千億的民營控股集團。並且種種跡象表明,鳳凰錢包只是眾多為復華控股「輸血」的資金平臺之一。
在複雜隱蔽的大量關聯交易之下,復華控股對文旅地產等投資紛紛宣告失敗,旗下金融募資平臺面臨接連爆雷,陷入多米諾骨牌式困局,而不計其數的員工、供應商、投資人還在苦苦等待。
多個平臺涉嫌自融
鳳凰錢包於2015年04月正式上線,運營方為北京全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15日,該平臺註冊用戶31萬人,平臺累計交易額近27億,借貸餘額1.1億餘。
在一眾P2P平臺中,鳳凰錢包按體量來計可謂是寂寂無名,但從該平臺卻可一窺復華控股所編織出的複雜資金網絡。
界面新聞整理鳳凰錢包的一百餘支產品後發現,其借款企業多為復華控股旗下公司,如天津全時參陸伍商業有限公司、北京地球港卓越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麗江棲君臺民宿客棧有限公司、黃山徽街非遺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復華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夢想工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等,擔保措施多為股東或控股股東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如此眾多的產品,投資標的均指向復華系的公司,鳳凰錢包無疑為復華控股麾下的文旅和商業項目「輸血」不少。然而,據多名知情人士向界面新聞透露,鳳凰錢包和復華系其他眾多資金平臺無異,實則就是復華系的自融平臺。
據天眼查信息,鳳凰錢包運營方北京全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股東穿透後為劉敏和張彩文兩個自然人,旗下註冊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品牌為全融信貸。雖然從股權來看,鳳凰錢包目前似乎和復華系沒有直接關係,但在2014年全融信貸成立之際曾高調宣傳,該平臺由復華控股發起成立。並且復華控股執行總裁彭飛兼任全融信貸CEO,復華控股法人朱建軍也曾長期任職北京全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股東和高管。
不僅是鳳凰錢包,瀚亞資本、海象理財等多個金融平臺都與復華控股關係密切,且都相繼被爆出兌付延期、提現困難等問題。
界面新聞獲悉,在今年2月的一次投委會會議上,復華控股實際控制人王新曾就復華平臺負債情況介紹稱,按照兌付方案需要提供的資金量是,海象理財有40億規模,鳳凰錢包大概1億多。
「我們的資金平臺是其他的平臺,復華控股不可能被立案。包括海象、瀚亞、復華資產、鳳凰錢包在內,跟復華的關係是兌付兜底關係。」王新表示。
正如王新所言,界面新聞獲取到的多個投資人與處非辦(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的錄音文件顯示,處非辦已與鳳凰錢包多次溝通約談,但截至目前未促成兌付方案,也並未在經偵進行立案。
相比鳳凰錢包,瀚亞資本和海象理財的體量更加巨大。
創立於2012年的瀚亞資本(北京瀚亞世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是復華控股成員企業中從事地產金融投資的公司。2016年3月,瀚亞資本申請了海象理財的商標,這也意味著,海象理財其實是從瀚亞資本分割出去的資金平臺。
界面新聞了解到,與鳳凰錢包逾期時間相近,2018年7月,海象理財開始出現提現困難的情況。
2018年8月,海象理財發布一則致海象用戶的承諾書,稱平臺大股東北京恆銀中嘉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間接股東北京復華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諾以自有資產對海象理財承擔不可撤銷的連帶清償責任。
11月,海象發布《海象理財網貸存量業務兌付方案》稱,海象理財App將不再發行網貸新標,集中完成現有網貸存量業務的本金及利息兌付工作,最晚一期要到2020年完成兌付,同時發布海象理財股東兜底函,關聯股東方復華文旅與中嘉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發出承諾書,再次表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以公司項目日常經營回款、股東給予的資金支持、擬變賣的資產等資金來源提供資金保障。
就海象的運營報告來看,該平臺上線以來短短幾年實現交易額超500億元,所融資金大部分投向復華文旅和復華商業旗下公司和項目。
而此前據媒體報導,2018年10月,瀚亞資本銷售的14隻基金髮布延期公告。延期的14隻產品,每個項目整體金額不低於1億元,涉及金額至少10億元。
據知情人士向界面新聞透露,「這些基金產品都是投資到復華的文旅項目,年利率10%左右,包括九寨溝復華度假世界和麗江復華度假世界。」
監管層對自融的定義為,平臺實際控制人或關聯人通過網絡平臺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或用於自身企業的發展,或為自己所用投資其他社會項目。自融犯罪一般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
接近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協會的具體檢查方法上分為幾步:
第一步,確認關聯方名單。關聯方又分核心關聯方和非核心關聯方,核心關聯方:包括持有(控制)5%以上股份(表決權)的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及其近親屬,以及與網貸機構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關聯方。在實際操作中,核心關聯方和非核心關聯方的認定會有些困難,由於有很多代持都是抽屜協議,還有VIE架構的公司。想要自融的公司,也可以通過隔離手段來繞開這些規定設置借款人。
該人士表示,針對自融問題,會計準則中的認定來的更合理,即關注事實,從資金流水上判斷控制權。
第二步,以關聯方名單在平臺借款人中搜索匹配,再配合資金流水,可以認定。
在復華系編織的資金網絡中,有數家私募公司以及海象理財、鳳凰錢包這樣的P2P平臺,近年來為復華旗下激進擴張的文旅和地產項目隱蔽地輸送著血液,而如今卻迎來節節敗退。
北京市德衡律師事務所律師杜和浩也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經偵立案後會對平臺是否自融展開調查、提起公訴,法院實際裁判過程中,將依據實際用款方是否是該公司實控、資金是否進入該公司實際控制帳戶等多方面證據綜合判定。
百億「輸血」虧本生意
復華控股旗下資金平臺的接連潰敗,不禁讓人追問,「復華系」通過線上、線下融來的百億資金究竟都流向哪裡?
公開資料顯示,復華控股成立於2013年,業務主要有兩個板塊,一個是實業資本,比如全時便利店業務;另一個是金融資本,包括瀚亞資本、復華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復華投資)、北京復華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復華文旅)等。具體包括地產、金融、投資、文化、旅遊、健康、酒店、商業等領域。
界面新聞整理在短短5年之內,復華控股已經和多個城市的地方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復華文旅的「復華度假世界」項目建在了麗江、黃山、黃龍、九寨溝等風景名勝,「復華未來世界」項目入駐長春、濟南等地。就其官網顯示,麗江項目投資約40億,長春則近60億,而濟南的「復華國際度假區」投資上百億,海南樂東項目,將投資600億元。
至少從2018年7月開始,復華系下屬多家公司暴露出欠薪、裁員、拖欠供應商款項等事件。其後不久,復華關聯資金平臺如海象理財、鳳凰錢包和多個私募紛紛逾期、無法提現。全時生活關閉北京全部的4家門店,另一零售品牌「生鮮超市地球港」出現關閉、清倉情況,麗江復華度假世界等文旅項目停擺。
從浩浩蕩蕩進軍地產文旅領域到接連潰敗崩盤,復華系只用了短短幾個月時間。
「融來的錢主要投在了文旅項目上,但是,像麗江的復華度假世界項目現在已經停了,只有一個酒店還在運營,其他商鋪什麼的都空著,還拖欠著大量工程款、供應商款和薪資。」復華文旅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透露,「集團在2018年下半年去麗江做過一次全面審計,但沒有公布結果。9月份第一批裁員的時候,管麗江項目的文旅副總裁就辭職了。」
「按照給我們做勞動仲裁法官的話來說,復華現在的欠薪規模,和當年的樂視有一拼。」曾在復華內部工作多年,如今屢屢對簿公堂討薪未果,許多「老復華人」幾乎已經不報有希望。
然而有趣的是,界面新聞獲取的多份文件顯示,在2018年中復華系資金鍊爆發式出現問題之前的2-3個月間,復華下屬多個子公司出現集中更換勞動主體的情況。「本來是和復華文旅籤的勞動合同,但3月的時候公司忽然說架構調整,給我們都更換了合同的勞動主體。後來被欠薪才知道,只能找後來籤合同的空殼公司,和復華沒關係了。」
實控人奔忙「瘦身」自救
復華控股的實際控制人王新,早年靠飲水機行業起家,媒體對其了解甚少。據知情人士透露,復華的財務實控人是王新的姐姐王龍梅,而王新的家人都在加拿大。王新本人最近則一直奔波於香港和內地之間,忙於復華系的「瘦身」和自救。
2019年2月,王新在北京的復華控股投委會會議上對諸多問題進行了回答。王新表示,估計2019年復華集團有200億以上資金進入,依據在於:首先,在和海外資金談深度的市場化融資,第二是公司投資和參股的資金平臺會有很大的支持,第三就是復華文旅項目產品的去化,第四是會有新的併購項目要實現去化,第五是和國企的合資項目的去化。
對於欠薪、欠款的問題,王新認為,3月之後資金面就會有不斷好轉。
而對於海象、鳳凰錢包、瀚亞和復華資產等負債情況,王新表示,目前存續的產品還有百億餘,總資產量遠遠大於負債。公司會平衡好每個平臺的兌付和兜底支持,絕對不允許誰鬧得厲害就給誰兌付的情況出現。
而2019年3月的投委會會議地點則挪到了香港。王新在會上表示,再用幾個月時間,會完成員工薪資的發放。對於各資金平臺的債務,最晚四月份開始兌付已經承諾產品的部分利息,兌付工作在7、8月會達到不錯的進度。公司還會拿出消費類產品和股權產品以及價值5億元的不動產資產,滿足客戶的債轉需求。同時,王新透露,將加強新的深度業務聯動的資本平臺布局,將國內優質資產在香港借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