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尺收縮,時鐘變慢,為什麼相對論不講這些?

2020-12-23 天文在線

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邏輯與其本意背道而馳。

這是不幸的,因為完全相反的這部分內容,正是相對論獨創的精髓所在;這部分內容與洛倫茨、龐加萊、菲茨傑拉德、赫維賽德以及在他之前手上有研究出一部分理論的人割離開。

錯誤的邏輯方向也會使人們感到疑惑,為什麼相對論中沒有提到時鐘究竟是如何變慢的,為什麼杆子的長度會收縮;人們也十分詫異,為什麼物理學家對同時取代許多其他理論的狹義相對論總是對其深信不疑。

一如往常,當愛因斯坦解釋相對論與大多數理論的不同之處時,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我們可以區分開物理學中的各種理論。而這些大多數是有建設性的。他們試圖從一開始相對單一的形式體系的材料中,建立出現象更為複雜的模型。因此,氣體動力學試圖將機械運動、熱運動和擴散運動簡化為分子運動,即在分子運動的假設中建立起相應理論。當我們說已經成功理解了一組自然過程,指的是已經找到了一種建設性的理論,而它涵蓋了所有討論的過程。

除卻這個最重要的理論類別外,還有另一種稱之為「原理理論」的類別。這種理論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綜合方法。構成其基礎和出發點的要素並非假設構造的,而是憑藉經驗發現的要素,是自然過程的通用特性,是產生數學公式化的準則的原理,是這些數學公式的獨立過程或者理論表述必須滿足的。

因此,在永恆運動是不可能的這一從普遍經驗得出的事實的基礎上,熱力學試圖利用分析方法推導出獨立事件必須滿足的必要條件。構造理論的優勢在於理論完備、可靈活應用和直觀清晰,而原理理論的優勢則在於其邏輯完善和基本原理有據可循。

而相對論屬於後一類。

(愛因斯坦,1919)

「構造」和「原理」相結合的方法,正是愛因斯坦的想法區別於前人的地方。如果我們追溯洛倫茨、赫維賽德或者龐加萊的意圖,以此來解釋以太漂流實驗的無效結果,可以看到他們嘗試將已知的物理理論的構造理論組合起來。也就是說,他們研究了在以太的靜止參考系中構造出的電磁方程,然後推測出類似帶電球體這樣的物體在以太中受到激發時形狀可能會如何改變(從而推導出洛倫茨收縮等現象)。

愛因斯坦所做的完全不同。前人以以太參考系中構造的物理定律為基礎,提出微物理結構來證明以太參考系的不可檢測性;與之相反,愛因斯坦將其反過來看待。

也就是說,他假設不可檢測性是普遍存在的,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並將它提升到原理的等級。愛因斯坦根據相對論和光量子假說,進一步推導出這兩個特性對物理定律意味著什麼。所有這些結論只佔用了他1905年論文的第一頁;文章其餘的部分則用來推導出結果,結果是不可檢測性在力學和電動力學(當時的主流構造理論)中都非常普遍。

數學家們應該認識到愛因斯坦的原理方法,和他們所探討的邏輯結構是相似的:基於一些前提,他們可以得出概括性的結論,這些結論只在這些前提成立的領域是準確有效的。典型的示例當然是歐幾裡得幾何學(相當諷刺的是,也是它推動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誕生)。

民間有一個說法,使用「構造法」的人一開始有被愛因斯坦的行為嚇到;據傳,龐加萊曾諷刺地說,愛因斯坦僅僅假設了他和其他人正在試圖證明的東西就獲得了表揚。不管這是不是最初的反應,短短幾年,他們已經理解並欣賞愛因斯坦的方法的影響力,洛倫茨明確地將其歸功於愛因斯坦,因為他推動了這種概念上的轉變,而且他的理論可以推導出這麼多意義深遠的結果。

愛因斯坦的理論和熱力學的類比是很有幫助的,它證實了原理理論是強有力的理論,而且在世界物理學發生巨大變革時卻依然有效。

但在他們的熱力學理論結構裡,薩迪·卡諾和克勞修斯並沒有考慮氣體或者物質的微觀物理理論。對於微觀物理學,他們是完全的不可知論者,他們的結論是基於四個原理(熱力學三大定律再加上所謂的第零定律),而他們只是要求我們接受這些原理。考慮到這些,他們展示了是如何基於這些原理推導出涉及熱學任何過程的許多推測,而這當中並沒有考慮到微觀物理學。這些原始原理成立的理由僅僅是因為推測的結論與在實驗觀測中的結果成功吻合。

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熱力學能夠通過衍生的氣體動力學理論、原子理論和量子革命來保持其有效性,而且現在還能被用於黑洞之類的另類物體的研究上。熱力學本身並不關心我們可以以其為基礎,利用統計力學來描述許多類型物質;有趣的是,我們可以這樣做,而且這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但這與熱力學邏輯無關,只要它的四個原理還是有效的就行。

相對論的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愛因斯坦提出了他的兩個原理,然後用他們推導出涉及物體之間相對運動的任何物理過程的各種結論。同樣,這個推論是完全獨立於微觀物理學的。沒人需要擔心究竟是什麼微觀物理過程會導致每根米尺收縮,或者使每種時鐘運行變慢——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會很有趣,但相對論的邏輯並不是為了解釋這些現象。作為一種原理理論,只要這個原理是合理的,那麼任何能夠作為測量標尺或者時鐘,都必須遵循愛因斯坦的理論,不管它是如何造的,或者在原子量級發生了什麼。如果不是這樣,就有可能區分出不同的慣性系。因此,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邏輯在量子革命、量子場論和(大多數人準備賭的)可預見的未來的任何新物理學的衝擊下,仍保有強大的生命力。

那些不認可相對論是一種原理理論的人可能會感到相當困惑,物理學家準備將幾乎所有都押在已有一個世紀之久的洛倫茨不變性概念的持續有效性上,而表面上類似的(有建設性的)理論卻不斷被圍繞其發展的新的理論取代。這是有區別的。

1、值得注意的是,愛因斯坦最初也是從構造方法開始的,但最終意識到他沒有任何進展。這讓他不得不尋求更為強有力的工具:

漸漸地,我對嘗試從基於已知事實進行構造假設從而發現真正規律的可能性感到絕望。試得越久,就越絕望;而我開始越來越相信,只有發現一種普適的原理,才能得到確定的結果。在我之前能看到的例子是熱力學(愛因斯坦,自傳體筆記)。

2、雖然這句話的版本經常被重複,但我找不到龐加萊說或者寫這句話的來源。我能找到的最接近的是洛倫茨的,但這是他在讚揚愛因斯坦的前提下,承認他的方法更強有力。如果有人知道可靠的信息來源,請告訴我。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translate:簪花小甜豆

author: Quora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尺縮鍾慢效應已證明無比正確為什麼還有人說相對論不堪一擊?
    只要稍微懂得一點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理論,也就是運動中的鐘慢尺縮效應,就會覺得這個題只是一個無知的笑話,就像看到一個傻子大笑著說別人傻一樣的好笑,難道這個傻子不是「妄想症」嗎?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關於鍾慢尺縮效應認為,當一個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物體周圍的時間就會迅速變慢,空間會迅速縮小。但達到光速時,時間就會停止,空間會縮小為零。
  • 相對論為什麼沒得諾貝爾獎?因為這個哲學家不同意
    首先,相對論重新定義了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它們不再是普適的;其次,相對論提出時間和空間是完全相互聯繫的;第三,相對論廢除了以太(即一種填充空間空白的物質)的概念——這一概念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讓經典力學理論與實際宇宙規律相符。總的來說,以上三點都與「時間膨脹」這一全新的效應相關。這一效應深深震撼了科學界和大眾。
  • 相對論告訴我們光線是可以彎曲的,而梵谷告訴我們《星空》的深邃
    畫家運用優美彎曲的曲線,用連續流轉的線條在月亮周圍勾勒了11個大小不等的星辰,翻滾著,收縮著,旋轉著,螺旋狀的光環圍繞著整片星空。似乎在星空的中心,有一股力量在吸引著什麼,光線為什麼會彎曲呢?空間為什麼會坍縮呢?從藝術層面講,這幅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梵谷最富有想像力的作品之一。
  • 為什麼GPS定位的原理是「相對論」?
    沒錯,百萬英雄的第一場「百萬獎金場」,無數勇士在這一關競折腰啊……看著選了「定位理論」的各位,小悟空是真的覺得,太遺憾了……但是,遺憾歸遺憾,小悟空的求知慾也是滿滿的:到底為什麼GPS定位跟相對論有關係呢?科普答主 @火星一號 準備好了超詳細的回答:GPS的定位原理是應用了相對論嗎?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才能明白為什麼愛因斯坦跟其他物理學家的思路不一樣,為什麼他會捷足先登創立狹義相對論。理解了愛因斯坦堅信不存在絕對運動,就很容易理解對於洛倫茲1895年的那篇論文,為什麼愛因斯坦一方面對洛倫茲在那些「技術上」的處理非常滿意,另一方面又對洛倫茲的靜止以假設非常排斥了。
  • 時間膨脹:為什麼重力能夠使時間變慢?
    當應用於光速時,速度相對論與麥克斯韋的基礎事實相悖,這給愛因斯坦出了個大難題。然而,這一大難題促使愛因斯坦提出了物理學史上難以置信卻又最具創新性的理論——兼顧這兩大定律的理論,這聽上去似乎也沒多麼令人震驚。為了探究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解釋時間為什麼變慢,愛因斯坦想到了一個精妙絕倫的思想實驗,這絕對排在最佳思想實驗行列中。
  • 這很物理:時間的形狀、廣義相對論中的時間測量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要想讓GPS能夠準確地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就必須對時鐘進行相對論修正。在設置GPS上的時鐘時,要同時考慮到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的影響。這兩種相對論的效應會部分疊加,但不會完全抵消。根據廣義相對論,一束在一個重力場中向下下落的光的頻率會變高;而一束上升的光的頻率則會變低。
  • 如何自學廣義相對論,這裡有一份秘籍
    事實上,我們的學習欲望不止於此,我們還想學會如何進行廣義相對論計算。但是,自學太難了,書本上那些張量的計算足以繞暈我們的腦袋,而且有些步驟還省略了,這讓原本數學基礎差的同學雪上加霜。那麼,該如何入門呢?在這裡,我推薦北師大趙崢教授的廣義相對論教學視頻。為什麼推薦他的視頻,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 太陽光譜的精確測量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物體會引起附近時空的彎曲,而時空彎曲會引起時間變慢。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明顯測得到相對論效應的天體就只有太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測量時間延緩這一效應呢?
  • 跟閃電俠一起讀懂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如果閃電俠的速度接近光速,結果又會怎麼樣呢?根據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之所以叫「狹義相對論」,是因為其沒有考慮重力作用,直到1915年他提出廣義相對論時,才將重力因素考慮在內),對於以接近光速運動的物體,其運動距離和時間、質量等方面都會發生奇怪的變化。此時此刻並不適合我們展開討論相對論,如果要認真地討論這個問題,一本書都講不完。
  • 近半個世紀前四臺銫原子鐘環球飛行驗證了相對論,GPS就是最直接的應用!
    比如說狹義相對論中的「動鍾變慢」:在某一參考系內,高速運動的時鐘(物體),它的時間會變慢;再如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鍾慢」:兩隻一模一樣的鐘,一隻擺放在引力較強地方,另一隻擺放在引力較弱的地方,會發現在引力較強處的鐘,走的要比另一個慢(換句話說就是,低處時間流逝的要比高處慢)對於這樣的結論,很多朋友感到不可思議,甚至還有人會說:相對論就是討了光速的便宜,相對論說這些結論要在速度接近光速時才會明顯表現出來
  • 時間膨脹:為什麼重力會減慢時間流?
    要了解矛盾並因此弄清時間為什麼變慢,我們來看看另一個獨創性的思維實驗,它是愛因斯坦最好的實驗之一。他想像一個人站在車站月臺上,兩邊的兩個閃電擊中了他。站在這兩個點中間的那個人同時觀察到兩側的光束。但是,當火車上的一個同伴以光速駛過該場景時,看到該場景時,事情就變得異常了。根然而,當一個人在火車上以光速通過時,看到這一場景,事情就變得特別了。
  • 一米有多長-自製米尺
    我們在課堂上用自己製作的米尺,量了教室的長度,量了黑板的長度,門的高度,課桌高度,還量了身高。順便講了釐米的cm以及米的m是怎麼來的。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然而,著名的麥可遜-莫利實驗未能探測到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沒有人能解釋為什麼。當狹義相對論應用於光時,發現經典解釋出了點問題。因此,當愛因斯坦出現時,為該領域帶來了新的解釋。其中包括:時間膨脹長度收縮速度變換相對論速度加成相對論都卜勒效應同時性與時鐘同步
  • 時間根本就不是物質,更沒有質量,為什麼引力會讓時間變慢呢?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指出,引力可以讓時間變慢,對於同一個物體而言,它所受到的引力越大,其感受到的時間就越慢,對此他還給出以下公式用以計算(公式中的t代表被觀測者的時間,T代表靜止參考系的時間,G代表引力常數,M代表產生引力場的天體質量,r代表引力場中心與被觀測者之間的距離,c代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 【王涵:物理八卦】星際穿越、相對論和Kip Thorne
    其中更多的是一些物理八卦,而且筆者一扯這些東西就收不住,然而有關電影中的一些橋段,雖有涉及,卻並不多。請各位看官知悉。而到了老愛的廣義相對論這裡,情況就變了。簡單的一個結論,狹義相對論是有一個有關世界觀的理論,而廣義相對論,則是將這種世界觀拓展到了有引力存在的情況下。所謂的狹義相對論的世界觀,即是說,在狹義相對論之前,人類是從「三維空間+一維時間」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的。
  •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7個預言,你知道幾個?
    很多科學家紛紛猜測在水星軌道內側更靠近太陽的地方還存在著一顆行星影響著水星軌道,甚至已經有人把它起名為「火神星」(N年之後居然還有中國學者管這個不存在的行星叫「祝融星」)。不過始終未能找到這顆行星。1916年,愛因斯坦在論文中宣稱用廣義相對論計算得到這個偏差為42.98″/百年,幾乎完美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現象。愛因斯坦本人說,當他計算出這個結果時,簡直興奮地睡不著覺,這是他本人最為得意的成果。
  • 一口氣通俗理解《狹義相對論》時間膨脹效應
    下面我們開始捅:你無法判斷船是否在動要講《狹義相對論》,我們就要先講一下相對運動,很簡單兩張圖。兩個小孩在一個密閉空間裡面扔球玩,沒有窗戶,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個小孩說:「我們應該在屋子裡,因為我們沒有感覺到這個空間在動。」
  • 北師大梁燦彬教授給中學生講《星際穿越》的相對論
    作為去年最火的一部電影,《星際穿越》引發了無數影迷們的熱情和討論。然而,在這個講座中,梁教授很好的詮釋了舉重若輕的教育理念。不僅簡要地介紹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黑洞的形成和分類等知識,並且針對學生的反應和提問,增加了恆星的演化、鍾慢效應、GPS與廣義相對論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