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1 15:03 |浙江新聞客戶端 |共享聯盟北侖站 謝挺
什麼樣的歌詞,能讓人久久難以忘懷?什麼樣的歌曲,能讓人不禁心潮澎湃?
3年幫扶,100餘位掛職幹部人才千裡奔波從寧波北侖來到汪清,他們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東西部扶貧「協作曲」。
而現在,兩地人才把這份藏在心中的情感物化到了一首歌上,用真情創作、用匠心譜寫,《同心同行》應運而生,歌曲由在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掛職的北侖區文化館朱偉作詞,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孫智強、陳良作曲,講述了汪清、北侖兩地幹部群眾在扶貧路上同心同行,結下的深情厚誼。
這是一首曲,更是獻給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一份禮。
兩地的「情感碰撞」擦出「創作火花」
朱偉,北侖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文化部優秀專家,2020年5月,他主動向區文旅體局領導提出,要求赴汪清縣開展掛職工作,加強兩地文化交流與協作。而這次的創作,正是源於他在汪清縣象帽舞藝術團掛職期間,與團長孫智強的「感情碰撞」。
孫團長在音樂創作領域頗有建樹,已經創作了幾十首歌曲。不僅會作曲、編曲,有時候也自彈自唱。
而這兩個在藝術上孜孜追求的人,在汪清相遇,共同為東西部扶貧協作貢獻自己力量一直是他們的心願。
原來,在汪清日子裡,朱偉體會到了掛職幹部人才的辛苦,看到了援建項目為當地群眾帶來的脫貧希望,也見證了代表兩地幫扶情的「北侖路」揭牌儀式。在一次次自己所見、所聞中,他的內心一次次被感動。
孫團長在這三年裡,他更是通過象帽舞認識了很多來自寧波的朋友,尤其遇到朱偉後,他一心想為象帽舞藝術發揚光大的努力讓孫團長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於是,朱偉作詞,孫團長做曲,一首歌自此誕生。
兩人的「匠心」換來歌曲的「真情」
儘管心中似有千言萬語,但要濃縮在短短的歌詞中,還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卻非常不容易。
作為朱偉的妻子,同樣是掛職在汪清的周飛波老師,見證了丈夫利用休息時間反覆打磨的全過程。在窗臺邊,凝視遠方,就為一個詞能準確表達情感;在書桌旁,攤開一堆稿紙,反覆修改,為了是能每句押韻上口;在地板上,累了就趴著,邊讀歌詞邊斟酌,為的是提升整體意境。
「這不同於我自己的個人創作,這個作品屬於每一個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人,我要寫出他們留在這裡的感情與感受。」朱偉說,國慶節在家休息,讓他可以安心閉門創作,15天後,他終於交出了讓他滿意的歌詞。
11月2日晚上,孫團長在自己的音樂工作室又不禁彈唱起了這首歌,這讓他想起10月15日創作那首歌曲的晚上。他在拿到歌詞後,心潮澎湃,兩地扶貧協作的畫面再一次浮現在他眼前。「握一把泥土,挑一肩重擔;肝膽相照,手足情,這些既有具象化,又有情感表達。」孫團長說。
僅僅2小時,他連夜邊彈邊唱邊改,歌曲一氣呵成,而後再精雕細琢。「這首歌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我一生值得回味的經歷。」孫團長說,他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激情燃燒」了,這一次,是兩地情點燃了他。
兩地「齊心」共譜「山海情」
「握一把泥土你紮下根,託一肩重任我挑起擔,遠隔萬重山,千裡扶貧行,一條支援路,牽動兩地心」
日前,《同心同行》錄製完成。一經推出,就引爆了「朋友圈」,迅速引發了兩地幹部群眾和幫扶幹部人才的共鳴。
歌曲要好,MV更要有多種元素。
為此,在汪清掛職的醫生、教師、扶貧幹部、記者來了,汪清的藝術團演員、非遺傳承人、朝鮮族群眾、學生等來了,在鏡頭前,在錄音棚裡,他們用真心真情共同演繹了這首歌曲。
「儘管我們唱得業餘,但唱起這首歌,以後就能想起在汪清的掛職歲月。」掛職在汪清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官慶說,第一次走進錄音棚的他,心中滿是自豪。
為了更好體現兩地元素,兩地30多位拍攝隊員分別到浙江路、北侖路、屏風山等地方錄製,汪清演員更是穿上了民族服裝,在寒風中一次次反覆拍攝,直到滿意為止。
後期製作更是精益求精。「MV裡我們穿插了兩地幫扶照片、漢語朝鮮語交替演唱形式,結尾更是由汪清一名兒童清唱做結尾,體現了未來兩地合作的勃勃生機。」朱偉說。
一句歌詞,就是一個個扶貧身影;一個音符,就是一聲聲真情表白;一首讚歌,就是無數個扶貧故事。
扶貧,兩地同心合力攻堅克難,協作,兩地同行攜手共沐風雨。一次次傳唱中,兩地汲取前行動力、致敬扶貧路上的英雄!
1605942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