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我國的婚俗文化源遠流長,婚禮文化也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坐花轎、跨火盆、掀蓋頭……這些傳統婚禮儀式在現代生活中早已成為歷史,然而隨著現代人「懷舊情結」的日益加深,舊日的一切仿佛又成了時尚。今天,讓大家跟隨我們的攝像機鏡頭,去重溫昔日地方特色的婚禮文化,感受這一人生中的幸福時刻。
[解說] 已經好久沒有見到那種披紅帶綠、吹吹打打喜慶的結婚場面了,聽說古鎮溱潼有一對新人,準備用傳統的方式舉行婚禮。於是,一大早我便驅車趕往溱潼,去感受一下這種古老婚禮所帶給人們的歡樂與追憶。
[記者] 觀眾朋友,我現在是在古鎮溱潼的一戶趙姓人家的門外,雖然天上下著小雪,但是絲毫不能掩蓋這裡熱烈的氣氛。因為呆會兒呢,這裡將會有一場別開生面的傳統婚禮進行。
[解說] 在我國傳統的婚禮中,一般是男方親戚先去女方家迎親,於是在婚禮開始之前,我先來到了男方家,看看他們一家此時正在忙些什麼。來到這裡的我有太多的好奇,為了弄個究竟,我不停地向這裡的人詢問著。
[記者] 剛才福奶奶和福爺爺把這個東西請到家裡邊來,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是什麼東西?
[答] 這是麒麟送子,這是吉祥物,老百姓說法這是傳宗,送小夥。
[記者] 送兒子。把這個請回來,新娘和新郎就能生兒子。
[答] 這個就是民間傳說,麒麟送子。
[記者] 這就是麒麟,這個就是子
[記者] 師傅,一般早上我們都吃早茶,為什麼一大早就吃飯呢?
[答] 這叫做發轎飯。
[記者] 發轎飯?
[答] 發轎飯,吉利。
[記者] 吉利,就是出發之前一定要吃飯。
[答] 也發財。
[記者] 噢,發財、吉利、吉祥。
[記者] 這上面寫的什麼字啊?
[答] 壽啊!
[記者] 壽,帶這個帽子有什麼意義嗎?有什麼說法?
[答] 福壽雙全
[記者] 福壽雙全,也是吉利的。那個轎夫的跟你們不一樣,轎夫的衣服上寫的轎字,背面也有,跟這個不一樣,短的。(同期聲漸隱)
[解說] 聽說這對新人採用傳統的結婚儀式,轎子還沒有出發,這裡的村民早早地就聚到這兒,尤其是那些結過婚的女人,他們都想一睹見證這一喜慶而溫馨的時刻。看著被裝飾的花轎和一群忙碌奔波的人,一個個在談論著,羨慕著,感慨著……一想到新娘就要坐進這華麗的轎子裡,她們在暗自祝福的同時,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記者] 阿姨,像這一種抬花轎娶媳婦,你見過嗎?
[答] 沒有見過
[記者] 從來沒有見過?
[答] 從來沒有見過
[記者] 這是第一次?
[答] 這是第一次
[記者] 覺得有意思嗎?
[答] 有意思
[記者] 比那個汽車接新娘子,怎麼樣?
[答] 比開汽車的好。
[記者] 為什麼呢
[答] 這個轎子我們沒有看見過
[記者] 稀奇、熱鬧。那大媽您看見過嗎?
[答] 我看見過
[記者] 什麼時候看見過呢
[答] 有四十幾年
[記者] 四十多年前看到過的
[答] 嗯。
[記者] 跟這個一樣嗎?
[答] 看見過一回.
[記者] 是不是和這個一樣的轎子?,以前看見過的。
[答] 沒有這個漂亮。
[記者] 觀眾朋友,經過了麒麟送子、吃發轎飯等等程序,迎親的隊伍已經從男方出門,準備到女方去接新娘子了。
[解說] 迎親的隊伍走在路上,鞭炮聲、嗩吶聲、鑼鼓聲響成一片,那種喜慶的場面,不只是感染了路上的行人,就是店裡做生意的人,也都會溜出來感受這一激動時刻。此時的古鎮溱潼更安靜了,好象只有那一種喜慶的聲音在小鎮的上空迴旋;這裡的人們相互觀望,仿佛自己又回到過去的年代。儘管都是傳統婚禮,和以前相比,繁冗的環節已經被現代人拋棄了,現代傳統婚禮的舉行更多是延續了一種喜慶,一種地方特色、一種民族的精神。在這場傳統的婚禮中,我們能夠深深體會到古鎮溱潼那種特有的水鄉文化。 (+[同期聲] 路上喜慶的迎親隊伍)
[記者] 新娘這種坐著花轎出嫁的情況,你們以前看到過嗎?
[答] 看到過的。
[記者] 什麼時候看到過的?
[答] 經常……今年也才看到。
[記者] 以前看到過嗎?
[答] 我們上一輩人看到過。
[記者] 你們上一輩人看到過,你們有沒有看到過?
[答] 沒有 今年才有的。
[記者] 今年是第一次。
[記者] 迎親的隊伍已經過了麻石街,穿過了一條條小巷。現在已經快要到新娘的家門口了。
[解說] 這時候,我趕在轎子之前先來到了女方家裡,那裡的人此時也正忙著女兒出嫁前的準備事項。搞這樣一個傳統的婚禮儀式,他們想了很多;對於這樣一個傳統的婚禮,他們操辦得很細。
[記者] 你們交際比較廣泛,朋友應該比較多,你們朋友結婚的也不少,他們選擇的婚禮形式各種各樣,你看到形式比較新穎的有哪些?
[新娘答] 形式比較新穎的,我認為就是中國這種復古式的婚禮,坐花轎。
[記者] 所以你選擇這一種?
[新娘答] 嗯。
[同期聲] 有一雙紅鞋結婚穿,這雙綠鞋三天後穿。這上面繡的是牡丹花,根據古董走,花開富貴。根據古董走,孩子一生一世沒有坐過轎子。雖然我長到40歲,也沒有看到過轎子。我說,好啊,要坐轎子,就熱鬧一下!
[記者] 多少年沒有繡花了?
[答] 四十八年了。
[記者] 為她這個婚禮特地繡花?
[答] 現在生活條件各方面都在前頭,她這個結婚,為了溱潼鎮上增光,古鎮,她也玩個古事。
[記者] 現在新郎已經來到了新娘家迎親了,家裡邊非常的熱鬧,來了許多的親戚和朋友,呆會兒呢,還有很多的傳統儀式要進行。
[記者] (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用的?
[答] 這個是新娘子的蓋頭。
[記者] 蓋頭?
[答] 蓋頭,對。這個呢是過去新娘梳頭用的扎綆。
[記者] 噢,扎頭髮用的,這個呢?
[答] 這個紅帶子是系在身上的。
[記者] 紅腰帶。
[答] 這個紅蛋呢,是滾臉蛋,放在新郎官臉上意思一下。
[記者] 新郎還是新娘?
[答] 不,是福太太在新郎官臉上滾一下,剝開,讓新郎吃下去,讓新郎官(背轉身),往後一扔(雞蛋殼),看看,向下蓋著就生兒子,向上就生女兒。
[記者] 這個桂圓呢?
[答] 這個桂圓、花生……(同期聲漸隱)
[解說] 這些習俗,平日裡我沒有聽說,聽這位大媽介紹得有板有眼,我儘管似懂非懂,但是還是對古人起了幾份敬意。畢竟,在人的一生當中,他們把結婚當成人生頭等大事,即便是婚禮這樣一個程序,也絲毫馬虎不得。由此,我便佩服起這對新人了,他們的婚禮雖然少了傳統的繁冗的細節,但是他們是在用心去營造著彼此的真誠與信任。(+[同期聲] 新娘家熱鬧場面)
[記者] 迎親隊已經順利地接到了新娘子,現在正在返回男方的家中。
[同期聲] 迎親回去路上場面
[解說] 一會兒,載新娘的華麗轎子,在迎親隊伍的簇擁下,就快要到家了,婚禮的最後也是最令人激動的時候。儘管雪下大了,但路上的人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我也趕緊再次來到男方的家裡。
[記者] 觀眾朋友,現在我們已經從新娘家回到了新郎家,但是我剛才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在我身後有人在往新郎家門口鋪上這種柴草,我們來問一下是什麼原因。
[記者] 大爺,我請問你,你鋪這個草是什麼意思啊?
[答] 就是傳統習俗,新娘子腳腳踏財啊
[記者] 腳腳踏財,柴和財是諧音。
[同期聲] 新娘下轎進男方家
[解說] 在這寒冷的冬季,一天的跟蹤採訪,感慨多多,這時我顯得已經疲倦,然而我的心卻隨著這場喜慶的婚禮變得活躍起來,並沒有覺得半絲寒冷。因為在這千年的古鎮裡,我找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久違的感動。離開溱潼的時候,這對新人讓我帶點喜糖回去,其實這次採訪我帶走的已經夠多的了。
[主持人] 溱潼這對新人的傳統婚禮雖然已經結束了,但這留給我們的是永遠的民俗。如今,越來越多的婚禮形式已逐漸迷亂我們的眼睛。可是,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戀愛經過所舉行的個性婚禮卻更多地被人們青睞。在這美好的正月時光裡,但願婚禮能夠成為每對新人的人生旅程的新起點,成為每對新人最輝煌的瞬間。好了本期的《風情》到這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收看,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