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對馬戰上有利。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來自晉和唐,以銅或鐵製成,形似硬鞭,狀如竹根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名稱。鐧的大小長短,可因人而異,重量一般在20斤至50公斤之間(一般在65~80釐米之間)
藏品介紹
中文名稱:四稜鐧
英文名稱:Four arrises mace
類別:雜項
規格:一件
品相:美品
古兵器,鞭類。英文Sword breaker。長而無刃,有四稜,上端略小,下端有柄。
也作「簡」。武術短器械。鐧因外形為方形有四稜,形狀相同的名。鐧為銅或鐵製,長為四尺。鐧由鐧把和鐧身組成。鐧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二種。鐧身為正方四稜形,鐧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其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鐧把與鐧身連接處有鋼護手。鐧身有稜而無刃,稜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鐧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鐧把末端有吞口,如鑽形。吞口上系一環環扣上絲弦或牛筋可懸在手腕。鐧多雙鐧而用。其主要擊法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
鐧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稜,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鐧無刃,每距六七寸有節者,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稜鐧;蓋以形狀不同而更名。考證鐧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在秦漢以後,什麼人創造,已不能考證;只是短兵對步戰,後人多有練習,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也像單刀軮鞭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這件四稜鐧鐧體呈四稜形狀,故得其名。相信大家對於這個兵器並不陌生,尉遲恭使用的兵器就是鐧,而尉遲恭作為門神,被貼於大門之上驅邪,是中國的民俗文化,這件兵器品相完好,表面鏽跡斑駁,形成了氧化層,使其得以保存完好,冷兵器分為利兵器和鈍兵器。刀槍劍戟籌鉤叉都有利刃,屬利刃器,利兵器的目的直接,就是讓對方見血,恫嚇敵人:但鈍兵器不是這樣,不恫嚇,不恫嚇,外型一副憨厚樣,卻暗藏殺機,如捶、鞭、尺等。一般人是經不住鈍兵器一次擊打的,殺紅了眼的人,身上挨上幾刀幾劍,鮮血如注,仍然可能有戰鬥力,但如果挨上一錘,不斃命也一定會失去戰鬥力。鈍兵器造成的內傷遠比外傷致命,戰國至漢的許多墓葬出土的整齊掃例的殉葬馬,頭部均有一凹陷的坑,顯然是被一捶擊打致 死的。 在古代兵器中還有一種兵器介乎於利與純之間,這就是鐧。
鐧有三、四、五、六面不等,以四面鐧為多;鐧既有純兵器擊打的力度,又有利刀器見血的威懾,所以文學中有殺手鐧一說,刀劍再兇,也沒有殺手刀殺手劍,更沒有殺手錘,這一點不是 憑空想像,殺手鐧在防身,出擊各個方面,均優於其它兵器,集利鈍所長,充分體現了一種生存哲學。此藏品對於冷兵器研究有著巨大的價值,作為收藏來講四稜鐧是比較少的,關注小編,了解更多古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