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前輩,諸位同修,五湖四海的朋友們,感謝大家!大家上午好!
首先真的是要歡迎來自祖國各地的各位朋友!昨天我才知道還有從海口、北京、天津來的……反正祖國各地的,歡迎大家!
這一次我們五周年的年慶,因為搞得比較小,所以好多朋友來不了。來不了的朋友也一併致歉,不好意思,場地實在是有限,加上疫情各方面的原因。去年咱們六百多人,今年是開放六十個名額,基本上是十分之一的比例。
這一次年會是想跟大家用五天的時間,分享一部我們都特別熟的經典,叫《了凡四訓》。
為啥要分享這一篇呢?其實說老實話,知道《了凡四訓》的,或者是了解《了凡四訓》的人,多如牛毛。我自己至少是聽到過這種說法:很多人說《了凡四訓》很簡單,做好事改命嘛!覺得很簡單,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你也一直在做好事,可是你的命沒改啊!以為《了凡四訓》是做好事改命,那就太簡單了。
《了凡四訓》沒有那麼簡單,《了凡四訓》裡面有好多秘密!尤其是我自己了解這些秘密以後再回過頭來看,那些秘密都藏在字裡行間裡頭,都在字縫兒裡頭藏著了。所以要是知道的,仔細摳一摳,能把那些東西摳出來;要是不知道的,可能眼睛一掃就過去了。
我覺得我自己對這本書還是比較有體會的。我是零七年(2007年)開始講這本《了凡四訓》,講到現在有十來個年頭了。按正式上臺講的話,一三年(2013年)正式上了臺,那到現在也有點年頭了。以前有一位大德老師講過,說「《了凡四訓》要讀三百遍」。我自己算這個時間,以前是一周一講,講下來得三個月左右,才能講完這一部《了凡四訓》。這樣一年好幾個地方輪著講,滿打滿算一年估計能讀十遍《了凡四訓》。要是按三百遍的話,反正得要點年頭。
可是在這麼多年讀《了凡四訓》的過程中,漸漸地把《了凡四訓》後面的那個東西找見了。而且不是「想」見的,不是說人家沒說然後我自己悟到,不是;他說了,是咱們沒看見。所以我想通過這一次咱們的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希望我們把這些秘密都找見。
因為可能有沒學過《了凡四訓》的,所以我們開始之前呢,先介紹一下《了凡四訓》是一本什麼書。實際上從體裁上來講,《了凡四訓》算是一部家訓。
「了凡」是人名,這個作者姓袁,名黃,字坤儀,號了凡。這個人很有意思,這個人改過名字,名、字、號都改過。一開始呢,他名叫袁表,字慶遠,號學海。為啥他後來改名叫「黃」呢?因為這個人考試每次都考得特好,就是咱們講的第一名,都是這種的。每次都考得特好,但是就是錄取不了。考進士、考舉人,就是錄取不了,所以他後來憤而改名,火了:我怎麼老考,一考一個黃呢!就改名叫「黃」。他這個名是這麼來的。
字呢,一開始叫慶遠。為啥叫「慶遠」呢?因為他爹生他的時候,五十六啦。老爹心想說:哎呀,我都這一把年紀了還能生個兒子,看來這個事情值得長久的慶祝,是個很久遠的吉慶之事。所以給他起個字叫「慶遠」。後來是學道以後,改字叫坤儀。
號呢,一開始叫學海。為什麼叫「學海」?這個就說到家族傳承,門風傳承了。了凡的爸爸叫袁仁,號參坡先生。參坡先生在當時(明朝中葉)是江南一位名士。一個讀書人,屬於讀書水平特別高的那種,你有想不到的出處,我這兒有一句話不知道從哪兒來的,但是肯定是經典上的,是哪一部經典呢?你只要去問參坡先生,參坡先生當場就告訴你,這是哪一部經第幾卷,你查去吧。特別偏僻的那部經,一查就查到了。讀書讀得非常厲害。當時跟參坡先生往來的好朋友,學術圈的好朋友,我們今天還能耳熟能詳的——王陽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王畿、王艮,都是我們今天都別熟悉的大腕兒。這都是當時跟他爸關係特別好。
參坡先生去世的時候留下兩萬多捲圖書,兩萬多卷,這個數量很龐大的!臨走的時候把書都交給了袁了凡,了凡是參坡先生的五個兒子裡面的老四,(書)都給老四了。給了以後呢,了凡的媽媽李氏,李氏對了凡說:你爸活到七十歲,手都沒有放下過書——叫「手不釋卷」。這麼大的學問,還一直苦讀呢,你現在繼承了你爸的書,可是你又不讀,你豈不是你袁家的罪人嗎?
遺書二萬餘卷,父臨沒,命檢其重者,分賜侄輩,餘悉收藏付餘,母指遺書泣告曰:「吾不及事汝祖,然見汝父博極群書,猶手不釋卷,汝若受書而不能讀,則為罪人矣!」予因取遺籍恣觀之,雖不能盡解,而涉獵廣記,則自蚤歲然矣。
——出自《庭幃雜錄》
所以袁了凡在這個時候——他爸七十歲,他十四歲。這個時候把父親的這個「遺書」(遺留下來的書),拿起來讀,「日夜苦讀」,就把這個書就都讀完了。所以袁了凡這個人呢,他號稱學海,不是浪得虛名啊!不是今天叫吹牛,或者今天叫標題黨,不是,真是學海,讀書的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了凡先生這個人呢,他是個雜家,通家,就是沒他不知道的事。比如說像咱們說,古時讀書人讀《四書》《五經》,這些都是讀書人的本職工作,很容易就懂,很容易就掌握了。那麼除了這些還掌握什麼呢?儒、釋、道三家。還掌握風水(堪輿)、音樂、農學、工學……幾乎沒有不知道的。
有一段記載。記載當時的丞相張居正——不叫丞相,叫大學士,因為明朝沒有丞相位,相當於丞相。當時了凡因為在寶坻任職,當完縣令以後調到兵部去了,調到兵部呢,去張居正家裡面匯報工作。
張居正這會兒得到一架古琴,請幾位京城裡面的名家幫著調一調琴,幾位名家把這個琴這麼一調,哎呀,怎麼搞這個琴怎麼調也調不準那個音,怎麼回事?調來調去都調不了,這時候了凡來了。
張居正說:哎呦,坤儀先生來的正好,你看看我這個琴是咋回事?聽說你也很懂音律。
了凡把這個琴拿起來,左右看看,上翻過來,調過去看看,看看放這兒了,沒調。然後站起來往窗戶外邊看,窗戶外邊看了看,起來走到院子裡轉了一圈,回來說:大學士,你們家院子裡某個方位(我沒記住,東南角還是西北角。)有一堵牆,你把那堵牆拆了吧。
那張居正拆牆不是分分鐘的事情嘛,說來人吶,給我把牆拆了!牆這麼一拆,這個琴不用調,音自然就對了。這就是袁了凡的水平。所以這個人是個通家。
當年的胡適之(胡適,字適之),胡適作為一個學者,他對了凡先生的評價是什麼呢?叫「中華文化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這個詞,這個很有趣啊。「中華文化集大成者」什麼意思呢?比如在春秋戰國那個時代,叫「諸子百家」,就好像數百條小支流一樣,但是流流流啊,隨著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滾滾前進,中華文明各種學科就交匯到一起了,在明朝形成一個高峰,袁了凡剛好就是交匯起來的浪潮上的一個弄潮兒。剛好是這麼一個人。
所以其實我們讀了《了凡四訓》以後,你會發現袁了凡講的東西,確確實實是集眾家之長,這個不是學術之長,是眾家的智慧。這個慢慢地我想能感覺到,智慧跟學術真不是一個意思。集眾家的智慧形成了它,到最後叫什麼?改命!用老百姓的話說改命,如果用好懂的話叫啥呢?叫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我們平時逢年過節給人家發個信息:祝您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發出去自己也不相信。你自己信嗎,你說我心想事成,你不信。為啥?你掌握不了那個辦法,你不知道那個秘密在哪。了凡剛好就是一個掌握了的人,所以他給兒子寫了這個家訓,寫了四篇,所以今天流傳下來就叫「了凡四訓」,這題目就這麼來的。
那麼開始之前呢,我還是把這四篇題目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四篇題目實際上是後人起的,但是今天比較通用這種說法。
第一篇題目叫啥?叫《立命之學》。「立」的意思是樹立,就是建立起來了,樹立起來了。立命是啥意思?立命就是這個命運我掌握住了。
你看咱們不懂的時候吧,比如說單位裡面搞個演講,上學的時候寫篇作文,作文寫的挺好的,說「來,上講臺念一念。」他拿著這篇作文慷慨激昂,會說什麼?「讓我們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吧!」還把手張開——那個姿勢,顯得很有力。是吧?「讓我們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吧!」好,等他說完下臺的時候,你再問他:「你說我們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嗎?「他長嘆一聲:「唉,人的命天註定!」或者他說:「唉,瞎活吧!」是不是?
你知道做自己命運的主人是每一個人美好的願望,但是卻不是每一個人能做到的。說明啥?說明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後面是有一套秘密的,有一套規律的。「立命之學」什麼意思?就是掌握那個掌握命運的規律。能覺出這個意思嗎?掌握這個能掌握命運的規律,把這個規律掌握,叫「立命之學」。
這一篇其實它的體系挺龐大的。所以這一次五天時間,我們會多花一點時間來講這個《立命之學》,原理搞清楚了,解決咱們自己的命運就容易一些。你原理沒搞清楚就衝上來,叫所謂修行的話,那叫啥?那叫愣頭青嘛。沒搞清楚咋回事,挺生猛的衝上來,衝了半天,方向都不知道去哪裡,這是很麻煩的一個事情。有好多不怕死的,好多很勇猛的,但是很可惜,在勇猛之前先找一下方向就好了,這個勇猛就有了意義了。這是第一篇題目。
第二篇題目叫《改過之法》。其實我們知道,過去在不掌握原理的時候,不明白這個規律怎麼運行的時候,咱不就叫瞎活嘛!瞎活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犯下很多錯誤,有很多明明可以避免的事情,但是我們被一些錯誤的觀念左右了,或者被一些就是我們講叫人慾左右了,所以總是做一些錯事。
那你種過的種子,你早晚都要收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去辣椒,早晚會長出辣椒;種下去土豆,早晚會結出土豆。那個東西來的時候挺麻煩,所以需要幹嘛?需要把那些東西清理清理,原來種錯的種子給它挖出來,這就叫「改過之法」。改過也講方法,你有沒有發現認錯很容易,改錯很不容易。對吧?改過有方法,這是第二篇。
第三篇叫什麼?第三篇叫《積善之方》。「積善之方」字面上看,好像老覺得我怎麼做好事,好多人是這麼認為的,我怎麼能做更多的好事,積累更多的功德。其實把這個事給想複雜了,「積善之方」沒那麼複雜,「積善之方」如果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解釋,就是怎樣積累正能量。
但是這個解釋有點兒太普通了,如果把這個話講白了,就是把那層窗戶紙捅破了,捅破了是啥——怎樣天天保持好感覺?其實是這麼一句話。
但是這麼講呢,也可能有人不信,為啥不信?因為他總覺得:得做點啥事吧,你光感覺好就完了嗎?總得幹點啥了吧?得為眾生了吧?那這個前提是你得鬧清楚誰是眾生才行,你還鬧不清誰是眾生就撲出去要解決眾生,這個也是挺麻煩的事兒,你說是不是啊?所以第三篇講《積善之方》。
04
第四篇叫什麼呢?第四篇叫《謙德之效》。謙虛的美德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為啥還專門講了個《謙德之效》呢?其實你看前面三篇的題目,第一篇講原理,第二篇講改過的方法,第三篇講積善的方法,你有沒有發現有原理,有方法,好像覺得差不多了吧,覺得基本上夠了,對吧?可是第四篇講什麼?第四篇講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其實我們仔細觀照,觀照咱們已經走過來的前半截人生,讓咱們吃虧的那個地方,並不是咱們不知道那個道理,也不是咱不知道那個方法,是啥呢?就是咱那個不含糊勁兒,導致那個事你就做不下去。對不對?
舉個特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在場上,我說:「好,尊敬的諸位,大家上午好!」我鞠一躬。抬起頭來就能看見,有人他就鞠不下去,彎不下去腰,當然我並不是說你必須要回這個禮,但是你能感覺到他要回禮的時候他困難,能知道我這意思吧?他困難。那個「困難」是什麼呀?那個「困難」不就是「我受不了」嘛!「受不了」背後是啥呀?背後不就是那個強大的「小我」嘛,那不就叫「傲慢」嘛。對不對?
其實我不妨把那個「傲慢」再往深的說一下,傲慢後面是啥?傲慢後面就是自卑啊!就是「我憑啥呢?」「我怎麼能讓你看出來我能折下去呢?」就是那個自卑啊。自卑加特長就等於傲慢嘛。
所以你看古人講「滿招損,謙受益。」你態度擺對了,你就接收能量;你態度不對,白辛苦。人家也做那個事,你也做那個事;人家也聽課,你也聽課,可能人家坐這兒一聽,老師講十句,這兒聽了十句;擱你坐這兒一聽,他講了十句,你判斷了十句。這是不一樣的效果啊!聽十句和評判了十句,效果太不一樣了。沒準出去一個說:哎呀,我聽完了我感覺真好。那個說:哎呀!他說的哪個哪個哪個……好,你把他的問題全挑出來,他的問題全挑出來了,請問你進步了嗎?所以這個很好玩的事情。
我們有時候不願意低下來,這就是我們不進步的原因。所以了凡先生在第四篇特別強調了四個字——「惟謙受福」,只有謙虛才能接受福報,才能獲得吉祥。這是四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