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臘月,鄉村的農事告一段落,正是農人們一年裡少有的閒暇時光。走親戚的、串門的,喝閒酒的人慢慢多了起來,邀三五知己,在鄉村的火爐旁,煨一壺包穀酒,炒一盤臘肉,唱起酒歌。愜意的冬日時光,怎麼能離開祖祖輩輩口手相傳的吊酒手藝,這個時候是柞水人釀酒的好日子。
在柞水,人們做酒的原料很廣泛,甘蔗、玉米、麥子、柿子、紅薯、蘋果、拐棗等都可以為原料釀酒。其中柿子酒是以柿子為釀酒原料,將柿子搗碎,拌以酒麴,發酵蒸餾而成。其製作最大特點是不用糧食。
在柞水縣乾佑街道辦事處北關社區後溝的一個小院裡,方良益家正在吊酒。柿子酒釀酒的第一道工序是發酵,這個工藝較為複雜,也比較緩慢。當天,方良益家進行的是第二道工序蒸餾,也叫出酒。方家用來燒酒的灶臺已經沿用好多年了,在院子邊一處石堰上就地做成。
爐火燒得旺旺的。架在爐火上的大鍋用於加熱木桶中的醅料,當下面的醅料被蒸得直往上冒熱氣,這些飽含酒分子的蒸氣,蒸騰到頂上,遇到鐵鍋內的涼水後,便凝結成無數顆水珠,從木桶一側伸出的竹筒涓涓流出,滴落入一旁的盛器中,這些如涓涓細流般的液體便是酒。當地人把這種傳統民間釀酒工藝形象的稱之為吊酒。
最初出來的酒叫做酒頭子,酒精度數高,然後就是二曲和尾子酒,味道要清淡許多。一般農人自己喝,或者送給至親好友都會留下酒頭子,在農村比酒量大小,都會說,我一頓能喝一斤酒頭子,那酒量,嘖嘖,真的很厲害,會令人刮目相看。酒頭子度數的高低,也直接決定了吊酒的成功率,如果釀出的酒頭子酒勁兒大,在當地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在柞水鄉村,你隨處走進一家農家場院,看見有吊酒的家戶,你信步前去,熱情好客的農民朋友會盛情邀你,歇一會,歇一會,喝一杯水再走,你就聞到純純的酒香,你以為他真會倒一杯水給你,你就等著,他就麻利的從竹溜子上給你接一杯熱氣騰騰的包穀酒,遞給你,還哂笑著說,趁熱喝了吧,你看這個水咋樣?!呀,這是酒,不是水啊。你會訝異的笑著說,他說,酒就是水嘛,酒水酒水,喝了不醉,哈哈。你們一行人都會在這濃濃的鄉情中,你一杯,他一杯接過包穀酒,淳淳的酒香,鄉情在鄉村一團團的氤氳開來……
來源:微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