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峰直播「花兒」。
「馬(呀)蓮(嘛)開花一片藍,好光陰(麼就)等了個,等了個千年……各位朋友,從今天開始每晚我都會直播花兒,希望多多捧場。」12月14日20時,馬瑞峰在個人直播間唱完一首《百姓的生活比蜜甜》後,不時地向粉絲髮出邀請。
話筒、手機、筆記本電腦、支架,這是馬瑞峰直播的武器,作為擁有3.8萬餘名粉絲的網絡博主,這位地道的同心農民每次唱響民歌「花兒」,都會引來網上一片點讚,他的一首原創曲目最多達15萬點擊量。直播緣何頻發邀請?「從開春到11月底,我輾轉青海、甘肅打工,每天很勞累,使得每晚直播花兒成了『奢望』,只能隔三岔五的開直播,致使原本4萬名多粉絲開始減少。」馬瑞峰說。
馬瑞峰家住同心縣王團鎮,孩童時他與夥伴在山上放羊時,常聽到放羊的大人們唱歌來表達內心的世界。「小時候,也不知道大人們唱的歌叫『花兒』,就是覺得調調子好聽,也跟著大人哼唧幾句。」馬瑞峰說。因家境貧苦,20歲時馬瑞峰就開始漂泊打工,輾轉甘肅、青海、新疆等近10個省區,挖水渠、鋪路、上工地……累了、閒了,就給工友唱「花兒」排憂解乏。「一唱起『花兒』,我感覺家鄉、親人就在身邊。」馬瑞峰說。
《灣斷頭的蘿蔔》《梁三哥》等「花兒」曲目是馬瑞峰的最愛,因歌詞質樸熱烈,曲調高亢婉轉,直抒胸臆、風格獨特,獲得工友們好評,有的工友還拜他為師,學唱「花兒」。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2006年,通過「山花兒漫過半個城」等「花兒」網絡交流群,馬瑞峰尋訪到馬得榮、馬劍龍等專業指導老師虛心求教,並師從自治區級「花兒」傳承人唐祥,學習寧夏「花兒」的演唱技巧。
2016年,馬瑞峰被同心縣遴選推薦參加「中國非遺傳承人群修研習培訓計劃」,在寧夏藝術學院學習寧夏「花兒」。通過系統的學習,馬瑞峰對「花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熟練掌握了樂理知識。2018年元旦,馬瑞峰在甘肅嘉峪關打工結束,在返鄉火車上一夜未眠,寫下了一首《出門人難》:出門沒錢不敢在街上走,我們慢慢地渡難關……沒想到,播出後短短數日內獲得近15萬點擊量。「出門人都有難處,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讓我們寬心,只要人勤快,日子總會好起來,我想用唱『花兒』的方式把這種正能量傳遞給大家。」馬瑞峰說。
去年5月,央視舉辦的「中國星夢綜藝盛典」在吳忠進行海選。馬瑞峰唱著「花兒」,首次登上中央電視臺「中國星夢綜藝盛典」的舞臺,與全國多名選手共同參加錄製。11月,馬瑞峰被「中國星夢綜藝盛典」寧夏海選欄目組邀請,再次唱著他深愛的「花兒」踏上央視舞臺。
「同心的『花兒』曾經有過幾十年的斷檔期。」同心縣文聯主席馬佔祥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花兒」這種藝術形式曾紮根同心鄉村,幾乎人人開口能唱,那時候同心的土壤裡生長著「花兒」,同心人血液裡流淌著「花兒」。但由於過去的「花兒」關注面窄,且有些歌詞不健康,不被年輕人接受,慢慢走向沒落。近兩年,一些「花兒」愛好者嘗試著將孝老愛親、脫貧攻堅等接地氣的內容譜寫進歌詞中,再藉助網絡的力量傳播,「花兒」開始回歸。「粗略統計,目前同心縣有五六百名農民會唱、愛唱『花兒』。」馬佔祥說。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想把『花兒』傳承下去。」馬瑞峰說,眼下他正準備向有關部門申報建「花兒」基地和培訓班,讓家鄉的「花兒」開得更美麗。「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剛剛收到了中國民族春晚組委會發來的邀請函。」12月15日21時,馬瑞峰給記者發來了信息。(記者 馬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