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下去,並不是我們真的足夠堅強,而是我們別無選擇。 --邱吉爾 每當看到上面這段話的時候,都會想到邱吉爾在剛上任時,面對外有法西斯德國內有剛上臺英國國內爛攤子的情景,我們大都是從書本上了解英國抗擊德國法西斯前這段歷史,這段我們感受不多的內容,幸運的是,《至暗時刻》補上了。
從《拯救大兵瑞恩》開始,國外的電影題材越來越多把焦點放在二戰上了,而這些電影大部分都集中在戰場上小人物上,這樣不僅可以身同感受這場戰爭,而且可以更好讓我們反思戰爭。大家都知道戰爭是有少數政治家發動的,換一種角度說從政治家的角度去看待戰爭也是很重要的。《至暗時刻》這部電影就是描述二戰爆發初期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讓大家從新的角度去接受偉人感受他所做的事。 二戰爆發前英國依靠獨特的地理位置,離歐洲大陸隔海相望,英國一直採取的「歐洲均勢」政策,直到希特勒出現讓英國人感到頭疼。希特勒採取了兩手措施,一方面德國給英國一種不會威脅到英國利益的假象,另一方面德國迅速吞併歐洲諸國,為入侵英國做好準備。德國很快把英國在歐洲大陸力量打擊殆盡,在這種情況下,邱吉爾成為了英國首相。
上面是書本上高速我們的,在電影《至暗時刻》我們看到了背後的一些東西,比如張伯倫是因為什麼被迫下臺(英國內部壓力),張伯倫下臺只是應急之策,如果邱吉爾不聽話也會面臨下臺的情況。邱吉爾在這種情況登上了權力之巔,但是這個寶座似乎不那麼好做。和談是黨內高級大佬一致建議,乖乖聽話他們會全力支持你,和談並不是一點希望也沒有。反抗意味著把整個英國的身家性命全壓上了,而且結局一無所知,美國到底會支持到英國到什麼程度也一無所知,反抗勝利希望幾乎沒有。 到這裡,如果你是邱吉爾你會怎麼做? 我想很多人會選第一種,第一種風險不大。但是邱吉爾選擇第二種:反抗,他沒有任何動搖,堅定的自己內心,他說服力黨內大佬,告訴了整個歐洲和世界,他和英國都不會投降,會抗戰到底直到勝利。
我想大多數人面對這種情況,都不會去選擇後者,因為冒的風險太大,幾乎沒有勝算的可能。這正是邱吉爾的偉大之處,他也有動搖,但他堅定住了自己的內心,他用自己沙啞的聲音告訴黨內大佬、告訴歐洲、告訴全世界,他決不投降,英國決不投降。最後英國在邱吉爾上任後空前團結,為全力抗擊德國做好了思想上準備,也是最重要的準備。 我感覺《至暗時刻》整個名字是合適不過這段歷史。歐洲幾乎被納粹德國佔領,又不清楚美國下一步會怎麼辦,整個世界仿佛在等待英國的選擇,整個隨時都可能熄滅的燈光,即使這樣邱吉爾堅持著微弱的燈光,在黑暗中堅持直到黎明來臨,這微弱的火光象徵著人類嚮往自由的意志,這意志永遠燃燒,穿越歷史直到永恆。 這部電影中邱吉爾是加裡·奧德曼,是一名影帝級別演員,後來該片獲得第21屆好萊塢電影獎,電影中那個脾氣暴躁、吐字不清卻內心堅強的胖子。但加裡奧德曼仍然在限定的框架為我們奉獻了一部視覺盛宴。 3月5日,加裡·奧德曼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 看電影要看清戲裡戲外,看電影不僅僅是一場視覺享受,更是一段心靈旅程,願你看完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