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卓榮泰並未處理24位「中執委」要求修改初選辦法的提案,反而當場宣讀聲明,指出黨內初選辦法的修改,除非在協調階段雙方合意按程序進行合理的調整,否則必須依照制度在選舉公告前提出並完成,或是依照制度適用於下一次。他並強調「這是基本的道理,程序的公平與正義,民進黨歷年都如此,今年也不能例外。」隨後裁示休息,請雙方代表聯絡參選人詢問意見,賴清德隨即現身中央黨部,並召開記者會提出新方案。
毫無疑問,卓榮泰的聲明早已備好,賴清德提出的新方案也一定是預先擬就,證明卓賴之間事前即使沒有串通,至少已有默契。蔡陣營強烈抨擊卓榮泰突然中止會議,「讓中執會沒辦法決定初選的期程與方式,造成期程的延宕,無異於沒收中執會,沒收民主機制」,從這個角度看,蔡陣營指責卓榮泰「偏袒」似乎是不無道理。
然而,從局外人的角度看,蔡英文陣營的指控,完全是「做賊喊捉賊」,就像霸凌不成還要怪被霸凌的人不肯配合一樣。正如卓榮泰所說,3月6日「中常會」、3月13日「中執會」,兩次會議議決的提名初選公告,中央黨部所據以執行的初選辦法、流程及採用的民調方式,當時都經會議通過,這是民進黨內多方討論所形成的共識,已經行之多年,是為民進黨內各類公職的初選所制訂,並且適用於所有參與者,也不是為了任何個人單獨制訂。
試問,蔡陣營這些「中執委」都參加了那些會議,為什麼當時不提出修正意見?為什麼「中執會」通過決議之後,蔡陣營要強力運作,讓初選時程要一延再延、初選辦法一變再變?五人小組協調時,為什麼又一味站在蔡英文的立場,要賴清德退出?難道比賽開始後修改規則才叫民主嗎?難道除了蔡英文之外,其他人都不能參與初選嗎?果真如此,為什麼不早就修改初選辦法,明定「現任優先」或是「保障現任」?
顯然,蔡陣營的動作,完全是因為蔡英文沒有信心在全民調的初選中獲勝。儘管蔡英文最近在網絡聲量上節節上升,在網絡民調中也有進步,但她和賴清德相比,仍然略遜一籌。根據綠營的「臺灣民意基金會」所做最新民調,蔡英文執政三周年施政平均分數只有55.01分,仍舊不及格;支持率方面,蔡英文只有37.2%,遠較賴清德的49%落後。相較於上個月「臺灣民意基金會」所做民調,蔡英文與賴清德民意支持度的差距,已經從22.2個百分點,縮小為11.8個百分點;其他各家民調,也出現類似的現象,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確實在急起直追,蔡賴差距不斷縮小。
這當然就是蔡陣營的如意算盤,時間拖得越久,擁有龐大資源,又掌握議題主導權的蔡英文,就越佔便宜;相反的,缺乏資源又無職在身的賴清德,不僅會被邊緣化,而且還可能要背上破壞團結、違反民主的惡名。
話說回來,蔡賴相爭完全是為了各自的政治前途,再怎麼惡鬥也可以理解。問題是,卓榮泰為什麼要介入其中?他不是民進黨中生代「保皇黨」集體推出來的黨主席嗎?為什麼現在反而跟蔡英文作對?難道他是故意讓時程向後拖延,為蔡英文爭取更多時間?
這種唱雙簧的可能性固然不能排除,不過卓榮泰不是蔡英文的心腹,而是謝長廷的嫡系;他就算全力配合蔡英文把賴清德「做掉」,也未必能夠得到蔡英文的真心信任,卻要承擔造成民進黨分裂的罪名;再加上蔡英文即使獲得民進黨初選提名,2020最終勝算也極為渺茫,這或許才是他堅持程序公平正義的原因。無論其動機如何,這種作為畢竟值得肯定。
儘管如此,卓榮泰勢必無法擋太久,因為「中常會」與「中執會」都是合議制而非主席制,英派人馬都佔絕對優勢;另外,蔡英文還有撒手鐧,也就是萬一賴清德贏得初選,英派人馬就動員縣市黨部聯名要求召開「全代會」,然後以「霸王條款」否決賴清德,這雖會造成社會不良觀感,但利之所在,英派人馬一定不會放棄。
換言之,賴清德就算贏得初選,也不保證最終被提名,這固然是他的悲哀,又何償不是對一向標榜民主進步的蔡英文的諷刺?
(本文原載「大華網絡報」,作者汪誕平為臺灣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