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臺灣直飛8日特價
自組報價:2780元
市場價:3280元
熱鬧的臺灣大選終於落下帷幕,喧囂過後,跟隨這些影像和文字,看看幾代臺灣人眼中最真實的臺灣是怎樣的。
你能從這些影像中看到怎樣的臺灣?
《10+10》20位導演
20位名導看到的20個不同的臺灣
2011年,由金馬影展發起的《10+10》電影聯合創作計劃,匯聚包括侯孝賢、張艾嘉、朱延平等二十位臺灣電影導演,每人分別拍攝五分鐘短片,不限形式與劇本內容,只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臺灣」。你可以在這100分鐘的短片集中,看到臺灣的城鄉差距、時代變遷、校園暴力、家族情感、青春情懷、歷史回顧……多樣的電影內容和風格,一定能讓你了解到最多面的臺灣。
《南國再見,南國》侯孝賢
從舊影片中看到90年代社會邊緣人眼中的臺灣
屢獲國際大獎的知名導演侯孝賢卻一直鍾情於刻畫臺灣少有人注意的事物。特別是他早年的作品中,能頻繁看到老臺灣標誌性的景物——老火車、平溪線……這部《南國再見,南國》也是如此。電影中,侯孝賢將鏡頭對準了少有人關注的地痞流氓。這些社會邊緣的人也同樣是臺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也能在這部侯導早年的作品中,找尋到許多後來獲獎大作的影子。
《看見臺灣》齊柏林
從俯瞰視角看到全新的臺灣
這部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以航拍鳥瞰視角,將臺灣以一種你從未見過的角度與姿態呈現在大銀幕上:壯麗的清水斷崖、安靜的東岸海灣、蜿蜒的阿朗壹古道、飄零的玉山白雪……當你從空中俯瞰這些陌生或熟悉的場景,一定會有驚喜的發現。就如同紀錄片中吳念真的旁白所說的一樣:你以為臺灣很小?那是因為你站得還不夠高。
點擊觀看《看見臺灣》宣傳片
《臺灣食堂》陳建鄂
從臺灣美食中看到的鮮活臺灣
不久前大受期待的《孤獨的美食家》臺灣篇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好評,不少人抱怨劇中並沒能很好地展現臺灣美食。相比之下,這部13集的《臺灣食堂》顯然更加細膩地體現出臺灣美食的精髓。導演用最樸實的鏡頭,最普通的對話,真實地記錄下臺灣傳統美食,讓人食指大動的同時也收穫滿滿感動。不論是想了解臺灣風物或只是想觀賞美食,這都是一部不二之選,不過,可千萬別在半夜看哦。
《賽德克·巴萊》魏德聖
從高山原住民部落中看到原始的臺灣
憑藉《海角七號》聲名大噪的導演魏德聖的這一部力作《賽德克·巴萊》收穫了8.8億新臺幣票房,遠超《海角七號》。這部電影描寫1930年代高山上的原住民賽德克族反抗日軍的霧社事件,又被評價為「臺灣版阿凡達」。霧社事件後,原住民被大量滅族,直到今天,臺灣原住民只佔臺灣總人口的2.3%。臺灣逐漸現代化的今天,大部分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山中。此次選舉會對他們的命運造成什麼影響呢?這值得我們在觀賞這部電影時深思。
這些文字帶你領略臺灣的方方面面
《臺北人》白先勇
一卷描繪臺北不同階層的浮世繪
《臺北人》是一部深具複雜性的短篇小說集。白先勇先生將十四個一流的短篇故事串聯成一體,講述了臺北都市社會各階層的眾生相。年近八十的白先勇先生幼時曾跟隨先父白崇禧先後遷居至重慶、香港、臺灣,這段漂泊的經歷讓他對不同的都市味道有了敏銳的觸覺,而旅居臺灣六十餘年的時間又讓他親身見證了臺北多年的變化,從而在這本書中寫盡對臺北不同階層的人深刻的理解。
《臺灣念真情》吳念真
一本記錄臺灣傳統的文化筆記
吳念真可謂臺灣最知名的文化人,他跨界作家、編劇、導演、主持等多個領域,而且都成績斐然。《臺灣念真情》是吳念真先生主持的第一個電視節目,通過對臺灣老一代人生活的質樸記錄展現臺灣的傳統文化:麵茶技藝、黥面文化,或是幾乎被人遺忘的東吉嶼……這個經典節目連續重播了十多年依舊很受歡迎,而這本《臺灣念真情》的同名筆記同樣經典,書中部分篇章更被選入臺灣中學語文教材。對於大陸讀者來說,從此書中更能找到最為傳統,也最為特色的臺灣文化。
《臺灣小吃札記》舒國治
一張探索臺北街巷小吃的地圖
舒國治可謂一名奇人。他不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閒散生活。他總是不疾不徐,依著自己的節奏,閒適地喝茶、吃飯、睡覺、走路。有人稱他為「城市的晃遊者」,有人說他是在「優雅的浪遊」。他擁有的特殊觀察力,以及通透的文字描述能力,讓他的作品備受矚目。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寫作,卻只完成了四本書:《門外漢的京都》《理想的下午》《讀金庸偶得》 以及我們推薦的這本《臺灣小吃札記》。
《臺灣小吃札記》中,他記述了臺北市內各個角落的諸多小吃,如炸醬麵、刨冰、牛肉湯等,乍看都是不上檯面的東西,甚至不符合大陸人對於臺灣小吃的想像,但卻能呈現臺北人真實的生活細節。如果你去到臺灣,不如跟隨這本書一起,嘗遍臺北各個角落的美味,體驗臺北人的生活日常。
《我們臺灣這些年》廖信忠
一名臺灣普通市民三十年悲喜經歷的自述
廖信忠是一個普通的臺灣「70後」,他通過這部書講述自己過去三十年的個人經歷。過去三十年,臺灣的社會巨變並不亞於改革開放30年的大陸。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臺灣局勢驟然微妙;蔣經國於上世紀70年代末力排眾議,強力發動臺灣社會變革,直接推動了臺灣的經濟騰飛;接下來的幾十年,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場,臺灣社會風起雲湧,每一個最普通的臺灣人,都捲入其中,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廖信忠以民眾的視角,細細講述臺灣社會的諸多大事,分享臺灣百姓過去三十年的悲喜人生。
《歲月臺灣》秦風
一部生動記錄臺灣大事的編年史
從20世紀伊始臺灣被日本佔領開始,到國共內戰後國民黨退守臺灣,臺灣走過了曲折的道路。對於大陸來說,與臺灣的分分合合也許只是一個地區的收復問題;然而對於臺灣來說,這卻是百年風雨中飄零流浪的日子。歷史學家秦風從臺灣視角細數百年來臺灣經歷的諸多事件,不只政治領域的諸多紛爭,也包括鄧麗君、羅大佑的聲名鵲起,更講述了胡適、瓊瑤等文化名人的故事。臺灣是如何變成今天的模樣?此次臺灣選舉的種種衝突又從何而來?讓這個臺灣人用歷史圖文告訴你。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蘇碩斌
一篇分析現代臺北成型歷史的社會學報告
不同於大部分歷史悠久的大城市,臺北歷史並不長——它是在日治時期誕生的現代化工程之一。在清朝甚至鄭成功時期,臺灣的行政核心其實在臺灣南部。康熙一統臺灣後,在臺灣中北部設立臺灣府及諸羅縣,臺北地區粗略可分為艋胛、大稻埕及臺北城內三大市街。彼時地理上並沒有臺北的概念,這塊區域十分荒蕪。那麼,這三大市街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融合成今天的臺北的呢?社會學學者蘇碩斌不僅講述了現代臺北的誕生過程,更從城市空間角度闡釋臺灣人文逐漸發展成熟的過程,描述出你我不知道的臺北的「前世今生」。
《行走臺灣》蔣勳
臺灣文化人說自己的故事
本書由臺灣蔣勳、侯文詠、韓良露、沈春華、嚴長壽、舒國治等三十位名人,寫下他們行走臺灣的「私房」回憶,以深度、細緻、慢遊的行走方式以及全新的視野,帶領讀者賞鑑自然的、文化的、新鮮的臺灣,深刻體驗臺灣的美麗,藉由一個個旅行故事及影像,傳遞出臺灣人對這塊土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