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脫了貧還要幫鄉親
——殘疾青年陳志緩的故事
湘潭在線12月16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超)「今年基地的紅薯尖賣了80多萬元,我拿出60萬元給大夥發工資。」最近,聊起今年的種植業,湘鄉壺天鎮潭橋村37歲的陳志緩言語裡滿是驕傲和喜悅。
很難想像,5年前的陳志緩還是村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而今年他卻被評為2020年度湘潭市「脫貧之星」。在結對幫扶單位市發改委的幫助下,憑一隻健全的手,辦起了家庭農場,成功摘掉了「窮帽子」,並且帶動村民一起發展養殖業,奔向致富路。
身殘志堅,自主創業「摘窮帽」
1983年,陳志緩出生在潭橋村一個特殊家庭。由於經濟落後、母親殘疾,打小他家的日子就過得緊張。幼年時,一次意外事故將他右手燒傷,不幸致殘。接著,他又接連遭遇父親病故、母親改嫁。2009年,他下定決心遠走他鄉,靠給別人看店子維持生計。
命運的不公、生活的艱辛,磨礪了陳志緩不服輸的性格。
2015年初,遠在新疆的陳志緩接到老家村幹部的電話。「志緩啊,現在政策好,你回來幹不?」聽到熟悉的鄉音,想起闊別多年的家,陳志緩心裡五味雜陳。思緒再三,他買了回家的車票。
潭橋村作為湘潭貧困人口最多的村,被市委市政府列為脫貧工作的「堅中之堅」。
剛回家不久,陳志緩就在村幹部的引薦下,參加了省扶貧辦組織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了解他有相關餵養經驗,且脫貧意願強烈後,多方聯繫資源,幫助陳志緩開起了家庭農場,鼓勵他發展養殖業。
搭雞窩、砌豬圈、搭牛棚……憑著一股子韌勁,陳志緩硬是靠一隻手把家庭農場搞了起來。在這期間,他從科技特派員處學到了培育雞苗的技術。創業頭一年,陳志緩成功賣出6000羽雞苗。
就在陳志緩踮起腳尖快要摸到幸福時,母親改嫁的第二任丈夫突然亡故,母親身有殘疾卻面臨無人照看。陳志緩二話不說將母親接回家,承擔起贍養的義務。
從此,陳志緩比平時更努力,每天早上4點多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點才收工。「別人有一雙手,而我只有一隻手,不努力怎麼追得上人家?」陳志緩說。
2017年,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支持下,志緩家庭農場建起了規範化的雞棚、豬圈,家裡的土坯房也重新翻修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彩電、冰箱、空調也都搬進了屋。同年,他還獲得了村裡首筆扶貧小額貸款。陳志緩的家庭農場規模日益擴大,年純收入達到10餘萬元。
2017年,陳志緩脫貧了。
脫貧致富,帶領村民增收
2018年,為帶動更多像陳志緩一樣的貧困戶脫貧致富,駐村幫扶工作隊在潭橋村建起產業發展基地,採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推廣經營。然而,村民們擔心有風險都不願嘗試,導致費了不少勁建好的蔬菜大棚成了擺設。
就在駐村幹部和村「兩委」為此急得團團轉時,陳志緩站了出來,帶頭租下基地的15個蔬菜大棚,並一口氣承包了基地100多畝土地,種植赤松茸蘑菇、紅薯等農作物,優先僱傭當地貧困戶來基地做事。
經過陳志緩的精心打理,今年基地採摘的紅薯尖、赤松茸蘑菇大獲豐收,僅紅薯尖就賣了80多萬元,直接帶動30多個貧困戶增收。陳志緩也因此成了潭橋村脫貧致富的典型。 「政府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幫了我很多,現在我也要來幫助更多人。」陳志緩說。
如今,陳志緩的農業公司已與湘潭、長沙等地客戶籤訂長期收購協議。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他一邊籌措資金擴大養殖規模,一邊鼓勵村裡的貧困戶一起發展種養殖業,讓越來越多窮怕了的村民挺起了胸膛、鼓起了腰包。
蔬菜大棚內,51歲的周江桂正打理著土地。「我一個常年要靠藥物維持身體的五保戶,還能在家門口掙3000多元一個月,知足了。」周江桂笑著說。因為早年患白血病,周江桂喪失了勞動能力,日子窮得響叮噹,現在在陳志緩的產業基地打雜,每月有了固定收入,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眼下,陳志緩正抓緊時間組織工人給100多畝蔬菜基地安裝噴灌、滴灌設備,計劃明年進一步發展種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