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哪家強?我們總提起的不是德國、奧地利就是俄羅斯,其實法國的音樂家個個都是寶藏,值得挖值得聽,美的不得了。
歐洲的藝術和美學歷史,最拿得出手的要數義大利,總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必須是法國。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數一數法國的音樂家,以及他們不得不聽的曲子。
拉莫
拉莫是巴洛克時期的法國作曲家,他和巴赫在同一時代,現在他的名聲可不及巴赫大。女孩子會很容易記住他的名字,因為不僅讓然聯想到Lamer……不過他的全名其實是Jean-Philippe Rameau。
拉莫這個人很有意思,他是一位音樂理論家,有很多專業著作,比如:著有《和聲學》、《音樂理論新體系》、《和聲的產生》、《和聲原理論證》。
他的每一本著作都足以讓人脫髮,那麼他的音樂優不優秀呢?我們來聽聽:
拉莫本身就是一位大鍵琴演奏家,加上當時還沒有鋼琴,所以我們現在聽拉莫的音樂很多都是大鍵琴演奏的。他的音樂巴洛克風格十足,他所在的時代裡,他正是法國音樂的中流砥柱。
古諾
古諾1818年6月18日生於巴黎。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聖母頌》,旋律優美、悠揚,許多人第一次聽都會被音樂帶入一種沉思的狀態。即便是很少聽古典音樂的人,也會很快喜歡上《聖母頌》這首曲子。
除了《聖母頌》,古諾的其他曲子沒有這麼出名,當然他創作的歌劇《浮士德》是非常成功的,他也曾奔赴羅馬去學習歌劇創作。
我們下面聽一首他的《小交響曲》,這首曲子是寫給木管樂器的:
比才
比才最著名的要數他的歌劇《卡門》和《阿萊城的姑娘》,他的作曲能力毋庸置疑,《卡門》還被改編成各種樂器獨奏的版本。
今天不打算再給大家聽這兩部歌劇的選段了。首先想強推一下比才的交響曲,雖然他只寫過一部交響曲,但是他的交響曲也讓人很容易接受,完全體現出了他寫交響曲的能力也是很強的。
比才的《C大調交響曲》四個樂章都很有特點,既有優美之處,又有趣味。放個第四樂章來聽聽:
另外,比才還有一部歌劇《採珠人》也是歌劇中非常經典的一部。比才的歌劇在普通大眾中的基礎非常好,知名度可以說是最高的,即使義大利的歌劇再繁榮,還是這位法國人拉近了歌劇和觀眾的距離。
柏遼茲
柏遼茲的音樂是具有突破性的,他的《幻想交響曲》在很多方面都算是具有前瞻性和實驗性的作品,他是法國浪漫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而他本人也具有一些戲劇色彩,比如他的父親堅持讓他學醫,阻止他學音樂;比如他喜歡的姑娘跟別人跑了;比如他非常自戀的給自己寫了超長篇回憶錄。
在這我也不放《幻想交響曲》了,今天想給大家推薦的是柏遼茲的《哈羅爾德在義大利》:
《哈羅爾德在義大利》這部作品是中提琴協奏曲,我們聽到作品中的弦樂器是中提琴獨奏。柏遼茲的這部協奏曲實際上是為帕格尼尼寫的,只不過帕格尼尼對這個作品的難度並不滿意,它顯然不夠難。
但是,這首協奏曲顯然又是與眾不同的,與傳統意義上的協奏曲都不一樣,它又是柏遼茲的創新和特立獨行。
聖桑
聖桑的作品可以說屬於很好接受的風格。在前面介紹的作曲家中,聖桑和比才都是一聽即會喜歡的類型,而柏遼茲則屬於需要慢慢接受的類型。
聖桑創作的《動物狂歡節》深受觀眾喜歡,整部組曲由十四首曲組成,其中只有《天鵝》一曲是在作者生前發表的,《天鵝》也成了觀眾們非常喜歡的曲子。
另外,聖桑所寫的《參孫與達利拉》、小提琴《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也都是觀眾非常熟悉的作品。下面這首《骷髏之舞》也是聖桑的著名作品,趣味十足:
這首曲子描寫了午夜過後,「鬼」們從墳墓裡爬出來狂歡的情景。
福雷
福雷被稱為「法國的舒曼」,他的作品保持了法國人一貫的特點——好聽易懂,而且他的大部分曲子是室內樂和奏鳴曲,很少有大型交響樂。
福雷還是一位優秀的音樂教育家,他最著名的學生應該是拉威爾。
下面來聽兩首福雷的作品,說不定還很耳熟:
從福雷的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法式優雅,雖然他的知名度沒那麼高,也許和他沒有大作品有關,但是他的小曲兒真的值得細細品味。
德彪西
被稱為印象派的音樂家德彪西,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尤其是近些年印象派這麼「火」。
德彪西的音樂以跟著感覺走為主,這種創作方式也是一種創新。到這裡你可能發現了,法國人還挺愛創新的。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牧神午後前奏曲》,鋼琴曲《月光》、《前奏曲》和《練習曲》,而他的創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印象派」最初用來形容德彪西的音樂,其實是諷刺他的,甚至連前輩聖桑也批評了他的音樂。但是!架不住這個世界善變呀,昨天還在罵他,今天就真香的觀眾,又喜歡上了德彪西。
所以,德彪西成了自成一派的音樂大師,他也嘗試過其他風格的音樂,並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印象派這個名詞中。
拉威爾
拉威爾也被稱為印象派,但是他好像又和德彪西完全不同。他的作曲基本功非常好,以至於有人把他形容成鐘錶一樣精準的作曲家。
像德彪西一樣,拉威爾青年時代在學院環境中已有追求標新立異的創作構思和不同一般的嶄新音響的傾向,他的精神氣質的發展受象徵派詩人如馬拉美等的影響很大。
但是即使如此,對現代主義的傾心並沒有使拉威爾走上絕路,相反地,人們認為拉威爾卻善於在「死胡同的盡頭找到通向美麗的新田野的敞開著的大門」。
拉威爾的音樂我覺得要去現場聽,即使你在CD上聽了一百遍都無感,只要去現場聽一遍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縱觀西方音樂史,推著音樂前進的離不開法國音樂家。而音樂受到的思想上的啟發,更離不開法國的發展。比如當時的巴黎大獎,使得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都為之努力。法國的啟蒙運動對於整個藝術界的影響都非同小可。
蕭邦、李斯特、孟德爾頌這些才子都要聚集在巴黎,即使到了20世紀初,作曲家還是希望新的作品經過巴黎觀眾的檢驗。
法國的寶藏男孩們,值得一聽,值得挖掘。
樂咖
樂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