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到,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但凡事總有例外。如果植物世界也有傾國傾城的傳奇美人,紅花羊蹄甲當屬其一。
跟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樣,它的故事,同樣發生在舊時代的香港。殖民地的時代背景,好像特別適合上演傳奇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1880年前後,在香港島西部的一個廢墟裡,一位法國傳教士發現了一棵樹,開著美豔的玫紅色大花。這花盛開時,繁花滿樹,在氣候炎熱的港島,花期近乎全年,人們於是發現,它特別適合作為種在庭院裡欣賞啊。
花期近乎全年
花大色豔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
順便說,在我國原生植物被世人認識及傳播的歷史上,傳教士不止一次充當了先鋒,比如發現川百合的譚衛道,還有首次將含羞草進獻給乾隆皇帝從而獲得在我國採集植物特權的湯執中。現在流行斜槓青年,而早在上世紀及上上世紀,舊時來華的各國傳教士就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主張。
原本生於陋巷的紅花羊蹄甲,憑著傾城的美貌,就此成為港人的心頭好。之後,一連串的光環不請自來:先是英國植物學家鄧恩(就是學名裡最後那個詞Dunn)正式用前任港督卜力克的名字命名了它,種加詞blakeana就是這麼來的;1965年,它晉升為港人認同的香港市花;等到了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它更是一步登天,成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標誌。
名花傾城。至此,紅花羊蹄甲徹底完成了身份的逆襲,成為了植物界的傳奇。
萼佛焰狀,單側開裂
中間1枚花瓣基部呈深紫紅色
能育雄蕊5枚,其中3枚較長
美豔的紅花羊蹄甲,其實是個混血兒。它是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與洋紫荊(Bauhinia variegata)在野外環境中天然雜交的產物,想來多少帶有命運的偶然性吧?學名中的那個「×」號,清晰地表明了它的混血血統。
雜交種通常是不能結果的,它也不例外。小區裡種的紅花羊蹄甲,我連續觀察了數年,從來沒有見過果實。所以,只能通過扦插繁殖。如今遍布全世界的紅花羊蹄甲,都是港島上那一個意外產物的後代子孫,簡直像植物界的英女王。
跟秋天開花的羊蹄甲本尊對比一下,可以更好地分辨出紅花羊蹄甲的特徵。羊蹄甲的花瓣窄,瓣爪長,邊緣常有皺褶,通常為淡粉色,最重要的特徵是,發育雄蕊只有3枚,而且能結果。而紅花羊蹄甲的花瓣更寬大,瓣爪短,花瓣邊緣無皺褶,花初開時為較深的玫紅色,盛開後變得稍淺一些;它的發育雄蕊有5枚,邊緣兩枚略短。
羊蹄甲,只有3枚發育雄蕊
嚴格說起來,紅花羊蹄甲的花是左右對稱的,中間那枚花瓣最大,而且中下部有深紅色的羽紋。但升華為香港特區的標誌圖案後,其花形略有變異,已成了輻射對稱,更像是夾竹桃科的花形。
真花是左右對稱的
作為香港特區標誌的花圖案,你看出不同了麼?
最後說一下美人兒的名字。光是這個話題,就又可以單獨寫兩篇文章了,相當複雜。
第一個問題,它與紫荊(Cercis chinensis)有什麼關係?
答案是:其實並木有神馬特別的關係。貌似從它一出生,香港人就已經叫它洋紫荊了,這一叫就是一百多年,早已約定俗成,深入人心。其實,它既不洋,亦非紫荊。看照片就知道,這兩種花幾乎沒有相似之處。當然,勉強要說的話,它們都是豆科的。
真紫荊長這樣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它的親本之一也叫洋紫荊?
呃,說到這個,就要說到內地與香港的不同命名系統了。Bauhinia variegata ,在內地就叫洋紫荊,在香港則叫做宮粉羊蹄甲。它的特點是,中間那枚花瓣有著特別的羽紋,紫紅中常夾雜黃或綠,通常我們把這種色彩搭配形容為斑駁。種加詞variegata就是這個意思,植物的花葉變種也是這個詞。
一朵洋紫荊落花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例子,告訴我們,認植物,學名才是惟一的身份證——當我們談論這位傾城美女時,記住,它的名字叫Bauhinia × blakeana 。
它們的葉子都像羊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