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18:00,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第七屆「學生導演獎」在我校標準放映廳準時拉開帷幕。
本屆「學生導演獎」導演周活動首日展映的影片《武林孤兒》,是由我系2004級本科、2016級在讀研究生黃璜執導。此片是黃璜導演完全自主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長片。不久前,本片斬獲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國際交流基金亞洲中心特別獎」。影片放映結束後,黃璜導演攜本片主演金靖承、劉芷含、蔡輝達、是之,以及攝影指導劉永、執行導演路寧來到現場,在我系謝飛老師的主持下,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
(交流活動主持人 謝飛老師)
(《武林孤兒》導演 黃璜)
交流環節中,導演黃璜講述了劇本在七年間多次易稿的艱辛過程,也分享了參加東京電影節展映時的種種趣事。談及選角標準,導演表示非職業演員和劇中人物的重合度高,表演更容易貼近人物。另外,導演也分享了自己對創作的看法,認為藝術創作要遵循生活的真實,在創作過程中要堅持自己的初衷。本片男主演金靖承談及自己對教師這一角色的理解,強調該人物在知識分子的大致形象下所獨有的單純和天真。拍攝期間,他儘可能多地和武校的孩子們相處,觀察孩童視角,他表示「多和孩子們聊天玩耍,才能看到他們的世界」。攝影指導劉永表示,該片在影像風格上比較內斂,以敘事為主,在畫幅比上也有意採用了2:1這種中和的比例等。最後謝飛老師總結到,作品的深度離不開生活的磨礪,青年導演的成功來之不易,因此首先要學會堅持。他稱讚影片《武林孤兒》的藝術性,認為影片「通過寫實的描寫表達了導演的個人思索」,同時也對黃璜導演能夠勇於表達和追求個人風格表示認可與鼓勵。
「學生導演獎」活動第二日(11月9日),展映了我系碩士畢業生曾贈執導的影片《雲水》。該片入圍了2018年鹿特丹電影節「光明未來」單元並獲三項提名,入圍上海電影節獲「亞新獎」提名。影片放映結束後,曾贈導演攜本片攝影指導鍾銳、美術指導杜艾琳來到現場,在我系章明老師的主持下,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
(交流活動主持人 章明老師)
(《雲水》導演 曾贈)
交流環節中,導演曾贈講述了自己的創作初衷,稱本片是一個「命題作文」,在立項之初就確定為一部與佛教有關的公路電影,自己是跟隨直覺進行創作,為影片加入了個人喜愛的超現實手法。關於劇情設計,曾贈導演表示是受到章明老師一句無心之語的啟發——「我的故鄉在水底」。在影像風格上,導演表示受到了安哲羅普洛斯的影響。
被提問到拍攝期間的困難時,導演坦言,由於預算限制等各種原因,拍攝過程十分緊張,也存在著一些遺憾,但幸運的是能和一群敬業的主創合作,每個部門都在盡最大努力完成工作。前期選景時,僅寺廟一景就是在二、三十個備選項中嚴格挑出的。關於本片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攝影指導鍾銳表示這是和導演多次交流後確定的方案,全片不使用一個固定鏡頭,追求一種「穩重的流動感」。為了保證前期確定的影像風格得到最極致的呈現,攝影指導鍾銳親自操作斯坦尼康,來完成幾乎每個運動鏡頭。並且多利用有源光,最大程度減少人工幹預痕跡,以保證影片的自然主義風格。現場掌聲連連響起,為主創們認真敬業的態度點讚。當晚的交流活動主持人章明老師肯定了《雲水》作為處女作的成功,認為導演在技法上展現出了超過同齡人的成熟和穩重。同時,他也對青年創作者們的青澀之處進行了提點。活動尾聲,曾贈導演與老師、同學們在臺上合影留念,並向第七屆導演獎的順利舉辦表示了祝賀。
「學生導演獎」活動第三日(11月10日),展映了我系2010級碩士畢業生文牧野的首部長片作品《我不是藥神》。本片獲得了2018年蒙特婁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劇本獎」等國內外多個獎項,上映後票房達到近31 億,在各大網絡平臺均獲得9.0以上高分,實現了票房口碑雙豐收。映後交流環節,在文牧野研究生階段的導師之一王紅衛老師的主持下進行。
(交流活動主持人 王紅衛老師)
(《我不是藥神》導演 文牧野)
放映結束後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青年導演在處女作中如何進行風格取捨。導演文牧野認為自己這次是用「一個類型的殼,裝一個不類型的核」,是某種程度上的作者電影,表示創作中始終在個性與共性間做取捨。王紅衛老師也認為青年導演的處女作還是要強調作者性,作者性不僅僅意味著美學的小眾化,而是「利用導演的個性,在語言和技法層面回歸到真正的好電影」。隨後的討論提到了青年導演在創作初期如何把控表演的問題,文牧野導演表示「劇本和表演是最重要的」,尤其對於青年導演初出茅廬,過於執著於影像的追求,在製作條件上無形中要背負更大的壓力。關於把握影片節奏,導演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會和主創人員分析劇本的情節走勢,然後各主創部門根據情節提出相應的方案。活動的尾聲,文牧野導演提到學生時期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年至少拍一部短片,他認為不停地「拍」是最重要的。活動結束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文牧野導演也預祝本屆「學生導演獎」的活動一切順利。
「學生導演獎」活動第四日(11月11日),展映了我系2005級本科、2009級碩士畢業生竹原青執導的《星溪的三次奇遇》。該片作為導演竹原青的長片處女作,入選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並獲「最佳處女作長片」提名。在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獲「中國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影片」提名。影片放映結束後,竹原青導演攜本片製片人季偉女士,監製徐楓先生來到現場,在我系周新霞老師的主持下,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
(交流活動主持人 周新霞老師)
(《星溪的三次奇遇》導演 竹原青)
本片的製片人為我校管理系季偉老師,同時她也是導演竹原青的母親。她對目前該片獲得的成績表示欣慰。季偉老師在交流中提到,雖然藝術長片的投資是當下所有投資人的普遍困惑,但依然希望投資方能多把目光投向最有衝勁的年輕人。導演竹原青在畢業後主要從事剪輯工作,剪輯作品有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等。作為一名學習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剪輯師,竹原青導演表示剪輯的功底是自己「做導演的基礎」,依靠剪輯師的敏感,每條素材如何運用,在實拍時就已心裡有數了。
關於這次執導自己的長片處女作,她提到自己最初只想到一個概念——一個女孩獨自在異國旅遊,結識不同的人,引發不同的遭遇,對同一地點的印象也可能會截然不同。等到了影片拍攝地馬來西亞亞羅士打進行勘景後,這個華人集聚的傳統小城,給了導演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使她有了更多的創作靈感。當晚的交流活動主持人周新霞老師表達了對影片的喜愛,也為學生獲得的成績而感到欣喜與驕傲。
「學生導演獎」活動第五日(11月12日),展映了我系2003級本科、2013級碩士畢業生白雪執導,我系田壯壯老師擔任監製的《過春天》。該片在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榮獲「費穆榮譽」單元「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同時作為2018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Discovery單元」的開幕影片進行展映,並在該電影節獲「亞洲電影促進聯盟大獎」榮譽提及。放映結束後,影片各主創悉數到場,在我系田壯壯老師的主持下,與觀眾進行了交流。
(交流活動主持人 田壯壯老師與《過春天》導演 白雪)
談到劇本創作,導演白雪表示自己用了兩年時間反覆修改。期間她廣泛研究香港歷史,通過對水貨客、緝私局等多方深入採訪,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創作提供了堅實基礎。「真實是對本片的最大肯定」,導演說到。本片的影像經過精心設計,風格獨特,通過景別的選擇、鏡頭運動方式的變化和影調的區分,以及聲音設計上的質感差異等等,來區別出深、港兩地不同的環境。白雪表示,剪輯師在建立影片獨特風格方面也有功不可沒的貢獻,三次猶如感嘆詞般的定格鏡頭,就是拜自剪輯師馬修的「發明創造」。曾獲得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的香港美術設計師張兆康,為本片提供了亮眼的美術與造型設計。
首次加入這個主要由電影學院畢業生組成的團隊,他為大家火熱直接的討論氛圍而驚嘆不已。白雪導演對此感慨到,正是因為主創之間多年的情誼,才能讓創作變得更加坦誠和深入。作為一部跨兩地拍攝,涉及到「水貨客」這一敏感題材的處女作,為保證創作質量,製片部門的壓力可想而知。但兩位製片人表示,困難在度過後就不重要了,只有情誼是最可貴的。田壯壯老師總結到,一部電影的完成與主創具有極大的關係,作為青年電影工作者,需要不斷地經歷和克服困難。活動尾聲,田壯壯老師對白雪導演處女作的成功表示祝賀,各主創與現場觀眾集體合影。第七屆北京電影學院學生導演獎我系學生「處女作展映」單元,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落下帷幕。
「主創之間的多年情誼」成就了這一部部作品。在本次活動中,我們也見到了許多熟悉的面孔,來自於各系畢業生擔任以上五部片子的主創,一起圓他們多年的電影夢,也讓我們看到他們都已羽翼豐滿,正在積蓄力量飛往更加廣闊的天空。對這些同行的夥伴,我們滿懷感謝,也滿懷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