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角色競演類綜藝《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40位演員中,胡杏兒是起初讓人為她的選擇感到驚訝,在節目裡又帶來了驚喜的一位。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作為演員,她已有多項表演獎榮譽加身,仍願意站到被評價的位置,令人驚訝;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她用安徽方言把《親愛的》演得打動人心,讓陳凱歌等四位導師感到驚喜,觀眾則感慨為何之前沒看到太多她主演的影視劇?作為「北上」香港藝人的一員,胡杏兒近年來出演女一號的機會的確不多,但卻常憑藉配角給觀眾留下印象,比如2017年熱播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胡詠梅。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胡杏兒說,其實她對於能否演主角並不在意,在她看來有發揮空間的角色遠比演女一號更重要。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臺詞
能講地道普通話,鄧麗君是「啟蒙老師」
節目裡,看完胡杏兒演的電影《親愛的》片段,陳凱歌轉頭問爾冬陞:「她是香港人嗎?母語是粵語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陳凱歌感慨:「她普通話也不錯,很厲害啊!」爾冬陞也斷言她很有語言天分。
和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藝人比起來,胡杏兒的普通話說得相當不錯,好到可以和內地演員直接用普通話對戲。說起節目裡爾冬陞對她的誇獎,胡杏兒有點兒不好意思,「可能我真的是有點兒語言天分吧」。胡杏兒家裡人都是說粵語的,沒有人說普通話。她最開始接觸普通話,是因為聽鄧麗君的歌。說起來,鄧麗君算得上是她的普通話啟蒙老師。「我從8歲開始,就很喜歡聽鄧麗君的歌。她的國語歌,我都會跟著唱。」
12歲時,胡杏兒被送去北愛爾蘭讀書,在那裡認識了一些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朋友,和他們交流也會講普通話。「我當時也在學英文,可能那個年齡對語言特別的敏感,我會去注意這個字的調子怎麼讀,那個字的音應該怎樣念,慢慢地有了積累。後來我到內地拍戲,從第一次拍電視劇開始,就堅持用普通話去演,不斷練習,就會越說越好。」
儘管有普通話演戲的經驗,但用方言詮釋一個安徽村婦依然是個巨大的挑戰。
《演員請就位2》中,胡杏兒表演電影《親愛的》片段。
當初趙薇演《親愛的》時,劇本上寫著李紅琴是山東人。但趙薇覺得很難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用地道的山東方言去表演,於是和導演陳可辛商量,改用自己的家鄉話安徽方言。胡杏兒選《親愛的》,恰好是看中了李紅琴這個角色的難度和挑戰性。在《小偷家族》和《親愛的》之間,她選了難度更大的後者。「如果演一個自己把握不是很大的角色,還能演好的話,相信大家會刮目相看的。那肯定就選《親愛的》。」胡杏兒也表示,幸好只有7分鐘的戲,跟著方言老師苦練下來還是有把握的。
演員
理科生進演藝圈,演戲也要理性思維
陳凱歌在節目裡說,胡杏兒是全盤想好了才演的。演之前在腦子裡默戲默了很多遍,並從戲裡看到了戲外——「你在生活中,可能是特別理性的人,在做出判斷時要求自己決不能出錯。」
胡杏兒驚訝於陳凱歌看人的精準,她演《親愛的》的確默戲默了很多遍。事實上,只要不是用粵語演的戲,胡杏兒都會通過不斷地默戲來熟悉臺詞和表演的細節。「我用別的語言去演一個劇目、一段戲的時候,需要不停地用技巧去記住臺詞要怎麼說,然後再想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得更自然、說得更生活化。這些必須在腦子裡過很多很多遍,我要確保臺詞說出來的感覺是對的、是符合情景的。」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理性的性格,可以追溯到胡杏兒的學生時代。她一直喜歡一板一眼、邏輯分明的科學,大學專業選的也是生物化學。雖然在大學裡演過話劇,但只是覺得新鮮好玩,胡杏兒當時認為娛樂圈距離自己很遙遠,也從來沒有做過明星夢,甚至完全沒想過未來會從事與演藝相關的職業。「我是理科生,從來沒想過會進這一行,算是搞文藝了吧。」後來,胡杏兒陪朋友參加香港小姐比賽,無心插柳卻獲得當屆季軍,從而籤約TVB當演員。
對胡杏兒來說,這樣的選擇也是順其自然的。對於沒能從事與科學相關的職業,她也並不遺憾。「如果問我讀完生物化學專業之後會做什麼,我其實也不知道。現在回想起來,我讀書就是希望可以找一份穩定的,或者自己喜歡的工作」。籤約TVB做演員相當於跳過了中間環節,直接找到這樣的工作,「感覺還挺幸福」。
在做演員的第一年,胡杏兒就對表演產生了真正的興趣,決定以此為職業。
往昔
感恩TVB,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我
在TVB的十多年裡,胡杏兒從新人修煉到當紅花旦,獲得過「萬千星輝頒獎禮」最佳女主角獎。2015年,與TVB合約期滿不再續約,來內地尋求發展,成為眾多北上香港藝人中的一員。
2011年TVB臺慶,胡杏兒獲得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女主角。圖/視覺中國
和在TVB如日中天時總演女主角相比,胡杏兒在內地接演的多是配角。有影迷為此感到遺憾,她自己卻不這麼想。「內地人口十多億,表演人才非常多,很多都是科班出身。能在內地影視劇裡演女主角,其實水平是很高的。在香港做女主角到了內地不做女主角,不代表你不好,起碼是跟一些水平很高的人一起工作。」
對於「演主角」,胡杏兒沒有執念。她寧願演一個有發揮空間但戲份不是很多的角色,也不願意演一個無聊的女一號。「我經歷過太多演的是女一但觀眾都記不住的角色,做這樣的女一沒意思,而且很痛苦。」她認同「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說法,認為演員不管戲份是多還是少,只要演得好一定會被大家看到。對比在內地和在香港的工作,胡杏兒說,她都是用同樣的方式去塑造角色,並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兩地的影視劇在題材上各有偏好。香港的影視劇講職場的多一些,內地的題材更寬泛,甚至還有機會演農村婦女。
出演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曾被廣泛談論的香港藝人「北上」水土不服的問題,在胡杏兒身上也沒有發生。「可能我從小就在外讀書的緣故吧,我去哪裡都會習慣,是一個適應能力很強的人。」在內地拍戲,胡杏兒也有覺得天氣很冷,或者食物吃不慣的時候,但她並沒有因此覺得很苦,或者撐不住,「我覺得年輕的時候就要吃點兒苦」。
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胡杏兒不太願意談及TVB時期的辛苦。她解釋說,自己之前訪談裡說的一些話被人曲解為「不懂得感恩」,實際上她非常感恩TVB。「沒有那段經歷就沒有現在的我。這一點我希望澄清一下,TVB永遠是我的娘家」。
復出
自稱「工作狂」,未經歷女演員中年危機
三年前《那年花開月正圓》播出時,胡杏兒挺著大肚子出席宣傳活動。這次參加《演員請就位2》,她又帶著一歲多的小兒子一起工作。演完安徽村婦李紅琴,她帶妝走進休息室,兒子一開始居然徑直走過去不理她。「他就是太皮了,只顧著玩,但他還是認得我的,抱我了,因為知道是媽媽,就更加只顧著玩了。」這也是胡杏兒第一次帶著孩子在身邊工作,小兒子剛到認人的年齡,她擔心分開久了跟自己不親。胡杏兒說,節目錄製期間,她還會每天和三歲多的大兒子通視頻電話。
參加《演員請就位2》,很多人說她是「產後復出」搞事業,但她覺得不應該用「復出」兩個字。因為她兩次懷孕生子,工作都只暫停了很短時間。懷大兒子兩個月的時候,她進組拍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懷二兒子的時候也在拍戲。「我是個工作狂,不能停下來。你看其他職業女性,工作到懷孕八九個月才休息,我不覺得演員有什麼不同,當然也要視個人身體狀況來定。對演員來說,懷孕的限制主要是有些角色演不了。」
胡杏兒一家四口。
胡杏兒也坦承,做母親後面臨家庭和事業的取捨。「女人沒辦法,只能盡力去平衡。要搞事業肯定對家庭照看沒那麼周到,照顧家庭肯定要放棄一部分事業。我不想去抱怨什麼,要懂得感恩,人不可以貪心,想著什麼都得到。」
「工作狂」胡杏兒如今已過不惑之年,但她並沒有感受到「女演員的中年危機」。在她看來,20歲、30歲、40歲、50歲,每個年齡段都有能演的角色,因為一部戲不可能全部角色都是二十多歲。「我不會覺得沒戲演了,你看鞏俐還在演,還是那麼出色對不對?還有很多演員,比如閆妮、趙薇導演,都在努力工作,也做得那麼好。我覺得這只是輿論拿出來討論的一個話題,事實不一定是這樣的。」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