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旗地毯廠回顧
馮春生
最近同學鄧福喜送我幾件編織地毯的工具,有砍刀、耙子、剪刀,看著這些工具,我就回想起當年杭錦旗地毯廠在錫尼鎮曾經的輝煌的而又讓人難忘的情景——我沒在地毯廠工作過,但我是一個生長在錫尼鎮的人,對錫尼鎮這個小地方的一些事情還是稍微有所了解的;過去我的大舅(陳錫林)一家人全在地毯廠工作,我對地毯廠還是有一種親近和不願割捨的感覺。一天,我專門去了一趟原地毯廠的大院——整個大院早已破爛不堪了,一是地毯廠早已轉制倒閉,二是舊城改造,這裡也在拆遷範圍。原來的地毯廠大院是一個四合大院,大門從西開,緊靠大門的北邊是一排辦公室,辦公室往東就是衛生室、繪圖室、洗線、染線車間,過來東邊、南邊是織毯車間(三間),西邊是倒線車間、原料庫房、成品庫房等。如今東、南、西三面的車間房屋全已拆遷了,只有北面的房屋還在,卻是破破爛爛、沒門沒窗、早已面目全非,讓人看了不由的傷感——當年,這裡是多麼富有生機、紅紅火火、受人矚目的地方。我揀了三塊當年的木頭門牌:財務室、繪圖室、會議室。
回家後,我就思謀著寫寫杭錦旗地毯廠,把這個曾經讓人矚目的歷史記錄下來。我找到了當年在地毯廠當領導的喬香翠,對她進行了採訪;我又聯繫到了老廠長王振幫(他現在居住在康什巴),讓他給我提供點當年的情況,王老欣然答應——我們形成一個共識,就是廠子雖然沒有了,但歷史要記住。我又走訪了崔建國、康和平等好多的知情人,寫了這篇文章。
據《杭錦志》載,杭錦旗地毯加工歷史悠久,早在明未清初就有許多民間藝人以織毯為生,其規格為3×3(尺)、3×6(尺)。這說明我們杭錦旗早就有生產地毯的基礎和技術。
1958年,杭錦旗國營地毯廠成立,1962年停辦,期間共加工仿古地毯1834平方米。我的大舅陳錫林這期間在地毯廠當學徒。
1972年,中國的輕工業產品在國外很暢銷,尤其是我們北方的手工編織地毯很受外國人的喜歡,這年,杭錦旗地毯廠恢復,性質為集體企業,利用原杭錦旗草繩廠的500平米舊廠房當車間,由旗財政投資30000元,在工商銀行貸款30000元,做為起動資金。建廠初期,資金少,技術差,對搞出口地毯更是毫無經驗,設備方面只有十五副編織機架,一部分倒毛線車車,廠裡只能搞編織、倒線,其餘工序全部依靠廠外加工。時任杭錦旗二輕局長的郭佔財說,地毯廠新上馬,生產出口地毯,定貨任務確定後,沒有資金進原料,沒有技術人員,廠房不夠用,就找銀行貸款。銀行滿足了貸款,貸款一解決,原料就購進,人員不夠,招收臨時工,技術人員也通過培訓解決了。地毯廠上馬,當年加工龍鳳、白三藍圖案,90-100道仿古地毯326平方米,通過北京進出口公司銷往歐美、日本,當時每平方銷價200元,實現總產值60000多元。
1972年建廠時的廠長是姚晨良、副廠長王玲秀,王振幫分管生產。我的大舅陳錫林就在這次建廠時被招錄進來,當織毯車間主任。當時從皮革廠抽調技術人員10多名,招收學徒40多人。通過三年的努力,機架增加到25副,工人也有上百人了,廠子裡新增加了繪圖、平毯等工序,產量增至700多平方米,銷售額達150000元左右,上繳稅金近萬元。
喬香翠是1973年調入地毯廠的,她剛到地毯廠當學徒,每月掙18塊錢工資,當時工人的工資全不高,一般學徒工一月工資掙18塊錢,要學三年徒才能轉正,轉正後的工資是一月31.5塊錢。她學徒三個月後,廠裡就派她到伊盟二輕局學財會,學了三個月回來後,就搞了出納、統計工作,兼地毯廠的團支部書記。她說她到地毯廠工作時,地毯廠就有100多名職工,當時的車間有織毯子車間(三個)、平剪修車間、染線車間、配線車間、還有一個倒線車間,當時購回的毛線全是一挽一挽的,要用人工將毛線挽子倒開,再繞成毛圪蛋,才能讓編織工使用。後來又上了洗毯子車間,洗毯子車間的設備比較貴,先上不起,就將編織好的地毯拉到陝西省的神木地毯廠洗。當時,平地毯、剪地毯、修地毯、洗地毯用的全是神木師傅,因為做這些活的技術含量比較高。
後因地毯出口暢銷,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從業人員,到1975年,該廠有職工296人,加工地毯3527平方米,完成總產值42.9萬元,實現利潤9.2萬元。1975年至1977年杭錦旗地毯廠有了很大的發展,機架增到30多副,新開了手工洗毯、剪花、整修做舊等工種。新蓋廠房600平米,固定資產發展到近40萬元(杭錦旗地毯廠屬集體企業,國家不予投資,資產發展全靠企業積累資金)。地毯的生產和出口為社會就業和為國家創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當年地毯廠生產的地毯大部分用來出口,佔到百分九十,這裡織成成品後,經伊盟外貿銷往北京出口公司出口了,花色樣式根據合同要求編織。合同要求編織什麼花色樣式就先由繪圖室根據要求繪製成圖,後由編織工按圖編織地毯,當時繪圖室的師傅有付成成、汪紅雲、高琴、王蘭英。海勃灣地毯廠的王金榮在1976年被派到杭錦旗地毯廠學繪圖。那時的繪圖條件比較簡陋,先把北京進出口公司寄來的三吋大小的樣板照片按比例手工放大,讓師傅檢查沒有問題後,再用複寫紙進行手工複製。樣板圖形多是花卉和其他對稱圖案。在按比例放大時,畫出來的花瓣、圖形大小必須一樣,轉彎、弧度需要高度精準,雖然繪圖紙上有現成的格子,但靠手工繪圖,還是有很大難度,一個樣板需要好幾天才能放大完成。他們就是在下面亮著兩盞螢光燈的玻璃板上手工繪製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圖樣。
佔百分之十的內銷地毯主要銷售在當地,當時,地毯屬於高檔奢侈品,一平方尺地毯幾十塊錢,一塊地毯幾百塊錢,一般家庭根本買不起地毯,有的人家求人辦事用它做高檔禮品送人。內銷地毯有二藍地毯、五彩地毯,規格是三六、五六等。
1977年後,出口產品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地毯的行情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堅挺的市場變的疲軟,外商對地毯產品的質量要求特別嚴格,再加上廠內的管理跟不上,產品質量達不到出口要求,正品率僅為百分之五十,維持到1978年,廠內的產品嚴重積壓,大幅降價,轉為內銷處理,當年廠子虧損3萬多元,拖欠工人工資、烤火費,導致工人不安心工作,產量也大幅度下降,因為生產越多虧損越大,廠子處於半停產狀態。
1979年,由呂書田任杭錦旗地毯廠正廠長,副廠長王玲秀、王振幫,新領導班子向旗財政借款2萬元,給工人補發了工人工資和烤火費,初步安定了人心。並對廠內各工作工種做了調整,讓有技術會管理的的人到各車間負責;為適應市場需求,對產品也進行了改產,杭錦旗地毯廠開始加工琴棋書畫、八寶圖案,碼數90道京式內銷地毯。並派各工種人員到外地學習取經,還請回神木地毯廠技師長期駐廠做技術指導,當年就做到了扭虧為盈。1980年開始加工中級地毯,當年加工756平方米,其時,中級地毯在國際市場上走俏,至1983年共加工5614平方米,全部出口。1984年,中級地毯在國際市場行情跌落,該廠又轉產仿古波斯圖案,最密碼數150道漢宮地毯。漢宮地毯圖像清晰,色澤鮮明,立體感強,成為杭錦旗的拳頭產品,暢銷國際市場。
1981年王振幫任正廠長,王玲秀、夏俊才副廠長,進入了地毯廠的鼎盛時期。根據國際市場需求,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通過貸款和自籌資金,新上了機器洗毯和較先進的平毯機。當時的工人也增加到400多人,地毯廠的工人大部分是女的,每天一下班,地毯廠門口就會花紅柳綠地湧出一片女人來,有騎自行車的,有步行的,個個精神抖擻風韻有佳。當時有人編順口溜說,杭錦旗馬路不平,電燈不明,地毯廠的閨女媳婦成群。
有這麼多的工人,還不能完成生產任務,因為當時地毯廠的領導相當重視產品質量,廠內成立了專職技術小組,全面指導提高產品質量,在1984年內蒙古自治區地毯質量評比中,杭錦旗的中級地毯奪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他們生產出的地毯贏得了客商的好評,生產任務一再加大,1986年,該廠在神木、東勝、烏海、塔然高勒鄉的格點蓋、杭六中及錫尼鎮兩戶個體戶設立地毯加工點,由廠裡派出朱秀琴、穆玉蘭師傅進行技術指導,以加工漢宮地毯為主,加工點編織好地毯,經驗收合格後,交回廠裡,加工點掙加工費。當時塔然高勒格點蓋地毯加工點的負責人是鄧福喜,有女編織工50多人。
杭錦旗地毯廠生產的150道漢宮地毯選用當地優質土種綿羊毛為原料,配方以秋毛比例不低於百分之三十,3.5支機紡毛線,經緯線使用國產10支、21支一等一級綿紗,紡織而成。該地毯用媒介染料,色澤牢固,以紅、黃、藍、白、綠為主。圖案新,做工精細,質地堅韌,看似錦緞,狀似浮雕,是譽滿全球的名牌產品,既有使用價值,又有觀賞和收藏價值,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漢宮地毯編織工藝為手工打結,圖案素材廣泛,有各種植物、動物變形紋樣,並配有多種幾何紋樣,花紋密集華麗,裝飾趣味濃厚,色彩紋樣對比清晰,運用抽紋方法編織,被譽為毯上毯。
100道仿古地毯是中國獨有的地毯品種,產品暢銷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美國、日本等國,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信譽。杭錦旗仿古地毯採用的主要原料為當地優質綿羊毛,配方合理。編織工藝為手工打結,編織精細,植物染色,以紅、黃、藍、白、綠為主。圖案有中國傳統民族紋樣,如八寶、八仙、琴棋書畫、山水人物、四邊萬字、拐角套龍等對稱圖形,圖案顏色協調,古色古香,產品經化學洗滌,毯面富有彈性,手感柔軟,剪花靈活逼真,栩栩如生,成功地保留和再現了中國古老工藝品的特徵。
康和平1989年從伊盟財校畢業分配到杭錦旗地毯廠搞會計工作,他說,地毯的製作工藝複雜,而且要求相當高。杭錦旗地毯廠從伊旗毛紡廠買回白毛線,經過染色、繞線、織毯、平貨、洗毯、修剪等程序,一塊地毯才算初步完成,期間的所有流程都是手工操作。地毯廠的編織女工好幾百人,一個個坐在編織車間的地毯架前,經過掛經線、打結、碼邊、綰邊……——地毯架上按規格拴掛好了一根根經線,女工們一手拉住上方的毛線,一手緊握砍刀,在經線上栓繞(打結)一下毛線,用砍刀砍一下,砍斷毛線後,再在下一根經線上栓繞(打結)一下毛線,再用砍刀砍一下,直至這一行毛線栓繞完,砍畢,才把緯線從經線中間穿過拉平拉直,再用耙子挨住打平,算是織了一行。經線的後面掛著圖紙,女工們要一邊看著圖紙一邊編織,照圖用線。一般一個女工一天能織漢宮地毯0.3平方英寸、仿古地毯0.6平方英寸、內銷地毯0.9平方英寸,最多的人一天可織地毯1平方英尺,當時有個叫蘇四的女工,是編織能手,她一天編織仿古毯就能織1平方英尺(當時生產的地毯主要是出口,任務下來時,全以英寸、英尺為計量單位)。還有越淑霞、馬風英、王秀英、張翠芬、任美英等都是編織能手,當時一個女工的一年定額為編織180平方英尺,而她們基本上能達到一年編織400平方英尺。
後期的地毯廠實行計件工資,地毯廠的女工們起早貪黑,一天在織架上工作十幾個小時。就這樣,地毯廠在當時也是我們杭錦旗大多數婦女同志們夢寐以求的地方,因為再沒有別的地方就業,人們當時對職業好壞並不是那麼挑剔,能來地毯廠上班,能掙工資,大家感覺到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在一開始說,這裡曾經是一個受人矚目的地方。
在1985年至1989年,是杭錦旗地毯廠發展最快的時期,在這幾年中,廠子打了300多米的深機井一眼,安裝了蒸氣鍋爐兩臺,購進了價值30萬元的聯合洗毛機、烘乾機各一臺,大小汽車四輛,廠房面積達到了2500平米,固定資產原值達到150萬元,除建廠時旗財政投資3萬元外,全部是自有資金。
1989年杭錦旗生產的漢宮地毯創內蒙古自治區區優產品並頒發了證書,在全國同行業質量評比中獲得優秀獎,這是杭錦旗有史以來第一個自治區級的優質產品。同年,自治區組織了由外國客商直接參評的地毯質量評比,杭錦旗生產的地毯獲得了第一名,地毯廠廠長王振幫應義大利拉卡公司邀請,出國參觀考察半個月。1990年,內蒙古自治區外貿公司組織內蒙古地區的十幾位織毯高手赴日本表演織地毯技術,杭錦旗地毯廠的馬風英榮耀參加,漂洋過海,這些在當年是多麼風光得意的事。年底,全旗加工地毯3500平方米,其中漢宮地毯2400平方米,遠銷美國、日本、義大利,創總產值180萬元。
這期間的1988年也是地毯廠極不平凡的一年。這年,杭錦旗地毯廠自行購進一百多萬元的羊毛,由於質次價高,通過洗淨,出成率不到百分之三十,前半年就虧損40多萬元,危機之下,為了補回損失,地毯廠及時向政府申請,要求允許其收購羊絨毛加工——當時羊絨毛還屬於供銷社的統購統銷商品。經旗政府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同意地毯廠自行收購羊絨,並加工洗淨絨毛。銀行也給予了擴大貸款規模,伊盟外貿也給予包銷洗淨絨毛。地毯廠及時抽調60多名工人,又從伊旗毛紡廠請回幾名技術人員,組成了收購、選絨、洗淨、質檢等幾個嚴格的生產程序開展工作,全體人員不分晝夜大於了53天,生產洗淨絨7噸多,由伊盟外貿全部收購,銷售額達到300萬元,實現利潤60多萬元,年終決算時,不僅補回了經營羊毛的虧損,還實現了淨利潤10萬多元。
1991年王文英任杭錦旗地毯廠正廠長,王振幫調杭錦旗工藝美術廠任職。
1992年杭錦旗政府響應幹部下企業鍛鍊的號召,選派青年幹部崔建國到地毯廠當副廠長。
1993年杭錦旗地毯廠編織地毯2419平方米。再加上購銷絨毛、洗滌絨毛等業務。總營業額達400多萬元
1994年4月,杭錦旗進行企業轉制,杭錦旗地毯廠轉成股份制企業,並進行職工代表大會選舉,選舉產生了第一屆董事會,崔建國任董事長、廠長,黃慧珍、馬風英任副廠長。
1997年因杭錦旗地毯廠借貸工商銀行160萬元無法償還,由杭錦旗康達集團負責償還債務後,杭錦旗地毯廠歸併於杭錦旗康達集團,康達集團是一家主營絨毛購銷業務的企業,此時的地毯廠有杭錦旗第一套洗絨、分梳絨設備,編織地毯因銷路不好,已經不是主營業務了。
到2000年冬,杭錦旗地毯廠徹底破產關門。
(長按二維碼。請關注請轉發,關注看我的更多的文章,轉發讓更多的人看我的文章。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