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專家:孩子「不會哭、不敢哭」,才是爸媽家庭教育的最大敗筆

2020-12-22 寶爸寶媽育兒說

自我們的寶寶出生後,我們就非常重視他們的教育。我們有的時候會翻閱一些育兒書籍。或者是通過諮詢一些早教機構早早地對寶寶開始教育。害怕錯過什麼教育讓寶寶輸在起跑線。帶孩子出去,各家的寶寶也是我們互相比較的對象。咦,她家的寶寶怎麼這麼安靜,性格很好,又懂事從來不哭鬧。哎,自家的這熊孩子真的無法無天,氣死個人。

這或許是我們每個父母內心的真實寫照。我們家長素來喜歡那些溫和懂事不哭鬧的孩子。給那些喜歡哭鬧,脾氣暴躁的孩子都打上了不懂事的標籤。可是我們卻不明白,一個"懂事"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敗筆。

案例:

鄰居家孩子楊洋從小到大一直是街坊鄰居羨慕的對象,是他們孩子學習的標杆。鄰居從小帶洋洋出去的時候,街坊鄰居都非常喜歡。他不僅脾氣好,而且非常體貼父母,學習也很努力,基本不哭鬧。

有一次鄰居帶洋洋出來,當時街上來了一個賣冰棍的,由於是夏天,所以別的家長都給孩子買了幾根冰棍。洋洋此時分明也想要,但他母親說:"家裡沒錢,不買了吧,回去喝水。"此時洋洋顯然是不情願的。

但他答應了母親。後來聽別人說洋洋後來因為學習成績非常好,最後考入了人大法學系。但就讀後一年,因為其性格過分隱忍,看到別的同學和自己的差距後,不敢向父母要生活費,覺得不好意思。所以選擇在假期的時候去工地勤工儉學。

結果出了事故,被一根掉下來的鋼筋戳入肋骨致死。這是全村人的一種悲痛。至今想起來仍然覺得非常可惜。但仔細回想,其實洋洋的結局,最終還是他的爸媽造成的。一個不會哭鬧非常懂事的孩子有的時候也是我們家庭教育的最大敗筆。

一、孩子不會哭的背後是什麼?

我們爸媽要求自己的孩子懂事,不要過分地為難自己。孩子不能哭或者是不想哭。比如逛街的時候,孩子看到了一條非常漂亮的裙子,因此想買,但此時母親出於一些經濟級別的原因,拒絕了孩子。並且告訴孩子要懂事,遇到別的事情,此時我們爸媽也會告訴孩子要懂事,不要把個人利益置於家庭利益之上。結果是孩子會變得很懂事。

有的時候即便我們父母不說,孩子也會自己選擇隱忍,不會向我們哭鬧和提要求。那麼孩子懂事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其實經目前育兒專家的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太懂事的背後是一種性格欲望的壓抑和隱忍。這些終將導致孩子有一日不堪重負,最終爆發出來,或者是隱忍出問題。

二、我們到底要不要教育懂事的孩子?

我們都想要懂事的孩子,那麼我們如何把握"懂事"的界限?究竟是什麼樣的孩子懂事,我們到底要不要教育懂事的孩子?回答是肯定的。我們的教育肯定是要教育出懂事的孩子。那麼懂事的界限到底在哪兒,我想懂事絕對不是長期壓抑孩子的欲望和隱忍。

這樣的懂事教育最終傷害的是孩子和我們。那麼什麼是懂事教育,按照育兒專家和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我們的懂事教育主要說的是孩子對一種自我方向感和自我定位的把握,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自己的人生及當前目標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三、我們的教育智慧是什麼?

前面已經說過,孩子不會哭,太過懂事。其實不是我們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反而是我們的教育敗筆。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教育智慧?其實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反思和自己的探索。因為我們的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在教育之中,要解決小孩的問題,先解決家長的問題,沒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就不存在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平時我們可以多看一些關於教育智慧的書籍。例如這套《正面管家》利用書中的理論去教育孩子,吸取正確的教育經驗,本套書籍一共5冊,僅需88元,就可以給孩子一個真正優秀的家庭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要始終秉持個性化的教育理念。多反思自己的教育,回顧孩子的成長足跡,我們不必隨意聽信他人的教育經驗,也不必質疑自己的教育。只要我們不斷進步,在孩子的每個教育階段,都去吸收一些新的東西,我們終將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哭了不用哄?正確方法是這樣
    我問不買行不行? 閨蜜連連搖頭——不買他就哭,哭到你買為止! 不光消費降級了,連私人時間都遭到了嚴重擠壓,每兩周一次的閨蜜聚會很少參與,偶爾來一次也帶著寶寶。逛街要照顧寶寶情緒,生怕寶寶一個不樂意就在公眾場合釋放大哭必殺技。到時候又要安撫寶寶又要顧及路人眼光,才是真的有些狼狽。
  • 【爆笑】我的孩子為什麼哭
    8.因為唱了生日快樂歌給他,他很感動?這看起來不像是感動的表情.難道是孩子的表達方式比較特殊?11.某人把他的鬆餅吃光光了,寶寶委屈的哭了。我懂那種感受,不哭不哭喔!數字"11"或者"撒謊" 查看【孩子撒謊專題】數字"12"或者"隔代" 查看【隔代教育專題】數字"13"或者"全職" 查看【全職媽媽專題】數字"14"或者"競爭" 查看【孩子競爭專題】數字"15"或者"玩具" 查看【兒童玩具專題】數字"16"或者"遊戲" 查看【兒童遊戲專題】數字"17"或者"戶外" 查看【戶外運動專題
  • 黃聖依:想哭不敢哭,什麼時候我們都變成了不敢哭的孩子?
    張含韻很理解黃聖依的哭,她說:」三十歲的女人,真的不容易,又要管孩子,又要拼事業。「原來,那幾天黃聖依的兒子生病了,而她在參加節目又回不去照顧孩子,所以才忍不住在鏡頭前不顧形象地大哭。女本柔弱,為母則剛。但是還有一句話:」我們是孩子的鎧甲,孩子是我們的軟肋。
  • 《爸爸去哪兒》導師親授:33個育兒心經,新手爸媽必看視頻教程
    看著黃鶯哭了,lucky才意識到:自己沒打招呼,就喝掉別人的飲料是不對的。她先是給黃鶯道歉,緊接著去商店買了一模一樣的飲料,還多買了一個泡泡糖當作道歉的禮物。可投入到帶孩子的工作中,才發現:孩子壓根不聽話,動不動就哭哭啼啼;看到什麼都想買,不給買又是哭又是鬧;孩子都4歲了,可是一到飯點還要餵飯;……實在沒辦法,她只好求助身邊的育兒專家,最終學到了正確的科學育兒方法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結局如何?太諷刺
    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成長在一個和睦樂觀、溫暖有愛的家庭裡,對孩子形成溫和的性格和高情商都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期話題:「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結局如何?太諷刺。曾經被很多家長推崇的「娃抱不哭,不哭才抱!」的育兒模式,至今仍然讓很多新手父母都躍躍欲試。覺得這樣的養育方式,可以讓寶寶更加聽話。
  • 不哭不鬧的孩子,其實很可怕
    而於孩子而言,感受大多是恐懼的。「不準哭!」「不要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基於此類的話層出不窮。 還有一種溫和耐心的母親。會不急不躁地安撫自己的寶貝。會說:「媽媽在這,寶寶不哭啦!」媽媽在這,簡單的幾個字,往往能給孩子莫大的安慰。
  • 「你哭你的,我們就看著!」90後爸媽:這都是我們當年玩剩下的!
    寶寶在地上撒潑打滾,這是令爸媽最頭疼最尷尬的場景,不過近日有對爸媽對此現象卻十分淡定,有網友在街頭拍到這樣一幕:一萌娃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可年輕的爸媽不哄也不抱,站在不遠處靜靜地看著,作壁上觀。這個視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有不少父母還曬出了「同款娃」。
  • 一哭就哄,孩子自我撫慰能力差,依賴性強,我們要看哭「下菜碟」
    可能是我在文章中講述的不夠清楚,今天我就來詳細講述一下:斷絕法vs親密育兒斷絕法:不管孩子哭鬧的前提是隨時察看、安慰或者有限度的哭鬧提到「斷絕法」很多人認為它是一種「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泣免疫法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不對。
  • 從小就愛哭的孩子,與忍著不哭的孩子,長大後3個差別很明顯
    那也有的家長表示,孩子從小就勇敢,就算磕碰摔倒了也不會哭!從小愛哭和忍著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哪些方面有區別?我們都說,小孩子是情感表達最直接的,高興了就開心的笑,不開心了就放肆地哭。這不僅是一種情感表達能力,也和性格共情能力有關。例如有的孩子共情能力強,不管是自己遭遇了不好的事情,或者說看到了傷心的人或事情,也會被環境氛圍所感染,忍不住掉淚。
  • 我想哭,但我不敢!
    波蘭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十誡》中的一個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說丈夫失蹤了,要他陪著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獨自過了兩次平安夜,她覺得自己撐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男主角答應了,他隱約知道真相是什麼,但還是陪著她找了一夜她失蹤的老公。
  • 「我不會在你哭時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挾持
    她的父母卻站在不遠處抱著臂「冷眼旁觀」。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記得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專家。」確實如此。孩子捕捉父母的情緒,比父母捕捉他們的情緒更敏感。
  • 「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李玫瑾教授曾說過:「當孩子哭時要區分,有時哭聲代表著一種痛苦,尋求父母的幫助,而有時候孩子的哭聲不是痛苦,而是有目的性的。」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福爾摩斯式」的七竅玲瓏心。育兒的路上, 相信每一位父母也都被孩子的情緒挾持過。
  • 輔導孩子作業有竅門,高秋梓沒經驗被氣哭,傅首爾出馬所向披靡
    陳建斌是著名演員,兩個孩子的爸爸。《快樂女聲》出身的葉一茜則有多個身份,演員、歌手、跳水冠軍田亮的妻子、知名童星森碟的母親;陳宥維和高秋梓則是兩個未婚未育的男團女團成員。既然是萌娃教育綜藝,教育專家自然不可或缺,他就是2019年教育部推薦的全國家庭教育宣傳活動專家——張敏。這個嘉賓陣容可謂面面俱到,無懈可擊。每個人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 輔導孩子作業有竅門,高秋梓沒經驗被氣哭,傅首爾出馬所向披靡
    既然是萌娃教育綜藝,教育專家自然不可或缺,他就是2019年教育部推薦的全國家庭教育宣傳活動專家——張敏。謝雨希是所有孩子中年齡最小,也最可愛的女生。她天真爛漫,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她懵懂無知的狀態直接把一直嘻嘻哈哈的高秋梓逼哭了。
  • 鄧超孫儷甜哭眾人: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癟著嘴,皺著眉,一副委屈巴巴的模樣,但嘴角又努力揚著,使出勁頭不讓自己哭出來。但是在孩子眼裡,「媽媽第一個來接自己」卻能讓今天變得與眾不同,是孩子心目中最大、最喜歡的一種「儀式感」。德國作家洛蕾利斯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 育兒專家的孩子都過怎樣?看到李玫瑾和約翰的子女,瞬間明白了
    畢竟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在懂事以前寶寶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只會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隨著父母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三觀。這種觀念一旦樹立起來,很難再得到改變,所以大部分父母都很看重教育。自然而然會去查閱一些資料和書籍,希望能從中學到經驗和技巧,但是這些育兒知識遠遠沒有育兒專家們權威。
  • 專家答疑|蜜雪兒——寶寶不順心就哭、生氣? 如何標明和接納孩子的...
    再比如:洗澡的時候水不小心噴到眼睛的時候她有時候會說:「媽媽,水弄到我眼睛了,拿毛巾我要擦。」有時候就什麼也不說就開始哭,我就問她:「你怎麼了,你在哭什麼?」她就說:「沒有,沒哭什麼。」然後又一直哭,什麼也不肯說,我就站旁邊看,看她難受的一直揉眼睛,看她在那一直哭,過了好幾分鐘了我才問她:「你是不是眼睛碰到水了?因為這樣才哭」她就說:「是。」
  • 格格:嬰兒為什麼會在拔針以後哭呢?是反應遲鈍嗎?
    【哈嘍,大家好,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閱讀育兒好文哦】導讀:相信有了孩子的父母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帶孩子去打針。別說打針了,提到去醫院三個字,父母們就已經愁的上頭了,更何況是去打針,簡直就是一場硬仗,很多媽媽在抱著孩子打針時,就不敢看孩子的眼睛。
  • 寶寶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些帶娃「經驗」會害了孩子
    別看丁媽現在每天分享育兒經,當初剛生完大寶,也很迷茫。不過我也知道,別人的經驗,參考參考倒是可以,完全照著來可就不一定合適了。前兩天就看到一個親戚,把自家哭得哇哇的寶寶放床上晾著,還說是看了一個什麼美國人的育兒絕招,孩子總哭都是因為一哭大人就抱,應該哭的時候不抱,不哭才抱。
  • 這4本經典育兒書籍,讓孩子教育更上一層樓,快收藏!
    對於很多孩子來講,原生家庭並不是很完美,甚至還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就使得很多的人開始反思家庭教育。特別是剛組建的新家庭,在孕育了一個小寶寶後,新手爸媽們便開始思考怎麼樣教好孩子,怎麼樣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怎麼樣讓孩子的心理建設更加的健全,這個時候,不妨看看這四本書,一定會對你有幫助!